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日本的中元送禮

字號:

日本人在生活中,一大特點是傳統(tǒng)禮節(jié)繁多。我們中國人春節(jié)的時候習慣互相寄賀年卡,而在日本三伏天也會收到卡片,打開一看,原來是日本友人發(fā)來的“暑中見舞”–因為夏天到來而發(fā)來問候;不幾天,又收到卡片,打開一看,原來還是同一位發(fā)來的“殘暑見舞” – 因為夏天快過去了所以發(fā)來問候。從中國人的眼里看來,雖然禮多人不怪,這樣過分的客氣實在有些沒必要。
    而在這種種傳統(tǒng)中,有兩次送禮最為隆重,一次稱為“歳暮”,即新年到來時給朋友,師長等贈送禮品,一次就是現(xiàn)在這個季節(jié)送的,稱為“中元”。日本送“中元”禮的時間,貫穿整個七月,送禮的對象,主要是長輩和曾經給過自己關照的人。
    新年送禮,辭舊迎新,大家都可以理解。那么,夏天送“中元”禮是為了什么呢?
    因為在日本送中元禮的時候,商場里熱鬧得如同國內中秋前的月餅大戰(zhàn),很多在日本的中國人雖覺得時間有些出入,但經常把它和中秋節(jié)相混淆。偶然問之日本友人,方知這根本不是一回事。
    在日本公司中,下級常常向上級寄送中元禮,筆者曾抱著開玩笑的心思向一個日本熟人問道 – 這樣,是不是有行賄的嫌疑呢?不料,這位日本熟人回應道 – 中元禮,原來正是用來行賄的阿!
    原來,古代日本,“中元禮”真的帶有行賄的色彩。所謂“中元”,來自中國傳入日本的道教傳說。集仙錄曰:“張道陵于龍虎山,修三元默朝之道”。道家從漢代張道陵開始奉三元大帝,稱天地肇定后,天元,地元,水元三大帝負責治理天,地,水三界,考校天人功過,司眾生禍福。并傳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天官大帝生日;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地官大帝誕辰;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水官大帝誕辰。這三天分別被道家稱為上元節(jié),中元節(jié)和下元節(jié)。道經稱: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恰巧,日本古代的政府官員也附會周禮自稱“地官”。于是犯了罪的人常常借口七月十五日是中元地官大帝的生日,向政府官員也就是“地官”送禮,祈求赦罪。而當時的政府也視此日的賄賂為官員們合法的灰色收入,而不加嚴格管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夏天向自己的上司,長輩和關照過自己的人贈送“中元禮”的習慣。按照日本古代習俗,差不多所有的贈禮都要給予回禮,唯獨給關照自己的人送中元禮例外,就是因為它本來屬于賄賂的范疇而并非正常的禮物。
    當然,在今天的日本,贈送“中元禮”僅僅表達對受禮人的尊重和感謝,已經與賄賂無關。假如借口中元大帝的生日向檢察官或者法官行賄,一樣要被抓起來的。
    事實上,中元禮的起源在日本民間至少還有兩種其他說法。
    一種是“盂蘭盆節(jié)相關說”。按照佛教禮儀,日本人在夏天都會過祭祀祖先和逝去親人的“盂蘭盆節(jié)”。在祭祀的時候,漸漸有些日本人感到也應該同時表達對于在世長輩的敬意,于是向他們寄送禮物,逐漸形成“中元禮”的習慣。
    另一種是“八朔說”。和中國一樣,古代日本也存在貢品制度。從室町幕府時代開始,向天皇和將軍進貢貢品的時間被定在八月一日,稱為“八朔”,從各地出發(fā)運送貢品的官員同長七月就要上路。他們還有一個職責,就是為當?shù)毓賳T幫忙,幫助他們給關照過自己的長官帶去禮物。這個習慣沿襲至今,就成了“中元禮”。
    綜合看來,在日本“中元禮”的形成并非來自一個源頭,以上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
    古代,“中元禮”贈送的主要是貴重珠寶和地方特產,今天,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已經成了它的主體。其內容五花八門,包括茶葉,海苔,酒,點心,海鮮,蘑菇,咸魚,甚至醬菜。在各大商場中元商品專柜,通常都設有開放式的貨架,上面擺放各種包裝好的禮品樣品,旁邊加上價格和編號。通常中元禮的包裝都精美高雅,外包稱為“水引”的特制包裝紙,價格則考慮到顧客與送禮對象的親疏從低于一千日元到數(shù)萬日元不等,計算起來,比商品的正常價格要高20%-30%.講究形式的日本人卻多半不肯自己買了禮品郵寄,而甘愿掏多兩三成的價錢購買“正宗”的禮品。
    如果顧客對某一種禮品有興趣,可以打開包裝細看,決定購買后,只要記住編號,到專柜對服務員說明即可。
    通常,在日本國內,銷售“中元禮”的商場都免費提供寄送業(yè)務。這一點曾讓我頗為困惑。因為有些商品本來就是時鮮(在筆者居住地附近的商場,今年有送一席包括麻婆豆腐在內的川菜為“中元禮”的,生意還頗紅火),本市內寄送還算說得過去,如果從北海道寄到九州,怎能承受得了如此旅途顛簸?而送貨地點無論遠近一律免費,也就是說送到我家對門不花錢,送到幾千里外的札幌也不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