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2004年來到新加坡居住,在這里結識了許多“樂齡人士”,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如新加坡常年翠綠的植物一樣,富有活力!他們的好心情,也時時感染著我!
新加坡是人口老化最快的國家之一。據統(tǒng)計,目前在新加坡,每14個人當中就有一名是60歲以上的老人;而到了2030年,新加坡每4個公民中,就會有一個超過60歲的人。
孩子長大成家,紛紛離巢,各自為生活打拼,只留下老人空守舊巢。您或許以為,孤單和無奈是大多數(shù)老人的生活寫照。其實不然,新加坡老人的晚年生活一般都很積極,也很快樂。
幸福生活的“樂齡人士”
75歲的黃先生早年從事鐘表生意,常在文萊、印尼、泰國、越南等地奔波,那時候,兵慌馬亂,有幾次簡直是死里逃生。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福大命大,冥冥之中有貴人相助,他才能活到今天。因為經歷過大起大落和生死考驗,所以他更加珍視自己現(xiàn)在的家庭生活。
自結婚后,妻子就辭去了工作,安心在家相夫教子。夫妻倆省吃儉用,卻不惜代價讓兒女們接受的教育。他們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兩個兒子都是留洋博士。大兒子在美國學成回國后,從事電腦業(yè);小兒子從澳大利亞回國后,在金融業(yè)工作;女兒是新加坡航空公司的空姐。讓黃先生和妻子十分欣慰的,不是兒女們的事業(yè)有成,而是孩子們都懂得感恩,非常孝順。
星期天,兒子和女兒都會回家看看。但他們卻不像我們中國子女那樣,由愛人陪同、領著孩子,趕回家吃爸爸媽媽做的一桌好飯,而是三個子女輪流把父母帶出去吃飯,哪家酒店有名就去哪家。這些年來,孩子們帶著老兩口幾乎吃遍了新加坡所有的名店。兄弟倆還給老爸買了一輛跑車,讓他沒事兒時帶著老媽到處兜風。因此,哪里有演出,哪里有最時尚的東西,這老兩口一定會在第一時間內知道。
平時,黃先生的愛好就是養(yǎng)熱帶魚,魚兒是他的好朋友。黃先生說他喜歡這些一天到晚游泳的魚,喜歡和這些鮮活的小生命相處,喜歡看它們從容地前進、優(yōu)雅地轉身??粗~兒無憂無慮的樣子,自己也會快活起來。黃先生的妻子年輕時就喜歡運動和旅游,多年來,她還一直保持這個習慣。孩子們漸漸長大后,他倆一年里,至少有半年時間要在外面游玩。這些年,倆人幾乎走遍了全世界。
現(xiàn)在,黃先生夫婦的生活來源主要是靠早年的積蓄。孩子們每年給的錢,他倆就當做旅游基金。因為新加坡太小了,所以不想做井底之蛙。黃先生說:“趁能走得動的時候,就多出去走走吧!就算有一天實在不能出門了,也可以像一首歌里唱的一樣‘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留到以后,坐著搖椅慢慢聊’啊。”因此,旅游基金多時,他們的旅行目的地就遠點兒;少時,就近點兒。最重要的是,老兩口都喜歡那種“在路上”的感覺。
曾是上個世紀60年代新加坡健美冠軍的黃先生,如今鶴發(fā)童顏,仍帥氣十足,依然能看出當年的風采。如今,一家健美中心還聘請他去做顧問呢。談起當初與妻子的戀情,黃先生便一臉陶醉的神情。原來,黃先生和妻子年輕時,都是新加坡“國泰表演藝術團”的業(yè)余演員,而且當年分別是劇團里的男一號和女一號。男人愛慕“漂亮”,女人愛慕“瀟灑”,更因為有著共同的愛好,兩人便走到一起,成了一家人。現(xiàn)在,黃先生夫婦都是新加坡“樂齡藝術團”的成員。黃先生的妻子在一次歌唱比賽中,以一曲委婉動聽的《不了情》獲得了大獎。發(fā)獎那天,黃先生像年輕時一樣,特地買了一籃鮮花送給妻子,并且還當眾來了個熱情的擁吻。
采訪時,我脫口而出:“真羨慕你們這幸福的晚年生活!”黃先生一聽,便有些不開心了:“為什么說我老?什么叫晚年?我才70多歲,我老了嗎?我是樂齡人士!就是應該享受快樂的人!”看見我正翻看他們的像冊,黃先生又無限感慨地說:“這就是人生,從頭到尾,一翻就是一輩子……”
積極生活的“樂義人士”
認識羅先生和他的妻子,是我在宏茂橋社區(qū)一個公園的小山坡上晨練時。據他倆說,多少年了,除了刮風、下雨,天天都來這兒晨練。老兩口都是八十多歲了,但看起來特別精神。每天早晨,他倆都一起手拉著手來到公園,或跳跳舞,或做做操,然后一起去巴剎(菜場)買菜,買完菜后再一起去大排檔吃早餐。他倆形影不離,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甚至連下樓買東西、倒垃圾,也要兩人一起去。
羅先生原先靠在工廠做工養(yǎng)活一家老少?,F(xiàn)在,是靠自己的積蓄和一些社會保險金養(yǎng)老。他的兩個兒子也在工廠做工,各自都有三個小孩兒,所以,家庭負擔都比較重。有時,兒子們也會給父母錢,但他們堅持不要。雖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夫妻倆相濡以沫,恩愛滿足。
羅先生和妻子也有一個共同的愛好,那就是樂于做義工。他們是積極的“樂義人士”。羅先生夫婦和許多新加坡老年人一樣,都愿意走出家門,為社會和一些需要幫助的孤獨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平時,在教堂里、社區(qū)里做義工,是他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一來,助人為樂;二來,有個精神寄托;三來,可以證明自己仍有“用武之地”。羅先生這樣說:“我們現(xiàn)在只要頭腦、手腳還靈活,就應該多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假如有一天我們也病得不能動了,也會有人來幫助我們的。因為生命的價值就在于分享與關懷?!?BR> 晨練結束,也是我的采訪結束之時。揮手與羅先生夫妻告別,看著他倆攜手同行的背影,不禁讓我感覺,這世間真的有一種愛叫做“天荒地老”。
相關鏈接
●新加坡人很守本份,特別是男人。年輕時,他們生活負擔都比較重,孩子多、工作壓力大,所以,“花心”的丈夫并不多,更很少聽到什么“包二奶”“包三奶”的。因此,他們進入老年后,夫妻感情就更加深厚。黃先生如此,羅先生如此,千千萬萬個新加坡的樂齡人士亦如此。
●新加坡政府有許多對樂齡人士的優(yōu)惠政策。比如,政府將樂齡人士在“樂齡公積金”保健儲蓄中所需填補的款項,從50元新幣減至20元新幣;比如,對與子女們不住在一起的老人,他們的水電費等,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打折規(guī)定。而為了鼓勵兒女與父母同住,更好地照顧老人,政府在稅務方面還有適當?shù)膬?yōu)待。
新加坡是人口老化最快的國家之一。據統(tǒng)計,目前在新加坡,每14個人當中就有一名是60歲以上的老人;而到了2030年,新加坡每4個公民中,就會有一個超過60歲的人。
孩子長大成家,紛紛離巢,各自為生活打拼,只留下老人空守舊巢。您或許以為,孤單和無奈是大多數(shù)老人的生活寫照。其實不然,新加坡老人的晚年生活一般都很積極,也很快樂。
幸福生活的“樂齡人士”
75歲的黃先生早年從事鐘表生意,常在文萊、印尼、泰國、越南等地奔波,那時候,兵慌馬亂,有幾次簡直是死里逃生。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福大命大,冥冥之中有貴人相助,他才能活到今天。因為經歷過大起大落和生死考驗,所以他更加珍視自己現(xiàn)在的家庭生活。
自結婚后,妻子就辭去了工作,安心在家相夫教子。夫妻倆省吃儉用,卻不惜代價讓兒女們接受的教育。他們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兩個兒子都是留洋博士。大兒子在美國學成回國后,從事電腦業(yè);小兒子從澳大利亞回國后,在金融業(yè)工作;女兒是新加坡航空公司的空姐。讓黃先生和妻子十分欣慰的,不是兒女們的事業(yè)有成,而是孩子們都懂得感恩,非常孝順。
星期天,兒子和女兒都會回家看看。但他們卻不像我們中國子女那樣,由愛人陪同、領著孩子,趕回家吃爸爸媽媽做的一桌好飯,而是三個子女輪流把父母帶出去吃飯,哪家酒店有名就去哪家。這些年來,孩子們帶著老兩口幾乎吃遍了新加坡所有的名店。兄弟倆還給老爸買了一輛跑車,讓他沒事兒時帶著老媽到處兜風。因此,哪里有演出,哪里有最時尚的東西,這老兩口一定會在第一時間內知道。
平時,黃先生的愛好就是養(yǎng)熱帶魚,魚兒是他的好朋友。黃先生說他喜歡這些一天到晚游泳的魚,喜歡和這些鮮活的小生命相處,喜歡看它們從容地前進、優(yōu)雅地轉身??粗~兒無憂無慮的樣子,自己也會快活起來。黃先生的妻子年輕時就喜歡運動和旅游,多年來,她還一直保持這個習慣。孩子們漸漸長大后,他倆一年里,至少有半年時間要在外面游玩。這些年,倆人幾乎走遍了全世界。
現(xiàn)在,黃先生夫婦的生活來源主要是靠早年的積蓄。孩子們每年給的錢,他倆就當做旅游基金。因為新加坡太小了,所以不想做井底之蛙。黃先生說:“趁能走得動的時候,就多出去走走吧!就算有一天實在不能出門了,也可以像一首歌里唱的一樣‘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留到以后,坐著搖椅慢慢聊’啊。”因此,旅游基金多時,他們的旅行目的地就遠點兒;少時,就近點兒。最重要的是,老兩口都喜歡那種“在路上”的感覺。
曾是上個世紀60年代新加坡健美冠軍的黃先生,如今鶴發(fā)童顏,仍帥氣十足,依然能看出當年的風采。如今,一家健美中心還聘請他去做顧問呢。談起當初與妻子的戀情,黃先生便一臉陶醉的神情。原來,黃先生和妻子年輕時,都是新加坡“國泰表演藝術團”的業(yè)余演員,而且當年分別是劇團里的男一號和女一號。男人愛慕“漂亮”,女人愛慕“瀟灑”,更因為有著共同的愛好,兩人便走到一起,成了一家人。現(xiàn)在,黃先生夫婦都是新加坡“樂齡藝術團”的成員。黃先生的妻子在一次歌唱比賽中,以一曲委婉動聽的《不了情》獲得了大獎。發(fā)獎那天,黃先生像年輕時一樣,特地買了一籃鮮花送給妻子,并且還當眾來了個熱情的擁吻。
采訪時,我脫口而出:“真羨慕你們這幸福的晚年生活!”黃先生一聽,便有些不開心了:“為什么說我老?什么叫晚年?我才70多歲,我老了嗎?我是樂齡人士!就是應該享受快樂的人!”看見我正翻看他們的像冊,黃先生又無限感慨地說:“這就是人生,從頭到尾,一翻就是一輩子……”
積極生活的“樂義人士”
認識羅先生和他的妻子,是我在宏茂橋社區(qū)一個公園的小山坡上晨練時。據他倆說,多少年了,除了刮風、下雨,天天都來這兒晨練。老兩口都是八十多歲了,但看起來特別精神。每天早晨,他倆都一起手拉著手來到公園,或跳跳舞,或做做操,然后一起去巴剎(菜場)買菜,買完菜后再一起去大排檔吃早餐。他倆形影不離,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甚至連下樓買東西、倒垃圾,也要兩人一起去。
羅先生原先靠在工廠做工養(yǎng)活一家老少?,F(xiàn)在,是靠自己的積蓄和一些社會保險金養(yǎng)老。他的兩個兒子也在工廠做工,各自都有三個小孩兒,所以,家庭負擔都比較重。有時,兒子們也會給父母錢,但他們堅持不要。雖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夫妻倆相濡以沫,恩愛滿足。
羅先生和妻子也有一個共同的愛好,那就是樂于做義工。他們是積極的“樂義人士”。羅先生夫婦和許多新加坡老年人一樣,都愿意走出家門,為社會和一些需要幫助的孤獨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平時,在教堂里、社區(qū)里做義工,是他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一來,助人為樂;二來,有個精神寄托;三來,可以證明自己仍有“用武之地”。羅先生這樣說:“我們現(xiàn)在只要頭腦、手腳還靈活,就應該多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假如有一天我們也病得不能動了,也會有人來幫助我們的。因為生命的價值就在于分享與關懷?!?BR> 晨練結束,也是我的采訪結束之時。揮手與羅先生夫妻告別,看著他倆攜手同行的背影,不禁讓我感覺,這世間真的有一種愛叫做“天荒地老”。
相關鏈接
●新加坡人很守本份,特別是男人。年輕時,他們生活負擔都比較重,孩子多、工作壓力大,所以,“花心”的丈夫并不多,更很少聽到什么“包二奶”“包三奶”的。因此,他們進入老年后,夫妻感情就更加深厚。黃先生如此,羅先生如此,千千萬萬個新加坡的樂齡人士亦如此。
●新加坡政府有許多對樂齡人士的優(yōu)惠政策。比如,政府將樂齡人士在“樂齡公積金”保健儲蓄中所需填補的款項,從50元新幣減至20元新幣;比如,對與子女們不住在一起的老人,他們的水電費等,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打折規(guī)定。而為了鼓勵兒女與父母同住,更好地照顧老人,政府在稅務方面還有適當?shù)膬?yōu)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