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jù)統(tǒng)計資料,我國有數(shù)萬座病險水庫。對這些病險水庫實施除險加固,將是今后數(shù)年水利工程建設的又一個重點。水利工程除險加固的工程地質勘察沒有現(xiàn)成的規(guī)范可循,其地質勘探工作的布置依據(jù)是什么?工程地質工作的原則究竟如何把握?生產第一線的同志們不斷地提出這樣的問題,一直也沒有權威性的解答。這里筆者希望借學術交流的舞臺與同仁們討論,或許有些啟發(fā)。
關鍵詞:除險加固 地質勘察 原則
1、存在的問題
現(xiàn)行的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程規(guī)范基本上是針對新建工程而編制的,倒是堤防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程還對已建堤防工程的地質勘察工作有所界定。這也許與沒有大張其鼓地實施除險加固工程有關。雖然某些典型病險工程從一開始運行就被珍斷為“有病”,甚至數(shù)十年來一直就沒有停止過除險加固,但卻一直沒有被治好過,為什么?道理似乎也太簡單了,一是沒有找到病因,二是沒有錢或不愿花錢去治病,三是……大家捉摸去吧,這里也不好意思全部寫出來了。近幾年來,病險水庫工程的除險加固在建設程序上已經比較正規(guī)化、程序化,規(guī)模較大的工程一般要通過總院審查,但一次性審查過關的工程并不多,可見此類工程看似難度不大,卻存在著一些理解上的差異??睖y設計單位的理解與審查單位的要求有一定出入,使得除險加固工程的前期工作出現(xiàn)了一些反復,走了彎路。我們在工程審查過程中體會到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因此也有必要提出來與大家討論。
就勘測單位而言,根據(jù)自己對所承擔的除險加固工程的理解去做地質工作,無可非議;根據(jù)設計師的要求去做地質工作,似乎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地質是設計的輔助配合性專業(yè),這一點我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根據(jù)委托方的任務要求開展地質勘探工作,就不好說了;有說服力的是根據(jù)除險加固工程的安全鑒定報告的評價意見去做地質工作,名正言順。對于審查人員來說,按什么標準和原則來把握?這恐怕就有些學問了。
歸納以上存在的問題不難看出,勘測工作和審查工作中都存在著一定的人為因素,把握尺度有一定的揉性。例如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去做地質勘察工作,顯然不同的人對同一問題的理解會有一定的差異,從而導致工程勘測工作的差異;雖然按設計師的要求去做地質工作也是符合一些勘測設計單位的管理程序的,但對于極賦創(chuàng)造性的地質工作來說,是否未免太過于呆板死心眼了?審查人員的把握尺度,其人為因素就更多一些,因為沒有了規(guī)范標準,也就沒有了機械性的硬指標,幾乎完全取決于審查者自身的業(yè)務素質和職業(yè)素質。
2、問題討論
以上若干問題很難有一個的或權威性的定論,因此也就給思考者們留出了討論空間。通過討論,也許會有些啟發(fā)。筆者先在此暴露一些個人體會,僅供討論參考。顧名思義,病險工程首先有病后才有險,然后才引出除險加固。是否有病有險,工程安全鑒定報告有法律上的權威性(是否具有符合工程實際的權威性?本文回避)。因此筆者基本同意按照工程安全鑒定報告中的評價意見去考慮工程地質勘察工作,這是開展工程地質工作的基本依據(jù)和原則。這里存在的問題是某些安全鑒定報告中對某些問題的界定有些含糊,造成了理解誤差。來源:考試大
例如,安全鑒定意見指出壩基存在滲漏問題,但并沒有指出滲漏問題的性質,這就讓做具體工作的同志在技術把握上存在一定的疑惑性。這時,我們需要的是首先根據(jù)壩基地質條件,分析清楚滲漏的性質,進而決定開展工作的原則。從大壩安全角度只需回答存在滲透穩(wěn)定問題或不存在滲透穩(wěn)定問題,前者需要進行工程處理,后者不需要進行工程處理;如果從控制滲漏量的角度考慮,為了達到減滲的目的,即是不存在深透穩(wěn)定問題,也可能仍然會考慮適當?shù)姆罎B工程措施。這里的關鍵是對滲漏問題的定性,如果定性存在困難,針對性地布置勘探工作將是必要的。當工程安全鑒定報告中沒有提及到某些建筑物地基存在病險問題,工程地質工作還需要考慮嗎?回答應該是中性的,需視具體情況而定。例如壩基不存在病險問題,可以分兩種情況區(qū)別對待。一種情況是大壩沒有加高任務,或即是需要加高大壩但壩基工程地質條件能夠通過分析前人留下的地質資料作出肯定性結論,這時不必進行壩基地質勘探;第二種情況是需要加高大壩且前人留下的地質資料不足以作出滿足大壩加高的工程地質評價,則需要補充進行壩基地質勘探。
對于早期地質資料與現(xiàn)行評價標準有出入的,有可能需要考慮一些復核性地質勘探,以便有利于對前人留下的地質資料加深分析與理解。需要討論的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必須用勘探資料說話,或先有勘探后才有地質分析,在某些情況下這可能是地質工作的一個誤區(qū)。筆者比較強調先有地質分析判斷,再行勘探驗證,或進一步通過勘探資料修正先期的分析認識。這相當于我們在開展一個新工程的地質工作時,要盡可能地收集和分析已有的工程區(qū)地質資料,再根據(jù)分析結果結合工程需要布置勘探工作。反過來,在沒有任何分析認識的基礎上一開始就布置地質勘探,就可能會走彎路。傳統(tǒng)的以勘探工作量來衡量勘測設計深度的原則,不是工程地質工作的正確選擇,也不能體現(xiàn)出極具創(chuàng)新潛力的工程地質工作的水平!
關鍵詞:除險加固 地質勘察 原則
1、存在的問題
現(xiàn)行的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程規(guī)范基本上是針對新建工程而編制的,倒是堤防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程還對已建堤防工程的地質勘察工作有所界定。這也許與沒有大張其鼓地實施除險加固工程有關。雖然某些典型病險工程從一開始運行就被珍斷為“有病”,甚至數(shù)十年來一直就沒有停止過除險加固,但卻一直沒有被治好過,為什么?道理似乎也太簡單了,一是沒有找到病因,二是沒有錢或不愿花錢去治病,三是……大家捉摸去吧,這里也不好意思全部寫出來了。近幾年來,病險水庫工程的除險加固在建設程序上已經比較正規(guī)化、程序化,規(guī)模較大的工程一般要通過總院審查,但一次性審查過關的工程并不多,可見此類工程看似難度不大,卻存在著一些理解上的差異??睖y設計單位的理解與審查單位的要求有一定出入,使得除險加固工程的前期工作出現(xiàn)了一些反復,走了彎路。我們在工程審查過程中體會到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因此也有必要提出來與大家討論。
就勘測單位而言,根據(jù)自己對所承擔的除險加固工程的理解去做地質工作,無可非議;根據(jù)設計師的要求去做地質工作,似乎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地質是設計的輔助配合性專業(yè),這一點我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根據(jù)委托方的任務要求開展地質勘探工作,就不好說了;有說服力的是根據(jù)除險加固工程的安全鑒定報告的評價意見去做地質工作,名正言順。對于審查人員來說,按什么標準和原則來把握?這恐怕就有些學問了。
歸納以上存在的問題不難看出,勘測工作和審查工作中都存在著一定的人為因素,把握尺度有一定的揉性。例如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去做地質勘察工作,顯然不同的人對同一問題的理解會有一定的差異,從而導致工程勘測工作的差異;雖然按設計師的要求去做地質工作也是符合一些勘測設計單位的管理程序的,但對于極賦創(chuàng)造性的地質工作來說,是否未免太過于呆板死心眼了?審查人員的把握尺度,其人為因素就更多一些,因為沒有了規(guī)范標準,也就沒有了機械性的硬指標,幾乎完全取決于審查者自身的業(yè)務素質和職業(yè)素質。
2、問題討論
以上若干問題很難有一個的或權威性的定論,因此也就給思考者們留出了討論空間。通過討論,也許會有些啟發(fā)。筆者先在此暴露一些個人體會,僅供討論參考。顧名思義,病險工程首先有病后才有險,然后才引出除險加固。是否有病有險,工程安全鑒定報告有法律上的權威性(是否具有符合工程實際的權威性?本文回避)。因此筆者基本同意按照工程安全鑒定報告中的評價意見去考慮工程地質勘察工作,這是開展工程地質工作的基本依據(jù)和原則。這里存在的問題是某些安全鑒定報告中對某些問題的界定有些含糊,造成了理解誤差。來源:考試大
例如,安全鑒定意見指出壩基存在滲漏問題,但并沒有指出滲漏問題的性質,這就讓做具體工作的同志在技術把握上存在一定的疑惑性。這時,我們需要的是首先根據(jù)壩基地質條件,分析清楚滲漏的性質,進而決定開展工作的原則。從大壩安全角度只需回答存在滲透穩(wěn)定問題或不存在滲透穩(wěn)定問題,前者需要進行工程處理,后者不需要進行工程處理;如果從控制滲漏量的角度考慮,為了達到減滲的目的,即是不存在深透穩(wěn)定問題,也可能仍然會考慮適當?shù)姆罎B工程措施。這里的關鍵是對滲漏問題的定性,如果定性存在困難,針對性地布置勘探工作將是必要的。當工程安全鑒定報告中沒有提及到某些建筑物地基存在病險問題,工程地質工作還需要考慮嗎?回答應該是中性的,需視具體情況而定。例如壩基不存在病險問題,可以分兩種情況區(qū)別對待。一種情況是大壩沒有加高任務,或即是需要加高大壩但壩基工程地質條件能夠通過分析前人留下的地質資料作出肯定性結論,這時不必進行壩基地質勘探;第二種情況是需要加高大壩且前人留下的地質資料不足以作出滿足大壩加高的工程地質評價,則需要補充進行壩基地質勘探。
對于早期地質資料與現(xiàn)行評價標準有出入的,有可能需要考慮一些復核性地質勘探,以便有利于對前人留下的地質資料加深分析與理解。需要討論的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必須用勘探資料說話,或先有勘探后才有地質分析,在某些情況下這可能是地質工作的一個誤區(qū)。筆者比較強調先有地質分析判斷,再行勘探驗證,或進一步通過勘探資料修正先期的分析認識。這相當于我們在開展一個新工程的地質工作時,要盡可能地收集和分析已有的工程區(qū)地質資料,再根據(jù)分析結果結合工程需要布置勘探工作。反過來,在沒有任何分析認識的基礎上一開始就布置地質勘探,就可能會走彎路。傳統(tǒng)的以勘探工作量來衡量勘測設計深度的原則,不是工程地質工作的正確選擇,也不能體現(xiàn)出極具創(chuàng)新潛力的工程地質工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