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典故:龍須草

字號:

唐制陽城歲貢龍須草席六領。太平寰宇記:析城山頂有湯王池,池四岸生龍須草,殆唐時所取為席者。今縣人既無捆席。而此草亦時有時無。已物之產(chǎn)其地者,亦有時而異。抑人不知重即見之而亦棄之如遺。吁!一事之微可以得古今遷變之數(shù)也。
    龍須草,是宿根的草本植物,一根生數(shù)十頭,簇簇茂長尺余高,象青絲銀須,故稱龍須草。它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相傳是湯王赴湯蹈火禱雨時,烈火火燒掉了湯王的胡須和頭發(fā),它的塵灰飛入池岸浸潤土中而生;另傳是唐相魏征為神后,奉玉皇之命下界來斬青河小龍,青河小龍不服法,掙扎逃命時將龍須掉落滿坪上,浸潤土中而生。兩種傳說還是前者有道理。因為魏征斬青河小龍在大唐以后,龍須草剛生,何知為貴呢?作唐貢品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