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大陸法系
一、法國法、德國法和日本法的歷史沿革
(一)法國法律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
1、封建法律制度的形成和發(fā)展
(1)9世紀至13世紀以習慣法為主時期
(2)13世紀至16世紀習慣法成文化時期
(3)16世紀至18世紀王室立法為主要的法律淵源時期,為近代法國資產階級法律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2、資產階級法律制度的建立
(1)近代法國法律制度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后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
(2)在拿破侖統(tǒng)治時期,法國制定了《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和《刑事訴訟法典》五部重要法典,再加上《憲法》,構成了法國“六法”體系。
(3)由于法國革命具有徹底性,有一整套成熟思想理論作指導,所以,革命后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比較系統(tǒng)和完備,較典型地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
3、現(xiàn)代法國法的發(fā)展
(1)兩次大戰(zhàn)之間,為了應付緊急形勢,縮小了議會權力,加強了行政權力,政府的委托立法議案在議會中占據(jù)優(yōu)勢。
(2)1919年4月和1927年7月,進行了兩次選舉制度的改革,對原來的法典進行了某些修改與補充。
(3)判例作用有所提高。
(二)德國法律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
1、封建法制的形成與發(fā)展
(1)封建時代的德意志長期處于割據(jù)之中,法律的分散性和法律淵源的多元化是德國法基本的特點。
(2)習慣法、地方法、教會法、羅馬法以及帝國法令長期并存。
(3)封建時代的習慣法匯編是《薩克森法典》。
(4)封建時代后期出現(xiàn)了一部以帝國名義頒布的刑法典——《加洛林納法典》,被多數(shù)邦國長期援用,在德國封建法的發(fā)展中具有重要影響。
2、德意志帝國的建立與近代德國法律體系的形成
(1)近代德國法律體系帶有很強的封建君主專制色彩。
(2)由于具有“潘德克頓學派”的理論基礎,德國法相對于19世紀大陸法系其他國家而言,結構更加嚴謹,邏輯更加嚴密,概念更加準確。
3、魏瑪共和國時期法律的發(fā)展T04-18C “一戰(zhàn)”戰(zhàn)敗后的德國進入魏瑪共和國時期,加快了民主政治的進程,沿用原有法律同時,頒布了大量的“社會化”法律,如調整社會經濟的法律和保障勞工利益的法律,使德國成為經濟立法和勞工法的先導。
4、法西斯專政時期德國法的蛻變
(1)*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將國家政治生活全面納入戰(zhàn)時軌道。
(2)在憲政方面,頒布了《消除人民和國家痛苦法》、《保護德意志人民緊急條例》、《禁止組織新黨法》、《德國改造法》等一系列法西斯法令,廢除了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和聯(lián)邦制,維護*個人*和納粹一黨專政。
(3)在民事法律方面,頒布了《卡特爾變更法》、《強制卡特爾法》等法令加強對壟斷組織的扶持,強化壟斷資產階級對國家政治生活的控制;
(4)并且頒布了《世襲農地法》、《德意志血統(tǒng)及名譽保護法》等單行法律,推行種族歧視和種族滅絕政策,鞏固法西斯政權的統(tǒng)治基礎。
(5)在刑事法律方面,原先法律中的民主原則被徹底拋棄,代之以種族主義和恐怖主義原則。
5、二戰(zhàn)后德國法的變化
(1)戰(zhàn)后西德恢復了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法制;
(2)并根據(jù)1949年波恩基本法確立的和平民主原則,對原有的法律進行了修改,使其中的封建因素大為減輕。
(3)兩德統(tǒng)一后,基本上實行原西德的法律制度,但也根據(jù)新情況、新問題進行了若干修改。
(三)日本法律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
1、日本法以善于吸取外來發(fā)達的法律制度見長,體現(xiàn)了東西法律文化的融合。
2、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法承襲中國唐代和明代法制的傳統(tǒng),是中華法系的重要成員。
3、明治維新以后,日本加入了大陸法系的行列,以德國法為樣板建立了六法體系,但也保留了濃厚的封建因素。
4、從“一戰(zhàn)”起到“二戰(zhàn)”結束期間,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法制建設趨于完備;后一階段則走向法西斯化。
5、二戰(zhàn)以后,日本又吸收了英美法的許多精華。建立了以國會為中心的責任內閣制,賦予公民較廣泛的民主自由權利,而且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經濟立法活動。
6、因此,日本法同時具有兩大法系的特征,在當代社會的法律體系中別具一格。
二、憲法
(一)法國人權宣言與法國憲法
1、1789年《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
(1)第明確而系統(tǒng)地提出了資產階級民主和法制的基本原則,是建立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綱領性文件。
(2)《人權宣言》不僅奠定了法國憲政制度的基礎,而且是多部法國憲法的序言。
2、幾部有代表性的憲法 法國是資產階級國家中制憲多的國家之一,共制定過15部憲法
(1)1875年憲法是法國歷實施時間長的一部憲法。這部憲法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
(2)肯定了拿破侖一世創(chuàng)立的參事院這一國家機構。它既是咨議機關,對立法和行政方面的事務進行咨詢,同時又是法國高行政法院,是行政訴訟案件的終審法院。
(3)二戰(zhàn)后法國制定了1946年第四共和國憲法和1958年第五共和國憲法。1958年憲法經過四次修改一直實施到現(xiàn)在,是法國現(xiàn)行憲法。
(二)日本憲法
1、“明治憲法” 1889年頒布,正式名稱為《大日本帝國憲法》,基本內容和特點:
(1)它是基于君主主權思想制定的一部“欽定”憲法。
(2)深受德國憲法的影響,有46個條文抄自普魯士憲法,僅有3條為日本所獨創(chuàng)。
(3)帶有“大綱目”性質,對一些問題沒有作出明確規(guī)定。
(4)對公民自由權利的規(guī)定,不僅范圍狹窄,而且隨時可加以限制。
◎憲法規(guī)定,國家管理形式為君主立憲政體,但卻賦予天皇至高無上的權威,事實上是用議會民主外衣,掩蓋天皇專制制度。總之,1889年憲法是一部帶有明顯封建性和軍事性的憲法。
2、“和平憲法” 1946年頒布,同戰(zhàn)前帝國憲法相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天皇成為象征性的國家元首。
(2)實行三權分立與責任內閣制。
(3)規(guī)定放棄戰(zhàn)爭原則,僅保留自衛(wèi)權。
(4)擴大了國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
三、民法
(一)《法國民法典》
1、1804年拿破侖簽字正式頒布實施,習慣上也稱為《拿破侖法典》
2、主要特點: (1)是一部典型的資產階級早期的民法典。與自由競爭經濟條件相適應,體現(xiàn)了“個人大限度的自由、法律小限度的干涉”這一立法精神。
(2)法典貫徹了資產階級民法原則,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時代性。
(3)法典保留了若干舊的殘余,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傳統(tǒng)法律制度。
(4)法典在立法模式、結構和語言方面,也有特殊性。
2、基本原則,主要有四個:
(1)全體公民民事權利平等的原則。這是“天賦人權”理論在民法中的體現(xiàn)。
(2)資本主義私有財產權無限制和不可侵犯的原則。法典對所有權明確的定義強調了所有權具有絕對無限制的特點。
(3)契約自由的原則。即契約一經有效成立,不得隨意變動,當事人須依約定,善意履行。
(4)過失責任原則。即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以過失為基礎。
3、民法典的世界影響 《法國民法典》是資本主義社會第一部民法典,是大陸法系的核心和基礎,對法國以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民法產生深遠影響,隨著法國和其影響下國家的擴張,法國民法典的影響又傳播到美洲、非洲和亞洲廣大地區(qū)。
(二)《德國民法典》(1896年通過,1900年正式施行)
◎在德國民法典的制定過程中,法學家起了重要作用。
1、法典編纂派與歷史法學派的爭論
(1)19世紀初的德國處于分裂狀態(tài),人們渴望建立統(tǒng)一國家,多數(shù)法學家提出應盡快制定全德通行的民法典,以法律的統(tǒng)一促進國家的統(tǒng)一,法律的統(tǒng)一被認為是國家統(tǒng)一的基礎。
(2)但歷史法學派的代表薩維尼反對匆忙制定民法典,其主要觀點是:
○1法律是民族精神的產物,每個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法律制度。法律應該是被發(fā)現(xiàn)、而不是被制定出來的。
○2法律是分階段發(fā)展的,初是自然法或習慣法階段,接著是學術法階段,第三階段才談得上法典編纂。德國仍處于第二階段,制定民法典為時尚早。
○3法典這種法律形式本身存在局限性,任何法典都不可能涵蓋全部社會生活和預知一切未來。無論編纂者如何努力,法典都會留有空白與遺漏。認為《法國民法典》沒有任何創(chuàng)新,只是已有法律的編纂。
◎這場爭論的實質是以何種法律學說作為編纂德國民法典的指導思想。歷史法學派一度占據(jù)上風,該學派關于法律本質、法典化社會條件等問題的觀念,對德國民法典的制定及技術風格有重要影響。
2、日耳曼法學派與羅馬法學派(潘德克頓法學派 )的爭論
(1)19世紀中后期,制定統(tǒng)一民法典已是大勢所趨,歷史法學派內部又展開爭鳴:
○1日耳曼法學派認為日耳曼習慣法是德意志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
○2潘德克頓法學派強調羅馬法是德國歷重要的法律淵源
(2)潘德克頓法學派按照羅馬法《學說匯纂》闡發(fā)的民法“五編制”體例,為德國民法典所終采用。
(3)前后近一個世紀的法學爭論使德國民法學研究日益深入,理論更加成熟,也使德國民法典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學理性。
(4)英國法學家梅特蘭評價:“從未有過如此豐富的一流智慧被投放到立法行為當中?!?BR> 3、民法典的主要內容和特點T03-37 《德國民法典》是19世紀末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時期制定的法典,也是德國資產階級和容克貴族相妥協(xié)的產物,特點: (1)法典適應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需要,在貫徹資產階級民法基本原則方面有所變化。首先,法典肯定了公民私有財產權不受限制的原則。其次,法典肯定了資本主義“契約自由”原則,并直接保護資產階級和容克貴族對雇傭勞動的剝削。后,法典在民事責任方面,也確認了“過失責任”原則。[輔導用書有誤!增補:“但又有一些新的規(guī)定對這些原則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限制。如對于土地所有權干涉在某種程度上的容忍,權利濫用之禁止,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規(guī)定等等”]
(2)《德國民法典》中單獨規(guī)定了法人制度,是資產階級民法第一部全面規(guī)定法人制度的民法典。
(3)法典保留了濃厚的封建殘余。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以大量篇幅對容克貴族的土地所有權以及基于土地私有而產生的其他權利,如地上權、地役權等加以特別保護。第二,在親屬法方面保留有中世紀家長制殘余。
(4)法典在立法技術上,邏輯體系嚴密、概念科學、用語精確。
4、民法典的世界影響
(1)德國民法典受到各國法學界的重視,對許多國家的民法編纂發(fā)生了很大影響。
(2)德國民法典是德國在統(tǒng)一后編纂的五部法典中成功的一部,它以獨特的風格登上世界私法編纂的舞臺,打破了法國民法典近一個世紀的壟斷地位。
(3)德國民法典的產生,使大陸法系劃分為法國支系和德國支系。
(4)德國法是大陸法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20世紀大陸法系的發(fā)展有重大影響。相對于法國法而言,德國法也繼受了羅馬法,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較多固有的日耳曼法因素。
(5)《德國民法典》是資本主義世界出現(xiàn)的有影響的民法典之一。它體系完整、用語精確,既體現(xiàn)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民法的基本原則,又反映了壟斷時代民法的某些特征。
四、司法制度
(一)法國的司法制度
1、法院組織 (1)封建社會時已有獨立的法院系統(tǒng),即王室法院、領主法院和城市法院,后來設立了終審法院即巴黎高等法院及其所屬的省高等法院。
(2)訴訟程序上,先適用控告式訴訟,后采用糾問式訴訟。
2、民事訴訟制度 (1)1806年《法國民事訴訟法》施行了長達170年之久,特點:
○1實行訴訟自主原則;
○2規(guī)定國家機關在某些情況下應干預訴訟;
○3對維護債權人的利益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
○4在立法技術上,該法典缺乏法國民法典那樣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像力。
(2)1976年新民事訴訟法典正式生效,基本特征:
○1形成上,是對1806年民事訴訟法不斷修改的基礎上成就的;
○2結構上,是一般規(guī)定與特殊規(guī)定、抽象與具體的雙重結構體系;
○3模式上,實行的是當事人主義,訴訟主導權在訴訟當事人;
○4內容和制度上,有特色的如民事裁判機構的多元化和程序多元化、訴權的制度化和具體化、事前程序與審理程序的分離、書證優(yōu)先原則、審級的多元化、緊急審理程序的設置等等。
3、刑事訴訟制度 (1)1808年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特點:
○1法典兼采糾問式與控告式的訴訟程序。
○2確立了起訴、預審和審判職能分立的原則。
○3關于審判管轄,是按照法定刑來劃分法院的案件管轄的。
○4法典的許多內容和制度來源于1670年的刑事訴訟法令。
(2)1957年法國刑事訴訟法典,是法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典。新法典保留了舊法典中的基本原則和不少制度,同時,也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規(guī)定了許多新的原則和制度。
(二)德國的司法制度
1、法院組織
(1)德意志帝國建立后,確認了司法獨立原則。
(2)規(guī)定審判權由獨立的法院行使,審判只服從法律,法官實行終身制。
(3)設置了由區(qū)法院、地方法院、高等法院和帝國法院構成的普通法院體系,帝國法院為全國的高司法審級。
2、訴訟制度 1877年頒行了《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分別規(guī)定了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的程序和原則。
(三)日本的司法制度
1、法院組織 (1) ○1明治維新初期,日本還沒有系統(tǒng)的法院組織體系,司法與行政不分。
○21871年成立司法省,民刑裁判權統(tǒng)一由其監(jiān)管,地方則由行政官兼任司法官。
○31875年制定《大審院各級法院職制章程》,規(guī)定大審院為全國高司法機關,下設上等法院、巡回法院、府縣法院,廢除了地方官兼任司法官的制度,初步實現(xiàn)了司法與行政的分離。
(2) ○1明治憲法頒行后,按法國和德國的模式建立了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兩個系統(tǒng),并于1890年頒布了《裁判所構成法》和《行政裁判法》。
○2《裁判所構成法》參照德國法院組織體系制定而成,規(guī)定全國設區(qū)法院、地方法院、控訴院、大審院,實行四級三審制。
○3《行政裁判法》規(guī)定了行政法院組織以及行政訴訟原則和制度,規(guī)定在東京設立行政法院,只負責審理依法律、敕令及有關行政裁判文件所規(guī)定的行政違法案件。
2、訴訟制度
(1)1890年參照德國刑事訴訟法,制定《刑事訴訟法典》。
(2)1885年在德國人鐵肖指導下,完成民事訴訟法典草案,幾度修改,1890年公布,次年實施。是日本第一部《民事訴訟法典》。
五、大陸法系的形成和特點
(一)大陸法系的形成
大陸法系,又稱民法法系、羅馬法系、羅馬-日耳曼法系。它是以羅馬法為基礎而發(fā)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首先產生在歐洲大陸,后擴大到拉丁族和日耳曼族各國。淵源于古羅馬法,經過11世紀至16世紀的羅馬法復興、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后于19世紀發(fā)展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法系。大陸法系以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和1900年的《德國民法典》為代表形成了兩個支系。
(二)大陸法系的特點
1、從法律淵源傳統(tǒng)來看 具有制定法的傳統(tǒng),制定法為其主要法律淵源,判例一般不被作為正式法律淵源(除行政案件外),對法院審判無拘束力。
2、從法典編纂傳統(tǒng)看 一些基本法律一般采用系統(tǒng)的法典形式。
3、從法律結構傳統(tǒng)來看 法律的基本結構是在公法和私法的分類基礎上建立的,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公法指憲法、行政法、刑法以及訴訟法;私法主要指民法和商法。
4、從運用法律的推理方法來看 法官通常采用演繹法,將蘊涵于法典中的高度概括的法律原理進行演繹和具體化,然后適用于具體案件。在進行演繹時,往往需要對法律原理、概念、術語等進行法律解釋。
5、從訴訟程序傳統(tǒng)來看 傾向于職權主義,法官在訴訟中起積極主動的作用
一、法國法、德國法和日本法的歷史沿革
(一)法國法律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
1、封建法律制度的形成和發(fā)展
(1)9世紀至13世紀以習慣法為主時期
(2)13世紀至16世紀習慣法成文化時期
(3)16世紀至18世紀王室立法為主要的法律淵源時期,為近代法國資產階級法律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2、資產階級法律制度的建立
(1)近代法國法律制度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后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
(2)在拿破侖統(tǒng)治時期,法國制定了《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和《刑事訴訟法典》五部重要法典,再加上《憲法》,構成了法國“六法”體系。
(3)由于法國革命具有徹底性,有一整套成熟思想理論作指導,所以,革命后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比較系統(tǒng)和完備,較典型地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
3、現(xiàn)代法國法的發(fā)展
(1)兩次大戰(zhàn)之間,為了應付緊急形勢,縮小了議會權力,加強了行政權力,政府的委托立法議案在議會中占據(jù)優(yōu)勢。
(2)1919年4月和1927年7月,進行了兩次選舉制度的改革,對原來的法典進行了某些修改與補充。
(3)判例作用有所提高。
(二)德國法律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
1、封建法制的形成與發(fā)展
(1)封建時代的德意志長期處于割據(jù)之中,法律的分散性和法律淵源的多元化是德國法基本的特點。
(2)習慣法、地方法、教會法、羅馬法以及帝國法令長期并存。
(3)封建時代的習慣法匯編是《薩克森法典》。
(4)封建時代后期出現(xiàn)了一部以帝國名義頒布的刑法典——《加洛林納法典》,被多數(shù)邦國長期援用,在德國封建法的發(fā)展中具有重要影響。
2、德意志帝國的建立與近代德國法律體系的形成
(1)近代德國法律體系帶有很強的封建君主專制色彩。
(2)由于具有“潘德克頓學派”的理論基礎,德國法相對于19世紀大陸法系其他國家而言,結構更加嚴謹,邏輯更加嚴密,概念更加準確。
3、魏瑪共和國時期法律的發(fā)展T04-18C “一戰(zhàn)”戰(zhàn)敗后的德國進入魏瑪共和國時期,加快了民主政治的進程,沿用原有法律同時,頒布了大量的“社會化”法律,如調整社會經濟的法律和保障勞工利益的法律,使德國成為經濟立法和勞工法的先導。
4、法西斯專政時期德國法的蛻變
(1)*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將國家政治生活全面納入戰(zhàn)時軌道。
(2)在憲政方面,頒布了《消除人民和國家痛苦法》、《保護德意志人民緊急條例》、《禁止組織新黨法》、《德國改造法》等一系列法西斯法令,廢除了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和聯(lián)邦制,維護*個人*和納粹一黨專政。
(3)在民事法律方面,頒布了《卡特爾變更法》、《強制卡特爾法》等法令加強對壟斷組織的扶持,強化壟斷資產階級對國家政治生活的控制;
(4)并且頒布了《世襲農地法》、《德意志血統(tǒng)及名譽保護法》等單行法律,推行種族歧視和種族滅絕政策,鞏固法西斯政權的統(tǒng)治基礎。
(5)在刑事法律方面,原先法律中的民主原則被徹底拋棄,代之以種族主義和恐怖主義原則。
5、二戰(zhàn)后德國法的變化
(1)戰(zhàn)后西德恢復了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法制;
(2)并根據(jù)1949年波恩基本法確立的和平民主原則,對原有的法律進行了修改,使其中的封建因素大為減輕。
(3)兩德統(tǒng)一后,基本上實行原西德的法律制度,但也根據(jù)新情況、新問題進行了若干修改。
(三)日本法律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
1、日本法以善于吸取外來發(fā)達的法律制度見長,體現(xiàn)了東西法律文化的融合。
2、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法承襲中國唐代和明代法制的傳統(tǒng),是中華法系的重要成員。
3、明治維新以后,日本加入了大陸法系的行列,以德國法為樣板建立了六法體系,但也保留了濃厚的封建因素。
4、從“一戰(zhàn)”起到“二戰(zhàn)”結束期間,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法制建設趨于完備;后一階段則走向法西斯化。
5、二戰(zhàn)以后,日本又吸收了英美法的許多精華。建立了以國會為中心的責任內閣制,賦予公民較廣泛的民主自由權利,而且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經濟立法活動。
6、因此,日本法同時具有兩大法系的特征,在當代社會的法律體系中別具一格。
二、憲法
(一)法國人權宣言與法國憲法
1、1789年《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
(1)第明確而系統(tǒng)地提出了資產階級民主和法制的基本原則,是建立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綱領性文件。
(2)《人權宣言》不僅奠定了法國憲政制度的基礎,而且是多部法國憲法的序言。
2、幾部有代表性的憲法 法國是資產階級國家中制憲多的國家之一,共制定過15部憲法
(1)1875年憲法是法國歷實施時間長的一部憲法。這部憲法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
(2)肯定了拿破侖一世創(chuàng)立的參事院這一國家機構。它既是咨議機關,對立法和行政方面的事務進行咨詢,同時又是法國高行政法院,是行政訴訟案件的終審法院。
(3)二戰(zhàn)后法國制定了1946年第四共和國憲法和1958年第五共和國憲法。1958年憲法經過四次修改一直實施到現(xiàn)在,是法國現(xiàn)行憲法。
(二)日本憲法
1、“明治憲法” 1889年頒布,正式名稱為《大日本帝國憲法》,基本內容和特點:
(1)它是基于君主主權思想制定的一部“欽定”憲法。
(2)深受德國憲法的影響,有46個條文抄自普魯士憲法,僅有3條為日本所獨創(chuàng)。
(3)帶有“大綱目”性質,對一些問題沒有作出明確規(guī)定。
(4)對公民自由權利的規(guī)定,不僅范圍狹窄,而且隨時可加以限制。
◎憲法規(guī)定,國家管理形式為君主立憲政體,但卻賦予天皇至高無上的權威,事實上是用議會民主外衣,掩蓋天皇專制制度。總之,1889年憲法是一部帶有明顯封建性和軍事性的憲法。
2、“和平憲法” 1946年頒布,同戰(zhàn)前帝國憲法相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天皇成為象征性的國家元首。
(2)實行三權分立與責任內閣制。
(3)規(guī)定放棄戰(zhàn)爭原則,僅保留自衛(wèi)權。
(4)擴大了國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
三、民法
(一)《法國民法典》
1、1804年拿破侖簽字正式頒布實施,習慣上也稱為《拿破侖法典》
2、主要特點: (1)是一部典型的資產階級早期的民法典。與自由競爭經濟條件相適應,體現(xiàn)了“個人大限度的自由、法律小限度的干涉”這一立法精神。
(2)法典貫徹了資產階級民法原則,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時代性。
(3)法典保留了若干舊的殘余,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傳統(tǒng)法律制度。
(4)法典在立法模式、結構和語言方面,也有特殊性。
2、基本原則,主要有四個:
(1)全體公民民事權利平等的原則。這是“天賦人權”理論在民法中的體現(xiàn)。
(2)資本主義私有財產權無限制和不可侵犯的原則。法典對所有權明確的定義強調了所有權具有絕對無限制的特點。
(3)契約自由的原則。即契約一經有效成立,不得隨意變動,當事人須依約定,善意履行。
(4)過失責任原則。即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以過失為基礎。
3、民法典的世界影響 《法國民法典》是資本主義社會第一部民法典,是大陸法系的核心和基礎,對法國以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民法產生深遠影響,隨著法國和其影響下國家的擴張,法國民法典的影響又傳播到美洲、非洲和亞洲廣大地區(qū)。
(二)《德國民法典》(1896年通過,1900年正式施行)
◎在德國民法典的制定過程中,法學家起了重要作用。
1、法典編纂派與歷史法學派的爭論
(1)19世紀初的德國處于分裂狀態(tài),人們渴望建立統(tǒng)一國家,多數(shù)法學家提出應盡快制定全德通行的民法典,以法律的統(tǒng)一促進國家的統(tǒng)一,法律的統(tǒng)一被認為是國家統(tǒng)一的基礎。
(2)但歷史法學派的代表薩維尼反對匆忙制定民法典,其主要觀點是:
○1法律是民族精神的產物,每個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法律制度。法律應該是被發(fā)現(xiàn)、而不是被制定出來的。
○2法律是分階段發(fā)展的,初是自然法或習慣法階段,接著是學術法階段,第三階段才談得上法典編纂。德國仍處于第二階段,制定民法典為時尚早。
○3法典這種法律形式本身存在局限性,任何法典都不可能涵蓋全部社會生活和預知一切未來。無論編纂者如何努力,法典都會留有空白與遺漏。認為《法國民法典》沒有任何創(chuàng)新,只是已有法律的編纂。
◎這場爭論的實質是以何種法律學說作為編纂德國民法典的指導思想。歷史法學派一度占據(jù)上風,該學派關于法律本質、法典化社會條件等問題的觀念,對德國民法典的制定及技術風格有重要影響。
2、日耳曼法學派與羅馬法學派(潘德克頓法學派 )的爭論
(1)19世紀中后期,制定統(tǒng)一民法典已是大勢所趨,歷史法學派內部又展開爭鳴:
○1日耳曼法學派認為日耳曼習慣法是德意志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
○2潘德克頓法學派強調羅馬法是德國歷重要的法律淵源
(2)潘德克頓法學派按照羅馬法《學說匯纂》闡發(fā)的民法“五編制”體例,為德國民法典所終采用。
(3)前后近一個世紀的法學爭論使德國民法學研究日益深入,理論更加成熟,也使德國民法典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學理性。
(4)英國法學家梅特蘭評價:“從未有過如此豐富的一流智慧被投放到立法行為當中?!?BR> 3、民法典的主要內容和特點T03-37 《德國民法典》是19世紀末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時期制定的法典,也是德國資產階級和容克貴族相妥協(xié)的產物,特點: (1)法典適應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需要,在貫徹資產階級民法基本原則方面有所變化。首先,法典肯定了公民私有財產權不受限制的原則。其次,法典肯定了資本主義“契約自由”原則,并直接保護資產階級和容克貴族對雇傭勞動的剝削。后,法典在民事責任方面,也確認了“過失責任”原則。[輔導用書有誤!增補:“但又有一些新的規(guī)定對這些原則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限制。如對于土地所有權干涉在某種程度上的容忍,權利濫用之禁止,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規(guī)定等等”]
(2)《德國民法典》中單獨規(guī)定了法人制度,是資產階級民法第一部全面規(guī)定法人制度的民法典。
(3)法典保留了濃厚的封建殘余。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以大量篇幅對容克貴族的土地所有權以及基于土地私有而產生的其他權利,如地上權、地役權等加以特別保護。第二,在親屬法方面保留有中世紀家長制殘余。
(4)法典在立法技術上,邏輯體系嚴密、概念科學、用語精確。
4、民法典的世界影響
(1)德國民法典受到各國法學界的重視,對許多國家的民法編纂發(fā)生了很大影響。
(2)德國民法典是德國在統(tǒng)一后編纂的五部法典中成功的一部,它以獨特的風格登上世界私法編纂的舞臺,打破了法國民法典近一個世紀的壟斷地位。
(3)德國民法典的產生,使大陸法系劃分為法國支系和德國支系。
(4)德國法是大陸法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20世紀大陸法系的發(fā)展有重大影響。相對于法國法而言,德國法也繼受了羅馬法,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較多固有的日耳曼法因素。
(5)《德國民法典》是資本主義世界出現(xiàn)的有影響的民法典之一。它體系完整、用語精確,既體現(xiàn)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民法的基本原則,又反映了壟斷時代民法的某些特征。
四、司法制度
(一)法國的司法制度
1、法院組織 (1)封建社會時已有獨立的法院系統(tǒng),即王室法院、領主法院和城市法院,后來設立了終審法院即巴黎高等法院及其所屬的省高等法院。
(2)訴訟程序上,先適用控告式訴訟,后采用糾問式訴訟。
2、民事訴訟制度 (1)1806年《法國民事訴訟法》施行了長達170年之久,特點:
○1實行訴訟自主原則;
○2規(guī)定國家機關在某些情況下應干預訴訟;
○3對維護債權人的利益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
○4在立法技術上,該法典缺乏法國民法典那樣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像力。
(2)1976年新民事訴訟法典正式生效,基本特征:
○1形成上,是對1806年民事訴訟法不斷修改的基礎上成就的;
○2結構上,是一般規(guī)定與特殊規(guī)定、抽象與具體的雙重結構體系;
○3模式上,實行的是當事人主義,訴訟主導權在訴訟當事人;
○4內容和制度上,有特色的如民事裁判機構的多元化和程序多元化、訴權的制度化和具體化、事前程序與審理程序的分離、書證優(yōu)先原則、審級的多元化、緊急審理程序的設置等等。
3、刑事訴訟制度 (1)1808年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特點:
○1法典兼采糾問式與控告式的訴訟程序。
○2確立了起訴、預審和審判職能分立的原則。
○3關于審判管轄,是按照法定刑來劃分法院的案件管轄的。
○4法典的許多內容和制度來源于1670年的刑事訴訟法令。
(2)1957年法國刑事訴訟法典,是法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典。新法典保留了舊法典中的基本原則和不少制度,同時,也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規(guī)定了許多新的原則和制度。
(二)德國的司法制度
1、法院組織
(1)德意志帝國建立后,確認了司法獨立原則。
(2)規(guī)定審判權由獨立的法院行使,審判只服從法律,法官實行終身制。
(3)設置了由區(qū)法院、地方法院、高等法院和帝國法院構成的普通法院體系,帝國法院為全國的高司法審級。
2、訴訟制度 1877年頒行了《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分別規(guī)定了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的程序和原則。
(三)日本的司法制度
1、法院組織 (1) ○1明治維新初期,日本還沒有系統(tǒng)的法院組織體系,司法與行政不分。
○21871年成立司法省,民刑裁判權統(tǒng)一由其監(jiān)管,地方則由行政官兼任司法官。
○31875年制定《大審院各級法院職制章程》,規(guī)定大審院為全國高司法機關,下設上等法院、巡回法院、府縣法院,廢除了地方官兼任司法官的制度,初步實現(xiàn)了司法與行政的分離。
(2) ○1明治憲法頒行后,按法國和德國的模式建立了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兩個系統(tǒng),并于1890年頒布了《裁判所構成法》和《行政裁判法》。
○2《裁判所構成法》參照德國法院組織體系制定而成,規(guī)定全國設區(qū)法院、地方法院、控訴院、大審院,實行四級三審制。
○3《行政裁判法》規(guī)定了行政法院組織以及行政訴訟原則和制度,規(guī)定在東京設立行政法院,只負責審理依法律、敕令及有關行政裁判文件所規(guī)定的行政違法案件。
2、訴訟制度
(1)1890年參照德國刑事訴訟法,制定《刑事訴訟法典》。
(2)1885年在德國人鐵肖指導下,完成民事訴訟法典草案,幾度修改,1890年公布,次年實施。是日本第一部《民事訴訟法典》。
五、大陸法系的形成和特點
(一)大陸法系的形成
大陸法系,又稱民法法系、羅馬法系、羅馬-日耳曼法系。它是以羅馬法為基礎而發(fā)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首先產生在歐洲大陸,后擴大到拉丁族和日耳曼族各國。淵源于古羅馬法,經過11世紀至16世紀的羅馬法復興、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后于19世紀發(fā)展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法系。大陸法系以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和1900年的《德國民法典》為代表形成了兩個支系。
(二)大陸法系的特點
1、從法律淵源傳統(tǒng)來看 具有制定法的傳統(tǒng),制定法為其主要法律淵源,判例一般不被作為正式法律淵源(除行政案件外),對法院審判無拘束力。
2、從法典編纂傳統(tǒng)看 一些基本法律一般采用系統(tǒng)的法典形式。
3、從法律結構傳統(tǒng)來看 法律的基本結構是在公法和私法的分類基礎上建立的,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公法指憲法、行政法、刑法以及訴訟法;私法主要指民法和商法。
4、從運用法律的推理方法來看 法官通常采用演繹法,將蘊涵于法典中的高度概括的法律原理進行演繹和具體化,然后適用于具體案件。在進行演繹時,往往需要對法律原理、概念、術語等進行法律解釋。
5、從訴訟程序傳統(tǒng)來看 傾向于職權主義,法官在訴訟中起積極主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