請釋下“夢”的重負

字號:

在過去數(shù)周以來,中文傳媒及華人社區(qū)因為中國移民蔣國兵自殺事件而轟動一時,不少傳媒將此事加以煽情化、戲劇化及揭露私隱,全數(shù)均小題大做,此乃是西方傳媒所謂的“聳人聽聞的報導”(yellow journalism);亦有不少華人曾將此事歸咎于加國政府沒有給華裔移民人盡其才的機會,遂要發(fā)起爭取權益的活動,*等等。蔣氏自殺此舉因而引起筆者不少的感想和聯(lián)想。
    早在二十年前,筆者認識大多市的“康福心理健康中心”的創(chuàng)辦人(心理醫(yī)生)及社工多人,遂于1986至1988年間曾為此機構擔任業(yè)余義工。此中心的活動主要為華裔及越(南)裔移民作心理上的輔導工作,找尋職業(yè)的聯(lián)系網(wǎng)絡,認識及申請加國的各種社會福利資源,和定期性的心理健康常識之講座。
    筆者從義工的范圍當中知悉,每一個時代的每一年均有移民自殺、自殺傾向,精神失常和情緒不平衡等現(xiàn)象。早在1986年的夏季筆者參與該中心制作的紀錄片“移民觀感”的采訪及拍攝工作,曾抽樣訪問各階層的華裔新移民,他們的共通感想就是:一旦踏上移民的征途就是要將“過去”拋棄,遠赴重洋,定居新國土,希望能找到一個自己所憧憬的“未來”,但其實這是個“尋夢”的過程,不論找不找到自己的夢,都要積極地面對現(xiàn)實,而當?shù)卣菦]有為個別移民去實踐其夢想或理想的責任與義務,因為移民與否是你自己的抉擇。
    在這些受訪者之中,亦有懷才不遇者,他們的心聲不禁使筆者聯(lián)想到“夢”是有重量的,夢想越大則越重,反之則越輕。無論怎樣,“夢”總是給人一種重負,只有積極和樂觀的人生觀才能釋放這種“夢”的重負。如果一個人未曾全力去掌握自己底追尋“夢”的生命力,或將“夢”的重量減輕,或退而求其次,就絕望地放棄自己的生命,這實在是太可惜了。
    其實自殺是不分學歷、階級、年齡和工作的行業(yè),這純屬個人的人生哲學和性格問題。心理醫(yī)生認為自殺是某種精神失常所致的后果。每個人都有“夢”,假加將自己的“夢”的重量減磅,將對自己的苛克要求降低,給自己精神上一個“假期”,就斷不會自毀生命。
    曾有過如此例子,小提琴家歐爾-布爾(Ole Bull)在巴黎演奏時,其小提琴的A弦突然斷了,他能鎮(zhèn)靜地將其余的三條弦奏完此曲。這實踐了佛斯迪克(H.E. Fosdick)所說:“這就是人生,斷了一條弦,你還以余剩的三條弦繼續(xù)演奏?!?BR>    哲學家威廉-伯利梭(William Bolitho)說:“人生重要的不是運用你所擁有的,任何人都會這樣做,真正重要的課題是如何從你的損失中獲利,這才需要真智慧,也才顯現(xiàn)出人的上智與下愚?!?BR>    西雅斯(Sears)百貨公司總裁朱利斯-羅森華爾特(Julius Rosenwald)作過如此建議:“如果你手中只有一個檸檬,那就做檸檬飲品吧!”(If you have a lemon,make a lemonade.“)。
    走筆至此,筆者絕非對死者不敬,或說風涼話,只是感到輕生是愚蠢之舉,有你的存在或不存在,這個世界仍然存在的,而機會不是依你的意愿要來就來,往往要努力尋覓,苦苦等待,以寬敞的心靈去迎接順境和逆境。早在二十年前上述的心理健康中心曾勸導人不要妄自輕生,但想不到在二十年之后仍然有人走上此絕路之途。筆者亦不想再看到在二年或二十年之后再有同樣的事情發(fā)生。
    那么,請立即釋下你自己的“夢”的重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