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平遙古城的倒塌

字號:

平遙古城位于山西省平遙縣境內,是我國目前保存下來的最為完整的明清時期的中國縣城原型,更是一座方正端莊、經緯分明、中軸對稱,美學價值很高的古城。
    在完好的古城墻內,古民居、寺廟、街道、店鋪渾然一體,向人們展示了一幅明清時期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fā)展完整的畫卷。
    古城里面,至今完整地保存著3997處傳統(tǒng)的四合院民居。其中大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這些古老的民宅既是中國漢民族北方地區(qū)具有普遍意義的一種傳統(tǒng)建筑方式,又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正因為其獨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科學價值,于是,在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但是,在2004年10月17日,古城南門東側外墻突然發(fā)生墻體倒塌。
    這次倒塌成為中國以至世界的一巨大損失。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民墻倒塌事件,它牽涉到我國的文物保護工作到底處于何種狀態(tài)??偨Y事故原因,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修建結構不合理據倒塌后勘察,倒塌處墻體明顯比周圍墻體斜度小,不如周邊結實。外墻的墻體酥堿重,稍微有點震動就可能發(fā)生墻體脫落。這是修建是所沒有注意到的。
    另外,修建時,城墻的上下部分比中間厚實,說明此處砌墻的方法很不嚴格科學。磚與磚、磚與土之間缺乏緊密聯系,工程質量就存在著很大隱患。
    因此,可以說倒塌是必然的,不幸中萬幸的是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城墻雖然注定是要倒塌的,但“人”卻是促成倒塌的“幫兇”。
    二、修整措施欠妥當平遙古城在明洪武三年由夯土結構改造成磚石結構后,明清兩代不斷修整,大規(guī)模的修整就達十幾次。但是整修城墻時,此處的夯土太松。從現場觀察,倒塌處*露的疏松干燥的黏土,被風吹拂后不斷下落。這樣疏松的土壤不但起不到支持作用,反而有很大的外推左右。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1980年前后有關單位對古城墻又進行了一系列維修整飭。但是這些行動還遠遠不夠。由于古城交通主要集中在北門附近,整修的重點也就只在了北門附近,南邊的維修工作要相對落后。這不能不說是古城保護者的一項失誤。
    “亡羊補牢,猶未晚也?!边@句話決不適用于文物古跡的保護。既然知道這塊地方不科學,為什么不早未雨綢繆,加以保護呢?文物古跡的損失是任何高科技手段都彌補不了的。
    三、人為的損壞這里說的人為損壞不是那全中國整齊劃一的“到此一游”。
    平遙古城西靠旅游地的主要消費市場——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吸引半徑能達到整個京津塘地區(qū),必然吸引了眾多的旅游者。旅游者的到來帶動了經濟的發(fā)展,不過也引起了不少環(huán)境問題。
    為了接待游客,現代化的設施是不能少的。從倒塌時的圖片上,很明顯地看出,城墻上面扯著好幾條電線。這必然會對背景環(huán)境造成破壞。另外,旅游人數已經大大超過了平遙古城的環(huán)境承載量,旅游活動達到了飽和與超載狀態(tài)。不可避免地,這就加速了其損蝕的過程。
    像北京故宮三大殿內,因長期以來的游人飽和與超載造成了快速磨蝕,“金磚”明顯下凹,更別說土質構造的平遙古城了。
    因此我們希望有關方面抓緊采取措施,控制游人的數量,以使其能可持續(xù)發(fā)展。讓平遙古城這位“歷史老人”能夠經歷更久的風風雨雨,見證更多的滄桑變化。
    四、題外話平遙古城的保護在全國的文物古跡保護工作中,還算是不錯的。我們可以想一下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在明清北京城的規(guī)劃建設中占有突出地位。北京城的棋盤格局就是通過四合院來體現的。1994年,北京市加快危房改造時,房地產開發(fā)商紛紛介入,竟然把成片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列入危房進行拆除!美術街22號的四合院集建筑價值、文物價值及美學價值于一身,現在它的原地正矗立著一座現代化商業(yè)大樓。
    有位學者大聲疾呼:北京城能夠獨行世界的不是商業(yè)大廈,而是它整齊劃一的棋盤式格局。沒有了它,也就沒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