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詳解:考研“情結”該結還是該解?

字號:

該不該選一所“”?這是令許多考生頭疼的問題。雖然很多考生選定了自己喜歡的專業(yè),但應該報考哪一所學校呢?面對同一個專業(yè),不同的學校報考人數不一樣,錄取比例不一樣,競爭程度也不一樣。我們究竟應該選擇“競爭慘烈”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還是選擇相對輕松有如“陽關大道”的普通高校?
    何謂“情結”?
    “情結”,是考生在報考學校時,對知名高等院校抱有的一種帶有強烈偏愛的主觀意愿和報考傾向,這種傾向甚至會持續(xù)影響考生的報考選擇。
    小A和小B都有“情結”,卻在考研過程中作出了不同的選擇。
    小A終于在第四次考研中如愿考上了那所國內的師范類院校。雖然前三次考試小A都以失利告終,但他依然堅持繼續(xù)報考該校并終獲得了成功。在談到前三次考研的失敗經歷時,小A似乎并不放在心上:“前三次的失敗就當是積累經驗吧?!?BR>    與小A的經歷有些類似的小B,前后共經歷了三次考研才考上一所地方高校。“我一開始看見同學們都報,也從眾了一回,選擇了一所自己向往已久的。但連續(xù)兩年都沒考上,因為競爭太激烈了!我這人也沒那么強的成就欲,干脆放棄了,改報普通高校,這樣的學校報考人數不多,錄取比例也高,結果很順利就考上了?!?BR>    【案例分析】
    所謂“”,是無論從學校的硬件條件還是軟件環(huán)境來看都具有相當實力的高校,它們對考生無疑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但由于報考人數眾多,競爭也非常激烈。小A和小B是兩位有“情結”的考生。小A選擇,是為了獲得一種考上的快感,即獲得一種完成高難度任務所帶來的高成就感。為了獲得這種成功體驗,即使面對數次挫折也無悔無怨。而小B因從眾選擇了考,由于成就動機較低,在感受了考的高難度之后,果斷地降低了自己的目標,寧愿享受低難度挑戰(zhàn)帶來的較低成就感。
    那么,考研學子究竟是選擇高風險的,“屢敗屢戰(zhàn)”、“執(zhí)念到底”,還是不斷權衡自己的實力,“見機行事”,選擇一所“非”高校?
    “情結”之利弊
    1.“情節(jié)”之利
    從心理機制來看,考生“情結”的背后是高成就動機的驅動力。
    人具有追求卓越、實現(xiàn)目標、爭取成功的需要。具有強烈成就欲望的考生追求考試成績的提高,喜歡設置較高挑戰(zhàn)性的目標,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靠運氣來獲得成功,這對于保持一種持久的學習動力非常有利。
    從復習過程來看,多次復習帶來的“練習效應”有助于提升考試成績。
    “練習效應”,是學生經過重復的學習和練習,使學習的效果和考試成績出現(xiàn)大幅度提高的現(xiàn)象。具有“情結”的考生,雖然可能會經歷“屢敗屢戰(zhàn)”的挫折,但由于存在練習效應,每的重復復習和考試都有利于把握復習重點、鞏固復習效果、增加考場實戰(zhàn)經驗、提升答題技巧。一般來說,后的考試成績會比前好。
    從集中復習的效果來看,一部分有“情結”的考生,由于目標明確地集中于少數幾所“”,有利于節(jié)省時間和精力,提升復習效果。
    2.“情節(jié)”之弊
    “情結”背后的高成就動機會給考生帶來高心理壓力。
    根據心理學的“耶克斯—多德森法則”,人們在從事像學習這種高要求、高復雜度的活動時,適度的壓力將使學習效果達到較好的程度,而過高的心理壓力反而會使學習效果大打折扣,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高原效應”會使考生遭遇復習效果的“瓶頸”困境。
    “高原效應”,是指學生在開始復習的初始階段,學習效率較高,收獲大,進步也快;但隨著復習的進一步深入,雖然比初始階段更努力地去學習,卻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糊涂,原來記住的概念、定理在自己的頭腦中也不再清晰,有時還經常走神,學不下去,從而使復習停滯不前,甚至成績下滑。
    不能適時解開“情節(jié)”,大大增加考研風險和成本。
    部分“執(zhí)念到底”的考生由于實力不足,不能適時解開“情節(jié)”,在反復考的過程中大大增加考研的成本,甚至終一無所獲。
    “我要執(zhí)念到底嗎?”
    經歷高風險的考研考驗時,考生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要執(zhí)念到底嗎?”
    心理學家阿特金森在一項經典的學習實驗中證明:
    當大學生在面臨一項學習任務時,如果該任務成功的可能性為5%,大學生的學習成績會下降。因為他們會認為即使自己盡大的努力也極少能成功,因而不愿付出努力。
    當該任務成功的可能性變?yōu)?0%時,大學生可以取得好的成績。因為大多數學生會認為如果自己努力,很有可能獲得成功;如果不努力,則很有可能會失敗。
    當該任務成功的可能性上升到75%時,大學生的學習成績又下降了。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無需努力就肯定能完成任務,從而努力程度降低,成功幾率也相應降低。
    因此,如果你渴望成功,不甘于平庸,請在備考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實力,選擇一所考取成功概率在20%~60%之間的學校,以便更好地激發(fā)你的成就動機,使你取得好成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另外,在復習的過程中,你還要善于利用“練習效應”,克服“高原效應”,不斷地通過對自己考試實力的肯定來培養(yǎng)自己優(yōu)良的自信心,保持持久的激情,在碰到困難時相信自己作出的決定,不斷提高復習成績。
    而如果你想要比較“安穩(wěn)”地考上研究生,完全不能承受考研失敗的打擊,那么你應該盡快放棄“情結”,選擇一個更有把握的學校。只有冷靜和獨立的思考,才會使考研變得有靈活性。
    【導師建議】再次報考,要有針對性地彌補不足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招生辦公室主任 高隨祥
    人生有目標,是非常可取的,外界對這種學生不應該有太多的偏見,如果考生認為有意義,就值得去做。在次失敗的磨礪中,他們也獲得了成長;但是我們同時也要提倡理性的態(tài)度,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不能為了一個想當然的選擇浪費時間和精力。
    不同的院校,選擇人才的標準是不同的,而且某個院校的標準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如果因為某些課程準備不充分或者發(fā)揮不好在初試中失利,那可以考慮再報考同一院校。但是這樣的選擇一定要慎重,個人能力有限或努力不夠,報考學校的命題方式和規(guī)律變化太快(針對非統(tǒng)考專業(yè)來說)都可能是失利的原因,如果再次報考,要有針對性地彌補不足。再者,即便是報考同一學校同一專業(yè),反復考不一定就能實現(xiàn)知識積累和能力提升的目的,因為每年的考試情況都在變化,競爭對手會不同,每年的考試情況和機遇都不一樣,死腦筋是沒辦法適應變化的。如果是在面試中失利,那一定要換學校了,導師選擇學生是有自己的要求和喜好的,而且他們會記住你的不足,去年哪里不好,會落下成見。
    找準定位是報考的前提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部主任 楊長春
    有很多學生很執(zhí)著,他們寧愿花多點時間,也要報考自己心儀的學校和專業(yè),可以說,就是他們的精神支撐。每年研究生開學我都會祝賀新生“多少年追夢,如愿以償”,但這并不意味著我認同這種做法,要看具體情況因人而定。
    俗話說得好,“鐵杵磨成針,木杵磨成牙簽”,材質不同,努力也沒用。有的考生自身能力有限,考很多年還在200多分打轉,這是能力問題,不是機遇問題。如果考生的考分離后的錄取分數線差得不多,可以再試試,找一找原因,查缺補漏,再努力一點往往就能考上。有的考生總分是夠了,可是每次都栽在數學或者英語上,這是思維方式的限制問題,如果多次嘗試仍是這樣的結果,考生好重新審視自己。
    總的來說,因為“情結”而屢考不上的考生,主要是自我定位不準,但還沒有到心理疾病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