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Ⅰ
1.【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的本質。辯證唯物主義在認識本質上的根本觀點是能動的反映論,反映論是所有唯物主義在認識論中的共同的觀點,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消極被動的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是能動的反映論。本題中“建構論”、“內省論”、“選擇論”作為認識的本質均是唯心主義的。在這里,承認認識有建構、內省和選擇的能動作用,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但把認識的本質歸結為建構、內省、選擇,就變成了唯心主義的觀點了。
2.【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對認識決定作用的具體理解。陸游的詩句反映了正確的認識要來自于實踐即“躬行”。選項A本身表述是錯誤的。C、D是正確的,但與本題題干內容無關。
3.【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問題的準確理解。實踐標準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它的確定性是因為實踐標準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的不確定性是因為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是不斷發(fā)展的。依據(jù)對實踐標準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認識,所以本題選A。
4.【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真理的含義與特征。所謂客觀真理指的是真理的客觀性,真理是人對事物的正確認識,真理的客觀性指的是人的正確認識中的客觀內容,所以本題選A。
5.【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真理的含義與特征。真理具有三個特性,即客觀性、絕對性、相對性,所以我們又說絕對真理、相對真理和客觀真理,這樣的表述不能理解為有三個真理,真理只有一個。就真理的絕對性我們說有絕對真理,就真理的相對性我們說有相對真理,就真理的客觀性我們說有客觀真理。所以本題選擇命題C,即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
6.【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認識的主體特征的把握。認識的主體是指一定社會中從事認識和實踐的人,它具有社會物質性、自覺能動性、社會歷史性,其中認識的主體性原則指的就是主體的能動性原則。
7.【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是對認識和實踐統(tǒng)一的特點的認定。認識和實踐的統(tǒng)一的過程中,當然有必然和偶然、本質和現(xiàn)象的問題,但不能僅僅歸結為這些問題,符合題意的應該是命題D。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統(tǒng)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8.【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理性認識的概念和特點。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規(guī)律全面的認識,感性認識是對事物外部現(xiàn)象的認識。依據(jù)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基本特征,本題選擇命題D。
9.【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問題的準確理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但標準是社會的歷史的,所以對于檢驗真理這一點而言,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所謂確定的是指只有實踐才能檢驗真理,人類的整個實踐可以檢驗所有的真理,但是每一時代的實踐只能檢驗一些真理,所以又是不確定的。
10.【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問題的準確理解。實踐之所以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因為實踐是溝通主觀與客觀的橋梁,同時實踐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特點。選項BCD本身都是關于實踐的正確表述,但是不合乎題干要求,不選。
21.【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和認識的關系的理解。本題四個命題的表述都是正確的,但題干的材料主要講的是人的認識的發(fā)展方面。命題C比較確切地表達了這句話的含義,所以選擇應該是C。
22.【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思維方法與觀點?!皻v史是邏輯的基礎”,指邏輯是對歷史的反映,而“邏輯是歷史的修正”,指邏輯反映的是歷史的必然性。本題是辯證思維方法中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運用。
23.【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關系的把握。本題要注意理解材料的涵義。題干主要是說明感性的局限性,正因為感性認識有局限性,所以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認識。所以本題要說明的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答案是C。
24.【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認識的無限反復和發(fā)展?;卮鸫祟},首先確定這句話是講認識問題。這樣就將D項排除掉。然后分析A、B、C項。題干是講真理性認識,沒有涉及到感性認識,A項又被排除掉了。這樣只能在B和C兩項中選一。題干中的關鍵詞“追求真理”,是指真理性認識的擴展和深化問題,而不是“通過現(xiàn)象認識本質”的問題(B項),所以C項是最符合題意的?;卮鸫祟}要求考生必須將這句話理解清楚,并抓住關鍵詞“追求真理”,可以運用排除法進行選擇。
25.【答案】B
【解題思路】此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對理性認識特點的理解和把握。題干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段話。主要是說“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規(guī)律的認識”(B項)。題干中所說的“物質的抽象,自然規(guī)律的抽象,價值的抽象……一切科學的抽象”就是指“理性認識”,“一切科學的抽象”即理性認識“都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著自然”。C項(抽象的東西是深刻的、正確的)明顯是錯誤的選項,因為,抽象的東西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這樣將C項排除。A、B、D三項都是正確的觀點,但根據(jù)已經理解的題意,只有B項才是最合題意的。
26.【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實踐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點是以科學實踐觀為核心,所以也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實踐之所以是認識論之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在于實踐是認識的動力、來源、目的,實踐又是檢驗認識之真理性的標準。
27.【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是關于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知識點。在認識論上,辯證唯物主義與其他唯物主義一樣,都是反映論,這是所有唯物主義的共性。當然,辯證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是有區(qū)別的,辯證唯物主義是能動的反映論,而舊唯物主義則是消極的反映論。所以答案是A。
28.【答案】D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對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共同原則的確認。在認識論上存在著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唯心主義先驗論兩種認識論的對立,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認人的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在哲學所有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們都堅持人的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這個共同原則,因此稱之為唯物論的反映論。
29.【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對實踐的能動的指導作用??忌⒁饫斫忸}干句子的關鍵詞之一:“先導”一詞只是表面認識對實踐能動的指導性而非決定性作用?!霸趯嵺`基礎上”,這表明理論創(chuàng)新是有基礎的,并沒有忽視實踐基礎的決定性作用,也沒有夸大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
30.【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發(fā)展的過程,具體是認識發(fā)展兩次飛躍的知識點。認識過程是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我們把從實踐到認識看作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而把從認識到實踐的飛躍,看作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所以本題選B。
31.【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真理概念和特征的理解。真理的最根本的特點或曰屬性是客觀性,真理是有用的,真理之所以有用,是因為真理是客觀的,換言之,真理的有用性是其客觀性的必然產物。所以本題選B。選項C、D也是干擾項。真理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自然科學和思維科學的真理沒有階級性,而社會科學的真理具有階級性,如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社會科學的真理,具有其階級性。
32.【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實踐與認識的關系的知識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中的兩個階段,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tǒng)一,而兩者統(tǒng)一的正是通過實踐來實現(xiàn)的。
33.【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是對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區(qū)別的確定。感性認識是感覺知覺表象,理性認識是概念判斷推理,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xiàn)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二、選擇題Ⅱ
1.【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主體客體關系的內涵。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是人在實踐過程中與客觀事物形成的認識、價值、審美關系,因此四項均符合題意。
2.【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能動的反映論與機械反映論的主要區(qū)別。承認世界的可知性、承認客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這是所有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共性,所以不是能動的反映論與機械反映論的區(qū)別。把實踐作為認識的基礎,并把辯證法引入人的認識過程,是能動的反映論與機械反映論的區(qū)別,所以本題選BC。
3.【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區(qū)別。感性認識不等于是直覺的,命題A錯誤。命題B的后半句是不正確的,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內部聯(lián)系全面的反映,具有間接性、抽象性,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是感覺知覺表象,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概念判斷推理。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xiàn)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所以應選C、D。
4.【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作為認識的發(fā)展動力的全面理解。根據(jù)相關知識,本題中四個選項均從某一方面揭示出實踐作為認識發(fā)展動力的特點,所以全選。
5.【答案】AB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客觀規(guī)律和真理的正確理解。題干以歷的“日心說”這一事例,來揭示客觀規(guī)律和真理的特點,即ABD三項。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條件論,一切都是有條件的,客觀規(guī)律的作用也是有條件的,所以C不對。
6.【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關于真理問題的正確理解。題干是列寧同志的一段話,它揭示出真理具有條件性、相對性、具體性,在一定條件下真理會向謬誤轉化。
7.【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問題的準確理解。標準的不確定性是由實踐本身的歷史性和不斷發(fā)展性所決定的,所以本題選命題BC。命題D否認了實踐的客觀性,把實踐標準變成了主觀標準。命題A否認了實踐標準的性,把有些真理劃歸為邏輯證明,這也是不對的,邏輯證明是立足于實踐證明基礎之上的,是對實踐證明的補充,它不能取代實踐證明的性。
8.【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實踐與認識辯證關系的掌握,還有對孫中山知行觀的基本理解。D項的“先”是邏輯上的先。B項的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的認識論命題,中心意思是認為知就是行,而知本質上是決定行的,知是行的來源、開始,行只是知的作用、結束。顯然,這不是孫中山先生知行觀的含義所在??忌词箤O中山先生的知行觀沒有了解,那么根據(jù)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的實踐與認識的正確關系,也可以作出準確的選擇。
9.【答案】A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問題的準確理解,具體考查考生對實踐標準的絕對性的理解和掌握。實踐標準的絕對性指的是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實踐標準是的,即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只能是實踐;二是實踐對一切認識最終做出檢驗,考生若牢牢把握了這兩點,就不難判斷出正確答案。
10.【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真理和謬誤的區(qū)別。命題A、B都不屬于客觀實際,不能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真理之為真理是因為它與客觀相符合,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對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
11.【答案】A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感性和理性的關系。感覺是人對世界低層次的反映,是感性認識的組成部分,“跟著感覺走”是唯心主義經驗論的命題。感覺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跟著感覺走”否認了理性,所以這又是一種否定理性作用的觀點。命題B、C與題干不符合。唯物主義認為感覺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跟著感覺走”不是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沒有人本主義方面的意思。
12.【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的辯證過程。根據(jù)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知識點,答案是B、C。命題A、D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是明顯的干擾項。
13.【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綜合考察認識與實踐的關系、感性與理性的關系?!鞍磮D索驥”的成語是教條主義的命題。它沒有看到客觀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和發(fā)展變化,主張照學書本,生搬硬套。A、B、C、D均符合題意。2003年的第33題,以“按圖索驥”為材料,考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材料分析題。
14.【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認識的辯證過程的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該題是一道綜合性試題,強調考生要注意加強知識的綜合性的記憶理解。
15.【答案】AB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認識的主體性、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關系的把握和理解。試題中的“眼看”屬于感性認識,職業(yè)背景屬于理性知識和已有的認識。不同職業(yè)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感性認識,并體現(xiàn)了認識的能動性。C項的錯誤之處在于把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關系顛倒了,因此正確答案為ABD。
16.【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非理性因素的內容。本題比較簡單,即使考生不知道非理性因素具體包括哪些方面,也可以用排除法將D項排除掉,因為D項講的是辯證思維方法,因此可得出正確選項是ABC項。
17.【答案】A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過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各自的作用。理性因素的作用有:解釋作用、指導作用、預見作用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有:動力作用、、誘導作用和激發(fā)作用。試題問的是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所以答案是AD。
18.【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認識的無限發(fā)展和不斷反復的理解和把握。由于事物本身的復雜性,其矛盾的暴露需要一個過程,又由于認識是不斷反復和無限發(fā)展的,以及人的認識能力在一定條件下的局限性,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需要一個反復的過程。因此,ABC項都是正確答案,D項的錯誤在于只承認人的認識能力的有限性而否認了人的認識能力的無限性。
19.【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對認識決定作用的全面把握。本題中四個命題均從特定角度反映了實踐的決定作用。
20.【答案】BC
【解題思路】此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理論和實踐的關系。馬克思這段名言所體現(xiàn)的哲學思想就是理論和實踐的關系。題中有兩個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論一經群眾掌握,會變成物質力量”。這兩句話講了兩層意思,前者是說“理論不能代替實踐”(C項),后者是說“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B項)。選擇此題還可以用排除法。AD明顯是錯誤的選項,應當排除,只有B項和C項反映了馬克思這段話的原意。此題不難,即便考生沒有讀懂馬克思的話,也能找出正確選項。
21.【答案】A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辯證關系的把握。就二者的關系而言,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而理性認識則是感性認識的升華。所以本題選AD,至于其他選項與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無關,所以不選。
22.【答案】A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真理的客觀性的知識點。真理的客觀性具有兩重含義,一是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二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是客觀的。在本題中,命題D是不對的,真理之為真理不是由大多數(shù)人認同的公共性所決定的。真理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講的是真理的功能,所以不選C。
23.【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主體在認識過程中的特點,具體是主體對客體的信息選擇問題。主體在認識過程中對客體信息的選擇,表現(xiàn)為主體以感覺器官為門戶的生理系統(tǒng)所決定的選擇。在此基礎上,思維活動還要對信息進行自覺的、能動的選擇。人的選擇不是主觀任意的,它既要受被反映客體的制約,也要受邏輯思維方式和方法的制約,還要受到人的感覺器官的制約。
24.【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認識問題的理解?!笆熘奔磳κ挛锏氖煜?、了解,但并不意味著對其本質的正確把握?!罢嬷奔磳κ挛锉举|和規(guī)律的認識,相當于理性認識階段。A、B、C項都是可能的。D項不恰當。真知不一定首先是熟知。
25.【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發(fā)展的過程,具體是考查理性認識到實踐飛躍的意義。認識由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這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二次飛躍,是比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更偉大的一次飛躍。而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之所以更重要,就在于通過這次飛躍,使理性認識接受實踐的檢驗,發(fā)揮其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使認識變成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并使認識隨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因此命題ABC均選。至于命題D不是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所能解決的,事物發(fā)展的總趨勢是事物主客觀綜合作用的結果,有著更深刻的原因。
26.【答案】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區(qū)別。命題A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qū)別,先驗論是唯心主義的,因此不屬于唯物主義。BCD命題都準確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區(qū)別。
27.【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的發(fā)展過程原理。選項ACD都是關于理性認識回到實踐的意義的正確表達。實踐和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本身就包含著理性認識回到實踐這一環(huán)節(jié),所以不能改變實踐和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只是體現(xiàn)了實踐和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故而不選B。
28.【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實踐與理論的關系問題。題干重在說明革命的理論與革命的運動的關系。由于革命的運動是人的高度自覺的運動,沒有革命的理論的指導是產生不了的。但革命理論與革命運動的關系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因為理論包括革命的理論,從其產生的總根源來說,都是從實踐中來的,是實踐的理論總結?!皼]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并沒有否認理論與實踐的根本觀點,只是強調了革命理論與革命運動的辯證關系,所以不能認為這句話“顛倒了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把理論當成實踐的來源和動力”,“規(guī)定了理論對實踐的決定意義”。所以本題選BC。
29.【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真理與謬誤概念的正確理解。A命題的后半句話即“兩者沒有絕對的界限”是對的,但不能由此得出真理就是謬誤,謬誤就是真理的結論,所以命題A不選。命題C指出了真理轉化為謬誤的具體條件,與題意一致。命題D指出謬誤轉化為真理的條件,與題意相符。B命題是錯誤的,因為在同一范圍內,對于同一問題的同一回答,不能既是真理又是謬誤。真理的絕對性,在同一范圍內真理就是真理,謬誤就是謬誤,二者不能轉化,否則真理就沒有絕對性了,所以命題B不選。依據(jù)上述分析,本題選CD。
30.【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真理和價值的辯證關系。四個命題都指出了真理與價值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命題A指出真理和價值是人類活動的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命題B指出真理和價值側重點不同從而指向性的不同,命題C指出真理和價值的統(tǒng)一性,以及真理與價值的相互作用,命題D則是指出實踐是真理和價值的檢驗標準,所以四個命題全選。
31.【答案】BCD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考生對真理的條件性或曰具體性的理解。題干是列寧的一句名言,主要是講真理的條件性。A項明顯是錯誤的觀點。真理的具體性是一個哲學概念,把具體性理解生動的形象,這是藝術上的概念,二者不能等同,所以命題A混淆了兩種意義上對具體的理解,故而不選。B項是說真理是發(fā)展變化的,C項是說真理有其具體的適用范圍,D項更進一步說明了真理的具體性。BCD項符合了列寧的原意,是正確的選項。命題BCD都準確反映了真理條件性或曰具體性的含義,即真理的具體性是與真理適用的范圍、條件、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相關的,正因為這樣,真理不具有抽象不變的公式。
32.【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的正確理解。實踐之所以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就在于實踐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客觀實在性)、普遍性的特點,并且是溝通主觀和客觀的橋梁。在本題中命題BD是一個意思,因為“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也就是“聯(lián)系主觀和客觀的橋梁”,只是不同的表述。
33.【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正確思維方法的重要性。實踐和實踐證明是人類的自覺活動,邏輯在這一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并且由于實踐檢驗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tǒng),在實踐證明的過程中,要不斷發(fā)揮邏輯證明的作用。命題ABCD,準確反映了邏輯證明與實踐檢驗的關系,是正確的。
34.【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價值的概念和特征。以上各項都是價值的特性即主體與客體性的含義及其關系的正確表述。
35.【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價值評價問題的知識點。一個科學的合理的價值評價,必須符合兩個基本要求:一是對客體狀況的正確認識,二是對主體需要的正確認識。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會發(fā)展,又對個人或群體有意義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體利益的具有客觀必然性的需要。
36.【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追求真理和創(chuàng)造價值是人類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兩大主題,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是人類活動的兩個基本原則。所謂真理原則是指人類必須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從真理。所謂價值原則是指人類必須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和實現(xiàn)價值。
37.【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與實踐的關系。教條主義是指理論脫離了實際,結果是“左”的和右的錯誤,其根源都在主觀脫離客觀。認識和實踐的脫離,不必然導致客觀唯心主義。
38.【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的理解把握。命題B否認真理的絕對性,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對認識真理性的表述。歸納方法的不完滿性,同樣是強調感性認識的局限,感性認識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所以A、C、D命題符合題意。
39.【答案】A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價值理論的掌握,具體是考查價值的客觀性問題。價值的客觀性表現(xiàn)在:第一,價值必須以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屬性為現(xiàn)實基礎;第二,人的需要不是主觀隨意的,而是受社會實踐和歷史條件制約的。命題B、C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表述。
40.【答案】A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價值理論的認識。價值是指客體以自身屬性滿足主體需要或主體需要被客體滿足的效益關系。價值有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主體的需要和要求;另一個是客體的某種性質、性能。價值既有客觀性,也有主體性。價值的客觀性與主體性是內在統(tǒng)一的。命題B、C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表述。
41.【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價值理論的認識。對客體實際狀況的正確認識,是形成科學的價值評價的基礎和前提;主體為了形成合理的科學的價值評價,在認識對象的同時也需要把自己稱為客體,正確理解和認識自身的實際需要。命題A、B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表述。
1.【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的本質。辯證唯物主義在認識本質上的根本觀點是能動的反映論,反映論是所有唯物主義在認識論中的共同的觀點,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消極被動的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是能動的反映論。本題中“建構論”、“內省論”、“選擇論”作為認識的本質均是唯心主義的。在這里,承認認識有建構、內省和選擇的能動作用,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但把認識的本質歸結為建構、內省、選擇,就變成了唯心主義的觀點了。
2.【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對認識決定作用的具體理解。陸游的詩句反映了正確的認識要來自于實踐即“躬行”。選項A本身表述是錯誤的。C、D是正確的,但與本題題干內容無關。
3.【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問題的準確理解。實踐標準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它的確定性是因為實踐標準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的不確定性是因為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是不斷發(fā)展的。依據(jù)對實踐標準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認識,所以本題選A。
4.【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真理的含義與特征。所謂客觀真理指的是真理的客觀性,真理是人對事物的正確認識,真理的客觀性指的是人的正確認識中的客觀內容,所以本題選A。
5.【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真理的含義與特征。真理具有三個特性,即客觀性、絕對性、相對性,所以我們又說絕對真理、相對真理和客觀真理,這樣的表述不能理解為有三個真理,真理只有一個。就真理的絕對性我們說有絕對真理,就真理的相對性我們說有相對真理,就真理的客觀性我們說有客觀真理。所以本題選擇命題C,即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
6.【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認識的主體特征的把握。認識的主體是指一定社會中從事認識和實踐的人,它具有社會物質性、自覺能動性、社會歷史性,其中認識的主體性原則指的就是主體的能動性原則。
7.【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是對認識和實踐統(tǒng)一的特點的認定。認識和實踐的統(tǒng)一的過程中,當然有必然和偶然、本質和現(xiàn)象的問題,但不能僅僅歸結為這些問題,符合題意的應該是命題D。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統(tǒng)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8.【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理性認識的概念和特點。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規(guī)律全面的認識,感性認識是對事物外部現(xiàn)象的認識。依據(jù)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基本特征,本題選擇命題D。
9.【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問題的準確理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但標準是社會的歷史的,所以對于檢驗真理這一點而言,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所謂確定的是指只有實踐才能檢驗真理,人類的整個實踐可以檢驗所有的真理,但是每一時代的實踐只能檢驗一些真理,所以又是不確定的。
10.【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問題的準確理解。實踐之所以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因為實踐是溝通主觀與客觀的橋梁,同時實踐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特點。選項BCD本身都是關于實踐的正確表述,但是不合乎題干要求,不選。
21.【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和認識的關系的理解。本題四個命題的表述都是正確的,但題干的材料主要講的是人的認識的發(fā)展方面。命題C比較確切地表達了這句話的含義,所以選擇應該是C。
22.【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思維方法與觀點?!皻v史是邏輯的基礎”,指邏輯是對歷史的反映,而“邏輯是歷史的修正”,指邏輯反映的是歷史的必然性。本題是辯證思維方法中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運用。
23.【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關系的把握。本題要注意理解材料的涵義。題干主要是說明感性的局限性,正因為感性認識有局限性,所以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認識。所以本題要說明的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答案是C。
24.【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認識的無限反復和發(fā)展?;卮鸫祟},首先確定這句話是講認識問題。這樣就將D項排除掉。然后分析A、B、C項。題干是講真理性認識,沒有涉及到感性認識,A項又被排除掉了。這樣只能在B和C兩項中選一。題干中的關鍵詞“追求真理”,是指真理性認識的擴展和深化問題,而不是“通過現(xiàn)象認識本質”的問題(B項),所以C項是最符合題意的?;卮鸫祟}要求考生必須將這句話理解清楚,并抓住關鍵詞“追求真理”,可以運用排除法進行選擇。
25.【答案】B
【解題思路】此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對理性認識特點的理解和把握。題干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段話。主要是說“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規(guī)律的認識”(B項)。題干中所說的“物質的抽象,自然規(guī)律的抽象,價值的抽象……一切科學的抽象”就是指“理性認識”,“一切科學的抽象”即理性認識“都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著自然”。C項(抽象的東西是深刻的、正確的)明顯是錯誤的選項,因為,抽象的東西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這樣將C項排除。A、B、D三項都是正確的觀點,但根據(jù)已經理解的題意,只有B項才是最合題意的。
26.【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實踐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點是以科學實踐觀為核心,所以也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實踐之所以是認識論之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在于實踐是認識的動力、來源、目的,實踐又是檢驗認識之真理性的標準。
27.【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是關于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知識點。在認識論上,辯證唯物主義與其他唯物主義一樣,都是反映論,這是所有唯物主義的共性。當然,辯證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是有區(qū)別的,辯證唯物主義是能動的反映論,而舊唯物主義則是消極的反映論。所以答案是A。
28.【答案】D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對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共同原則的確認。在認識論上存在著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唯心主義先驗論兩種認識論的對立,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認人的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在哲學所有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們都堅持人的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這個共同原則,因此稱之為唯物論的反映論。
29.【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對實踐的能動的指導作用??忌⒁饫斫忸}干句子的關鍵詞之一:“先導”一詞只是表面認識對實踐能動的指導性而非決定性作用?!霸趯嵺`基礎上”,這表明理論創(chuàng)新是有基礎的,并沒有忽視實踐基礎的決定性作用,也沒有夸大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
30.【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發(fā)展的過程,具體是認識發(fā)展兩次飛躍的知識點。認識過程是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我們把從實踐到認識看作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而把從認識到實踐的飛躍,看作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所以本題選B。
31.【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真理概念和特征的理解。真理的最根本的特點或曰屬性是客觀性,真理是有用的,真理之所以有用,是因為真理是客觀的,換言之,真理的有用性是其客觀性的必然產物。所以本題選B。選項C、D也是干擾項。真理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自然科學和思維科學的真理沒有階級性,而社會科學的真理具有階級性,如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社會科學的真理,具有其階級性。
32.【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實踐與認識的關系的知識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中的兩個階段,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tǒng)一,而兩者統(tǒng)一的正是通過實踐來實現(xiàn)的。
33.【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是對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區(qū)別的確定。感性認識是感覺知覺表象,理性認識是概念判斷推理,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xiàn)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二、選擇題Ⅱ
1.【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主體客體關系的內涵。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是人在實踐過程中與客觀事物形成的認識、價值、審美關系,因此四項均符合題意。
2.【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能動的反映論與機械反映論的主要區(qū)別。承認世界的可知性、承認客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這是所有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共性,所以不是能動的反映論與機械反映論的區(qū)別。把實踐作為認識的基礎,并把辯證法引入人的認識過程,是能動的反映論與機械反映論的區(qū)別,所以本題選BC。
3.【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區(qū)別。感性認識不等于是直覺的,命題A錯誤。命題B的后半句是不正確的,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內部聯(lián)系全面的反映,具有間接性、抽象性,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是感覺知覺表象,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概念判斷推理。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xiàn)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所以應選C、D。
4.【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作為認識的發(fā)展動力的全面理解。根據(jù)相關知識,本題中四個選項均從某一方面揭示出實踐作為認識發(fā)展動力的特點,所以全選。
5.【答案】AB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客觀規(guī)律和真理的正確理解。題干以歷的“日心說”這一事例,來揭示客觀規(guī)律和真理的特點,即ABD三項。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條件論,一切都是有條件的,客觀規(guī)律的作用也是有條件的,所以C不對。
6.【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關于真理問題的正確理解。題干是列寧同志的一段話,它揭示出真理具有條件性、相對性、具體性,在一定條件下真理會向謬誤轉化。
7.【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問題的準確理解。標準的不確定性是由實踐本身的歷史性和不斷發(fā)展性所決定的,所以本題選命題BC。命題D否認了實踐的客觀性,把實踐標準變成了主觀標準。命題A否認了實踐標準的性,把有些真理劃歸為邏輯證明,這也是不對的,邏輯證明是立足于實踐證明基礎之上的,是對實踐證明的補充,它不能取代實踐證明的性。
8.【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實踐與認識辯證關系的掌握,還有對孫中山知行觀的基本理解。D項的“先”是邏輯上的先。B項的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的認識論命題,中心意思是認為知就是行,而知本質上是決定行的,知是行的來源、開始,行只是知的作用、結束。顯然,這不是孫中山先生知行觀的含義所在??忌词箤O中山先生的知行觀沒有了解,那么根據(jù)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的實踐與認識的正確關系,也可以作出準確的選擇。
9.【答案】A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問題的準確理解,具體考查考生對實踐標準的絕對性的理解和掌握。實踐標準的絕對性指的是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實踐標準是的,即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只能是實踐;二是實踐對一切認識最終做出檢驗,考生若牢牢把握了這兩點,就不難判斷出正確答案。
10.【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真理和謬誤的區(qū)別。命題A、B都不屬于客觀實際,不能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真理之為真理是因為它與客觀相符合,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對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
11.【答案】A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感性和理性的關系。感覺是人對世界低層次的反映,是感性認識的組成部分,“跟著感覺走”是唯心主義經驗論的命題。感覺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跟著感覺走”否認了理性,所以這又是一種否定理性作用的觀點。命題B、C與題干不符合。唯物主義認為感覺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跟著感覺走”不是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沒有人本主義方面的意思。
12.【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的辯證過程。根據(jù)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知識點,答案是B、C。命題A、D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是明顯的干擾項。
13.【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綜合考察認識與實踐的關系、感性與理性的關系?!鞍磮D索驥”的成語是教條主義的命題。它沒有看到客觀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和發(fā)展變化,主張照學書本,生搬硬套。A、B、C、D均符合題意。2003年的第33題,以“按圖索驥”為材料,考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材料分析題。
14.【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認識的辯證過程的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該題是一道綜合性試題,強調考生要注意加強知識的綜合性的記憶理解。
15.【答案】AB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認識的主體性、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關系的把握和理解。試題中的“眼看”屬于感性認識,職業(yè)背景屬于理性知識和已有的認識。不同職業(yè)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感性認識,并體現(xiàn)了認識的能動性。C項的錯誤之處在于把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關系顛倒了,因此正確答案為ABD。
16.【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非理性因素的內容。本題比較簡單,即使考生不知道非理性因素具體包括哪些方面,也可以用排除法將D項排除掉,因為D項講的是辯證思維方法,因此可得出正確選項是ABC項。
17.【答案】A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過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各自的作用。理性因素的作用有:解釋作用、指導作用、預見作用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有:動力作用、、誘導作用和激發(fā)作用。試題問的是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所以答案是AD。
18.【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認識的無限發(fā)展和不斷反復的理解和把握。由于事物本身的復雜性,其矛盾的暴露需要一個過程,又由于認識是不斷反復和無限發(fā)展的,以及人的認識能力在一定條件下的局限性,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需要一個反復的過程。因此,ABC項都是正確答案,D項的錯誤在于只承認人的認識能力的有限性而否認了人的認識能力的無限性。
19.【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對認識決定作用的全面把握。本題中四個命題均從特定角度反映了實踐的決定作用。
20.【答案】BC
【解題思路】此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理論和實踐的關系。馬克思這段名言所體現(xiàn)的哲學思想就是理論和實踐的關系。題中有兩個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論一經群眾掌握,會變成物質力量”。這兩句話講了兩層意思,前者是說“理論不能代替實踐”(C項),后者是說“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B項)。選擇此題還可以用排除法。AD明顯是錯誤的選項,應當排除,只有B項和C項反映了馬克思這段話的原意。此題不難,即便考生沒有讀懂馬克思的話,也能找出正確選項。
21.【答案】A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辯證關系的把握。就二者的關系而言,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而理性認識則是感性認識的升華。所以本題選AD,至于其他選項與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無關,所以不選。
22.【答案】A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真理的客觀性的知識點。真理的客觀性具有兩重含義,一是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二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是客觀的。在本題中,命題D是不對的,真理之為真理不是由大多數(shù)人認同的公共性所決定的。真理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講的是真理的功能,所以不選C。
23.【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主體在認識過程中的特點,具體是主體對客體的信息選擇問題。主體在認識過程中對客體信息的選擇,表現(xiàn)為主體以感覺器官為門戶的生理系統(tǒng)所決定的選擇。在此基礎上,思維活動還要對信息進行自覺的、能動的選擇。人的選擇不是主觀任意的,它既要受被反映客體的制約,也要受邏輯思維方式和方法的制約,還要受到人的感覺器官的制約。
24.【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認識問題的理解?!笆熘奔磳κ挛锏氖煜?、了解,但并不意味著對其本質的正確把握?!罢嬷奔磳κ挛锉举|和規(guī)律的認識,相當于理性認識階段。A、B、C項都是可能的。D項不恰當。真知不一定首先是熟知。
25.【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發(fā)展的過程,具體是考查理性認識到實踐飛躍的意義。認識由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這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二次飛躍,是比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更偉大的一次飛躍。而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之所以更重要,就在于通過這次飛躍,使理性認識接受實踐的檢驗,發(fā)揮其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使認識變成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并使認識隨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因此命題ABC均選。至于命題D不是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所能解決的,事物發(fā)展的總趨勢是事物主客觀綜合作用的結果,有著更深刻的原因。
26.【答案】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區(qū)別。命題A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qū)別,先驗論是唯心主義的,因此不屬于唯物主義。BCD命題都準確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區(qū)別。
27.【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的發(fā)展過程原理。選項ACD都是關于理性認識回到實踐的意義的正確表達。實踐和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本身就包含著理性認識回到實踐這一環(huán)節(jié),所以不能改變實踐和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只是體現(xiàn)了實踐和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故而不選B。
28.【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實踐與理論的關系問題。題干重在說明革命的理論與革命的運動的關系。由于革命的運動是人的高度自覺的運動,沒有革命的理論的指導是產生不了的。但革命理論與革命運動的關系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因為理論包括革命的理論,從其產生的總根源來說,都是從實踐中來的,是實踐的理論總結?!皼]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并沒有否認理論與實踐的根本觀點,只是強調了革命理論與革命運動的辯證關系,所以不能認為這句話“顛倒了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把理論當成實踐的來源和動力”,“規(guī)定了理論對實踐的決定意義”。所以本題選BC。
29.【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真理與謬誤概念的正確理解。A命題的后半句話即“兩者沒有絕對的界限”是對的,但不能由此得出真理就是謬誤,謬誤就是真理的結論,所以命題A不選。命題C指出了真理轉化為謬誤的具體條件,與題意一致。命題D指出謬誤轉化為真理的條件,與題意相符。B命題是錯誤的,因為在同一范圍內,對于同一問題的同一回答,不能既是真理又是謬誤。真理的絕對性,在同一范圍內真理就是真理,謬誤就是謬誤,二者不能轉化,否則真理就沒有絕對性了,所以命題B不選。依據(jù)上述分析,本題選CD。
30.【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真理和價值的辯證關系。四個命題都指出了真理與價值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命題A指出真理和價值是人類活動的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命題B指出真理和價值側重點不同從而指向性的不同,命題C指出真理和價值的統(tǒng)一性,以及真理與價值的相互作用,命題D則是指出實踐是真理和價值的檢驗標準,所以四個命題全選。
31.【答案】BCD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考生對真理的條件性或曰具體性的理解。題干是列寧的一句名言,主要是講真理的條件性。A項明顯是錯誤的觀點。真理的具體性是一個哲學概念,把具體性理解生動的形象,這是藝術上的概念,二者不能等同,所以命題A混淆了兩種意義上對具體的理解,故而不選。B項是說真理是發(fā)展變化的,C項是說真理有其具體的適用范圍,D項更進一步說明了真理的具體性。BCD項符合了列寧的原意,是正確的選項。命題BCD都準確反映了真理條件性或曰具體性的含義,即真理的具體性是與真理適用的范圍、條件、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相關的,正因為這樣,真理不具有抽象不變的公式。
32.【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的正確理解。實踐之所以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就在于實踐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客觀實在性)、普遍性的特點,并且是溝通主觀和客觀的橋梁。在本題中命題BD是一個意思,因為“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也就是“聯(lián)系主觀和客觀的橋梁”,只是不同的表述。
33.【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正確思維方法的重要性。實踐和實踐證明是人類的自覺活動,邏輯在這一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并且由于實踐檢驗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tǒng),在實踐證明的過程中,要不斷發(fā)揮邏輯證明的作用。命題ABCD,準確反映了邏輯證明與實踐檢驗的關系,是正確的。
34.【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價值的概念和特征。以上各項都是價值的特性即主體與客體性的含義及其關系的正確表述。
35.【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價值評價問題的知識點。一個科學的合理的價值評價,必須符合兩個基本要求:一是對客體狀況的正確認識,二是對主體需要的正確認識。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會發(fā)展,又對個人或群體有意義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體利益的具有客觀必然性的需要。
36.【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追求真理和創(chuàng)造價值是人類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兩大主題,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是人類活動的兩個基本原則。所謂真理原則是指人類必須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從真理。所謂價值原則是指人類必須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和實現(xiàn)價值。
37.【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與實踐的關系。教條主義是指理論脫離了實際,結果是“左”的和右的錯誤,其根源都在主觀脫離客觀。認識和實踐的脫離,不必然導致客觀唯心主義。
38.【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的理解把握。命題B否認真理的絕對性,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對認識真理性的表述。歸納方法的不完滿性,同樣是強調感性認識的局限,感性認識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所以A、C、D命題符合題意。
39.【答案】A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價值理論的掌握,具體是考查價值的客觀性問題。價值的客觀性表現(xiàn)在:第一,價值必須以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屬性為現(xiàn)實基礎;第二,人的需要不是主觀隨意的,而是受社會實踐和歷史條件制約的。命題B、C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表述。
40.【答案】A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價值理論的認識。價值是指客體以自身屬性滿足主體需要或主體需要被客體滿足的效益關系。價值有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主體的需要和要求;另一個是客體的某種性質、性能。價值既有客觀性,也有主體性。價值的客觀性與主體性是內在統(tǒng)一的。命題B、C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表述。
41.【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價值理論的認識。對客體實際狀況的正確認識,是形成科學的價值評價的基礎和前提;主體為了形成合理的科學的價值評價,在認識對象的同時也需要把自己稱為客體,正確理解和認識自身的實際需要。命題A、B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