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一個古老而現(xiàn)代的名詞。古老敦煌孕育的不朽的飛天傳說,而今,又一次將要在現(xiàn)代中國這片西北戈壁上上演。今晚21:07-22:07,中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將承載著中國人一代又一代的飛天夢想,再一次沖向遙遠的宇宙。讓人激動的是,經(jīng)過“神五”以來數(shù)年的發(fā)展奮斗,我們將迎來中國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 ?BR> “飛天”
“飛天”這個詞,英語里是apsaras,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傳說。敦煌飛天融合了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不長翅膀不生羽毛,沒有圓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是中國文化史的驕傲,世界美術史的一個奇跡。細心的朋友一定記得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飛天形象吧?美麗飄搖的飛天仙子是古代國人遙遠而美好的夢想,而今,我們則可以憑借超乎想象的現(xiàn)代科技,一舉實現(xiàn)探秘太空的愿望。
“太空人”
昨晚,最終將代表中國乘坐“神七”飛向太空的三名宇航員已經(jīng)確定,并出席了記者見面會。那咱們就從“人”說起。大家一定都很熟悉"astronaut"這個詞,如果你細心閱讀新華社的英語報道,就會發(fā)現(xiàn),之前常常見到的這個詞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taikonaut"。這個詞看起來怎么這么像漢語“太空”?你猜對了,這個詞就是漢語“太空”的發(fā)音"taikon"和"naut"這個詞尾結合而成的“新詞”,專門用來指中國的太空人。為什么要專門指代?
其實,現(xiàn)在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有自己的太空人:美國、俄羅斯在幾十年前就完成了載人計劃,而繼“神五”“神六”圓滿完成,咱們中國人的名字也寫進了太空。 "astronaut"一般用于描述美國的宇航員,而俄羅斯的宇航員則有另外一個你可能不是很熟悉的名字:"cosmonaut"。從詞源學上看,cosmonaut(俄語космонавт)來自希臘語kosmos(宇宙)和nautēs(舵手)的組合,而astronaut來自希臘語astro(星星)和nautēs的組合,兩個詞的意思都是指“航天員”,區(qū)別則來自于微妙的國家情感。兩個詞條均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收錄進了英語詞匯,閱讀國外的媒體報道,就會發(fā)現(xiàn)大家使用得熟練而謹慎。
"taikonaut"這個詞,極具中國的文化特色,和上面的兩個詞在詞源構成上非常對應,那么,是不是已經(jīng)被廣泛使用了呢?事實上并非如此。根據(jù)維基百科記錄,此詞最早出現(xiàn)于1998年某個網(wǎng)絡科技論壇。但維基字典中也提到,這一詞匯并沒有得到中國媒體的推廣,在以前的文稿中,多半堅持使用更帶技術性的名詞"astronaut"。而在楊利偉乘坐“神五”順利遨游太空之后,中國終于有了自己的太空人,中央電視臺的廣播員開始使用了"taikonaut"。而今再去看“神七”的報道,新華網(wǎng)一致使用了這個詞匯。相信三次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的順利實現(xiàn),“中國航天員”這個概念,會一步一步深入世界各國人的心中。
“載人飛船”和“航天飛機”
航天飛機叫"space shuttle",而咱們的“神五”、“神六”、“神七”都是"space craft",即“載人飛船”。雖然成功地送出了幾位航天員,但咱的航天技術還只是長征路上的第一步。由于航天飛機的制造技術和成本都遠遠高于載人飛船,所以,制造載人飛船更符合中國國情。以space craft起步,慢慢咱們中國人也會能造出space shuttle,還會建立和美國一樣的space station(空間站)。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太空漫步”
太空行走是“神七”的一大看點。 大家的頭腦中恐怕早已有了美國紀錄片或者科幻大片中太空人在失重的狀態(tài)中慢慢行走的印象。其實,space walk可沒有咱們常人想象得那么愜意好玩。航天員穿著厚厚的宇航服,需要用很大的力氣來對抗內(nèi)外的壓力差,所以會像紀錄片中的那樣舉步維艱。這次“神七”派出三位宇航員,周五將表演中國人第一次space walk。不知道是哪位英雄出征,又會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呢?大家一定記得看視頻報道。先祝英雄們好運!
另外配合“神七”上天的其他設備也可以關注一下它們用英語怎么說。這次的運載火箭(carrier rocket)叫長征二號F(Long-March II-F),運載火箭要和逃逸塔(escape tower)一起組裝到發(fā)射臺(launch pad)上。其他關于航天的科技英語,大家可以看看這篇《常用航空航天英語詞匯》
最后,讓我們一起向遙遠的星空祈盼,向飛天的英雄們寄予我們的祝福吧!也不要忘了日積月累,學好英語哦。
“飛天”這個詞,英語里是apsaras,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傳說。敦煌飛天融合了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不長翅膀不生羽毛,沒有圓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是中國文化史的驕傲,世界美術史的一個奇跡。細心的朋友一定記得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飛天形象吧?美麗飄搖的飛天仙子是古代國人遙遠而美好的夢想,而今,我們則可以憑借超乎想象的現(xiàn)代科技,一舉實現(xiàn)探秘太空的愿望。
“太空人”
昨晚,最終將代表中國乘坐“神七”飛向太空的三名宇航員已經(jīng)確定,并出席了記者見面會。那咱們就從“人”說起。大家一定都很熟悉"astronaut"這個詞,如果你細心閱讀新華社的英語報道,就會發(fā)現(xiàn),之前常常見到的這個詞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taikonaut"。這個詞看起來怎么這么像漢語“太空”?你猜對了,這個詞就是漢語“太空”的發(fā)音"taikon"和"naut"這個詞尾結合而成的“新詞”,專門用來指中國的太空人。為什么要專門指代?
其實,現(xiàn)在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有自己的太空人:美國、俄羅斯在幾十年前就完成了載人計劃,而繼“神五”“神六”圓滿完成,咱們中國人的名字也寫進了太空。 "astronaut"一般用于描述美國的宇航員,而俄羅斯的宇航員則有另外一個你可能不是很熟悉的名字:"cosmonaut"。從詞源學上看,cosmonaut(俄語космонавт)來自希臘語kosmos(宇宙)和nautēs(舵手)的組合,而astronaut來自希臘語astro(星星)和nautēs的組合,兩個詞的意思都是指“航天員”,區(qū)別則來自于微妙的國家情感。兩個詞條均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收錄進了英語詞匯,閱讀國外的媒體報道,就會發(fā)現(xiàn)大家使用得熟練而謹慎。
"taikonaut"這個詞,極具中國的文化特色,和上面的兩個詞在詞源構成上非常對應,那么,是不是已經(jīng)被廣泛使用了呢?事實上并非如此。根據(jù)維基百科記錄,此詞最早出現(xiàn)于1998年某個網(wǎng)絡科技論壇。但維基字典中也提到,這一詞匯并沒有得到中國媒體的推廣,在以前的文稿中,多半堅持使用更帶技術性的名詞"astronaut"。而在楊利偉乘坐“神五”順利遨游太空之后,中國終于有了自己的太空人,中央電視臺的廣播員開始使用了"taikonaut"。而今再去看“神七”的報道,新華網(wǎng)一致使用了這個詞匯。相信三次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的順利實現(xiàn),“中國航天員”這個概念,會一步一步深入世界各國人的心中。
“載人飛船”和“航天飛機”
航天飛機叫"space shuttle",而咱們的“神五”、“神六”、“神七”都是"space craft",即“載人飛船”。雖然成功地送出了幾位航天員,但咱的航天技術還只是長征路上的第一步。由于航天飛機的制造技術和成本都遠遠高于載人飛船,所以,制造載人飛船更符合中國國情。以space craft起步,慢慢咱們中國人也會能造出space shuttle,還會建立和美國一樣的space station(空間站)。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太空漫步”
太空行走是“神七”的一大看點。 大家的頭腦中恐怕早已有了美國紀錄片或者科幻大片中太空人在失重的狀態(tài)中慢慢行走的印象。其實,space walk可沒有咱們常人想象得那么愜意好玩。航天員穿著厚厚的宇航服,需要用很大的力氣來對抗內(nèi)外的壓力差,所以會像紀錄片中的那樣舉步維艱。這次“神七”派出三位宇航員,周五將表演中國人第一次space walk。不知道是哪位英雄出征,又會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呢?大家一定記得看視頻報道。先祝英雄們好運!
另外配合“神七”上天的其他設備也可以關注一下它們用英語怎么說。這次的運載火箭(carrier rocket)叫長征二號F(Long-March II-F),運載火箭要和逃逸塔(escape tower)一起組裝到發(fā)射臺(launch pad)上。其他關于航天的科技英語,大家可以看看這篇《常用航空航天英語詞匯》
最后,讓我們一起向遙遠的星空祈盼,向飛天的英雄們寄予我們的祝福吧!也不要忘了日積月累,學好英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