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新京報》報道,12月23日洛陽市八千名公務員參加了首次“公務員應知應會知識測試”。這次考試從考試命題到試卷印刷,從考場監(jiān)考到考后批卷,都是嚴格按照高招模式運行的。不參加考試者將評為年度不稱職,考試不合格者,將不能作為提拔對象,自2008年起,這樣的考試在洛陽市將每年進行一次。
為工作需要而進行的考核,一般來說要達到兩個目的———資格評價或者效果評價。前者多在入職的時候進行,目的是為了考察應試者有沒有資格擔任某項職務;后者則是在工作者工作了一段時間后進行,目的是為了考察被評價者的工作業(yè)績是否達到要求。資格評價大多采用傳統(tǒng)的考試模式,包括心理、能力、性格、知識等方面的測試都屬于此類;而效果評價的方式則不一定是通過傳統(tǒng)考試,更有說服力的是工作者的服務對象、同伴、領導的評價,以及通過過硬的、可以量化的工作績效來說明。
從這次“公務員應知應會知識測試”的形式來看,其出題形式、復習方式、監(jiān)考模式都與高考類似,應該還是屬于資格考試的范疇。但從其針對的人群(已參加工作的公務員),以及要達到的考核目的來看,其所要追求的又是效果評價的目的。嚴格說來,以資格評價的考試形式來達到效果評價的目的,這并不是一種非常專業(yè)的做法,也總有那么點緣木求魚的味道。
因為,以理論知識為主的資格考試一般在公務員進入公職的初期較有效果。在此后,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就逐漸超越于理論知識之上了。而對于公務員的實踐能力則很難通過資格考試進行確認,只能從他的工作實踐效果去檢驗。所以,對于那些“老公務員”,的評價方式是由人民的滿意度來決定其去留,用選票或者民意調查等方式給他們的實際行動打分。
而從對實際工作的促進角度來看,效果評價的重要性要遠遠大于資格評價。但也恰恰是在這個方面,政府工作還存在著一些空白。也許正是在效果評價缺位的情況下,又要求對公務員的工作能力、業(yè)績效果進行評價,以取得其升遷、提拔的硬性依據(jù),才不得以采用了理論知識考試這種資格評價體系。這樣做可謂用心良苦———在人民滿意度調查、官員選舉等評價模式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公正公開的考試的正面作用不容否認,這總比什么評價都沒有要好得多,我們理應鼓勵這種嘗試。
不過話說回來,資格評價就是資格評價,它并不能代替效果評價。因為單純的資格評價并不一定能夠展示公務員的工作能力,更加不能檢驗公務員的工作效果。所以其局限性必須得到重視,作為一種評價參考是完全正當?shù)?,但將其當作公務員升遷選拔的標準則必須慎重。否則,理論考試的重要性凌駕于實際工作之上,往往就只能收到折騰公務員的效果,而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其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
為工作需要而進行的考核,一般來說要達到兩個目的———資格評價或者效果評價。前者多在入職的時候進行,目的是為了考察應試者有沒有資格擔任某項職務;后者則是在工作者工作了一段時間后進行,目的是為了考察被評價者的工作業(yè)績是否達到要求。資格評價大多采用傳統(tǒng)的考試模式,包括心理、能力、性格、知識等方面的測試都屬于此類;而效果評價的方式則不一定是通過傳統(tǒng)考試,更有說服力的是工作者的服務對象、同伴、領導的評價,以及通過過硬的、可以量化的工作績效來說明。
從這次“公務員應知應會知識測試”的形式來看,其出題形式、復習方式、監(jiān)考模式都與高考類似,應該還是屬于資格考試的范疇。但從其針對的人群(已參加工作的公務員),以及要達到的考核目的來看,其所要追求的又是效果評價的目的。嚴格說來,以資格評價的考試形式來達到效果評價的目的,這并不是一種非常專業(yè)的做法,也總有那么點緣木求魚的味道。
因為,以理論知識為主的資格考試一般在公務員進入公職的初期較有效果。在此后,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就逐漸超越于理論知識之上了。而對于公務員的實踐能力則很難通過資格考試進行確認,只能從他的工作實踐效果去檢驗。所以,對于那些“老公務員”,的評價方式是由人民的滿意度來決定其去留,用選票或者民意調查等方式給他們的實際行動打分。
而從對實際工作的促進角度來看,效果評價的重要性要遠遠大于資格評價。但也恰恰是在這個方面,政府工作還存在著一些空白。也許正是在效果評價缺位的情況下,又要求對公務員的工作能力、業(yè)績效果進行評價,以取得其升遷、提拔的硬性依據(jù),才不得以采用了理論知識考試這種資格評價體系。這樣做可謂用心良苦———在人民滿意度調查、官員選舉等評價模式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公正公開的考試的正面作用不容否認,這總比什么評價都沒有要好得多,我們理應鼓勵這種嘗試。
不過話說回來,資格評價就是資格評價,它并不能代替效果評價。因為單純的資格評價并不一定能夠展示公務員的工作能力,更加不能檢驗公務員的工作效果。所以其局限性必須得到重視,作為一種評價參考是完全正當?shù)?,但將其當作公務員升遷選拔的標準則必須慎重。否則,理論考試的重要性凌駕于實際工作之上,往往就只能收到折騰公務員的效果,而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其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