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晚間新華社的一篇文章引起各方注意。這篇文章題為《關于中國股市的通信》,與1992年9月27日新華社發(fā)表的《關于股市的通信》幾乎是同一個標題,兩篇文章的發(fā)表都在股市暴跌之后。
此次新華社在文章中明確指出,“在我國經濟基本面總體看好的情況下,股市完全可以實現(xiàn)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一定程度上被投資者視作救市信號。在此背景下,上證指數(shù)未顧及油價創(chuàng)新高及港股下挫,2日一度反彈近2%,收盤微漲0.12點。那么,怎樣的利好才能拯救A股?
回顧2001年6月開始的那一輪4年熊市,曾有過多個利好救市政策被“扔在水里”,難改熊市調整的空間和時間。
歸納起來,救市利好通常包括政策“糾錯”、交易“減負”、資金“輸血”、高層“打氣”等。此次股市下跌,管理層先是恢復股票型基金發(fā)行,接著下調證券交易印花稅,都屬于救市利好之舉。新華社的文章意在增強股市信心,體現(xiàn)了管理層的態(tài)度,是高層“打氣”的一種方式。在部分專家看來,當市場出現(xiàn)一些非理性以及系統(tǒng)性風險時,政府有必要也有義務進行一些適當?shù)母深A。
從投資者方面來看,無論是否能起到“藥到病除”的效果,在股市大跌之際,投資者對利好總是充滿期待的。據(jù)某網(wǎng)的一項救市措施調查,截至2日下午1點,被調查者中33.25%的人希望“進一步出臺措施限制‘大小非’出售股票”,25.46%的人希望“引入政府平準基金”,15.09%的人希望“鼓勵大型國有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回購股票”,13.64%的人希望“政府發(fā)布支撐信心的言論”,7.82%的人希望“放緩新股上市”,4.04%的人希望“進一步削減印花稅率”,0.7%的人希望“批準新的QFII額度”。
這些投資者期盼的利好,實際主要圍繞了4種救市利好之舉。然而,熊市走到眼下的一步,不少個股市值“蒸發(fā)”超過70%,單靠一兩個利好未必能完全改變市場預期。新華社的文章在1992年并未能立刻改變市場趨勢。當年文章發(fā)表后的一個半月內,股市竟然展開新一輪的暴跌,從700點附近一路跌至386.85點才企穩(wěn)。此次新華社文章發(fā)表后,2日還是難以止住工商銀行、招商銀行、中國平安、海通證券等金融股下跌對指數(shù)的拖累。
再說“引入政府平準基金”,也就是政府出資入市護盤,這已經成為近期市場呼聲較高的一個救市政策。海外媒體早就有議論,稱2500點是中國政府推出平準基金的底線??梢灶A料,一旦A股市場引入平準基金,再來一次“4.24飆升”應該問題不大。但有人擔心,平準基金運作一段時間以后能否還有效果?會不會出現(xiàn)B股對內開放那樣的局面?國外動用平準基金成功與失敗的案例都有,有的并未能在1個月后繼續(xù)起到護盤的效果。
另一方面,就在各方呼喚利好救市之際,損害市場穩(wěn)定的融資計劃依然不見歇腳。在證券市場由牛轉熊的背景下,光大證券IPO存在時機選擇不當之嫌。6月27日,光大證券擬發(fā)行5.2億股新股的消息,成為股市大跌的導火索。若考慮到投資者期盼“放緩新股上市”,就不難理解光大證券IPO為何被質疑不符合市場整體利益。再聯(lián)想到光大銀行曾多次表示要在奧運會前上市,投資者更擔心弱市“抽血”無止境。上輪熊市曾有過暫停新股發(fā)行的利好,那么,本輪熊市至少應創(chuàng)造一個“休養(yǎng)生息”的環(huán)境,先把擴容放緩到合適的節(jié)奏。
怎樣的利好才能拯救A股?當熊市賠錢效應導致市場產生嚴重風險厭惡的時候,利好不可缺少,但救市不可能一蹴而就。“4.24減稅行情”的夭折及3000點政策底的跌破,說明人氣恢復需要一個過程,投資者不會立刻“好了傷疤忘了疼”。穩(wěn)定當前市場預期,需要一系列利好的累積效應以及經濟背景的向好轉變。在累計大跌超過55%的時候,遏制進一步“失血”及設法“輸血”成為當務之急,也是利好政策安排的關鍵。
此次新華社在文章中明確指出,“在我國經濟基本面總體看好的情況下,股市完全可以實現(xiàn)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一定程度上被投資者視作救市信號。在此背景下,上證指數(shù)未顧及油價創(chuàng)新高及港股下挫,2日一度反彈近2%,收盤微漲0.12點。那么,怎樣的利好才能拯救A股?
回顧2001年6月開始的那一輪4年熊市,曾有過多個利好救市政策被“扔在水里”,難改熊市調整的空間和時間。
歸納起來,救市利好通常包括政策“糾錯”、交易“減負”、資金“輸血”、高層“打氣”等。此次股市下跌,管理層先是恢復股票型基金發(fā)行,接著下調證券交易印花稅,都屬于救市利好之舉。新華社的文章意在增強股市信心,體現(xiàn)了管理層的態(tài)度,是高層“打氣”的一種方式。在部分專家看來,當市場出現(xiàn)一些非理性以及系統(tǒng)性風險時,政府有必要也有義務進行一些適當?shù)母深A。
從投資者方面來看,無論是否能起到“藥到病除”的效果,在股市大跌之際,投資者對利好總是充滿期待的。據(jù)某網(wǎng)的一項救市措施調查,截至2日下午1點,被調查者中33.25%的人希望“進一步出臺措施限制‘大小非’出售股票”,25.46%的人希望“引入政府平準基金”,15.09%的人希望“鼓勵大型國有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回購股票”,13.64%的人希望“政府發(fā)布支撐信心的言論”,7.82%的人希望“放緩新股上市”,4.04%的人希望“進一步削減印花稅率”,0.7%的人希望“批準新的QFII額度”。
這些投資者期盼的利好,實際主要圍繞了4種救市利好之舉。然而,熊市走到眼下的一步,不少個股市值“蒸發(fā)”超過70%,單靠一兩個利好未必能完全改變市場預期。新華社的文章在1992年并未能立刻改變市場趨勢。當年文章發(fā)表后的一個半月內,股市竟然展開新一輪的暴跌,從700點附近一路跌至386.85點才企穩(wěn)。此次新華社文章發(fā)表后,2日還是難以止住工商銀行、招商銀行、中國平安、海通證券等金融股下跌對指數(shù)的拖累。
再說“引入政府平準基金”,也就是政府出資入市護盤,這已經成為近期市場呼聲較高的一個救市政策。海外媒體早就有議論,稱2500點是中國政府推出平準基金的底線??梢灶A料,一旦A股市場引入平準基金,再來一次“4.24飆升”應該問題不大。但有人擔心,平準基金運作一段時間以后能否還有效果?會不會出現(xiàn)B股對內開放那樣的局面?國外動用平準基金成功與失敗的案例都有,有的并未能在1個月后繼續(xù)起到護盤的效果。
另一方面,就在各方呼喚利好救市之際,損害市場穩(wěn)定的融資計劃依然不見歇腳。在證券市場由牛轉熊的背景下,光大證券IPO存在時機選擇不當之嫌。6月27日,光大證券擬發(fā)行5.2億股新股的消息,成為股市大跌的導火索。若考慮到投資者期盼“放緩新股上市”,就不難理解光大證券IPO為何被質疑不符合市場整體利益。再聯(lián)想到光大銀行曾多次表示要在奧運會前上市,投資者更擔心弱市“抽血”無止境。上輪熊市曾有過暫停新股發(fā)行的利好,那么,本輪熊市至少應創(chuàng)造一個“休養(yǎng)生息”的環(huán)境,先把擴容放緩到合適的節(jié)奏。
怎樣的利好才能拯救A股?當熊市賠錢效應導致市場產生嚴重風險厭惡的時候,利好不可缺少,但救市不可能一蹴而就。“4.24減稅行情”的夭折及3000點政策底的跌破,說明人氣恢復需要一個過程,投資者不會立刻“好了傷疤忘了疼”。穩(wěn)定當前市場預期,需要一系列利好的累積效應以及經濟背景的向好轉變。在累計大跌超過55%的時候,遏制進一步“失血”及設法“輸血”成為當務之急,也是利好政策安排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