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雯:我為何放棄牛津(2)

字號:

逃課是為了找到方向
    回國后,李亦雯開始為出國留學做準備。首先面臨的問題是:該申請哪個專業(yè)?
    為了確定自己的興趣,她開始嘗試各種社會實踐。她說,大三整整一年,她聽了數百場講座,去歐盟商會參加酒會,去上海做德國機械產品展會,在中央電視臺實習,到國家發(fā)改委聽負責人用英語介紹國家十一五規(guī)劃……有些活動,甚至是逃課去參加。
    讀大三的李亦雯通過德國在中國的一個官方文化交流機構,認識了德國紀錄片導演克里斯蒂安。在克里斯蒂安到中國傳媒大學作學術交流活動時,李亦雯擔當他的翻譯。
    克里斯蒂安為中國傳媒大學的研究生布置了一道“作業(yè)”——自選題材,拍攝一部紀錄片。
    熟悉情況的李亦雯提議去北京松堂臨終關懷醫(yī)院。在那家聚集著病重老人的醫(yī)院里,卻還生活著一個4歲的孩子——被父母遺棄的羊羊。
    “孩子陽光般的笑臉出現在第一個鏡頭里,一個鮮活的生命,多么有震撼力啊!”李亦雯提議,在那里跟蹤拍攝羊羊一天的生活,凸現生與死的對比。
    這個點子立馬讓克里斯蒂安先生拍手叫好。李亦雯客串成了那部片子的副導演。
    李亦雯還嘗試著做商人,寒假,她回武漢老家,從武漢的漢正街買了一堆手機鏈、發(fā)夾、包包等小零碎,準備到學校練攤??芍两?,這些東西一樣也沒賣出去,全鎖在抽屜里。她笑稱,自己實在沒有勇氣到食堂那樣人山人海的地方吆喝。
    一年下來,她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優(yōu)勢把申請重點放在傳媒、經濟和歷。
    大三她參加了英語托福和德語達福這兩個專門的語言水平考試,她決定既申請英國、美國,也申請德國、奧地利這些德語國家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