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注冊會計師考試—注會考試心得點滴

字號:

注會考試俗稱“魔鬼”考試,可想而之考試的難度和及格率的低,但再難再低每年都有人過關。過關的人付出的辛苦得到了回報,沒過關的人付出的艱辛不比過關的人少,可卻得不到回報,那種感覺真的很痛很無奈。
    我應該算一個幸運者,兩年通過了注會考試。并不是我比別人聰明,也不是我比別人下的功夫大,我想應該是綜合了多方面的因素吧。我的理解是,注會考試不僅考綜合素質、綜合能力還考心理能力和心理素質,同時還考文字能力。
    一、書要看透,書中的例題一定弄明白,例題不僅要看懂,而且要親手做幾次。
    二、不依賴老師的講義,自己動手整理筆記,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自己動手整理一遍筆記,很多知識點在寫的過程中就記住了。
    三、相關類型的題集中起來做,集中做完后,分折一下各題的相同點和區(qū)別,并與書中的知識點相比較,看看差別有多大,同時再想想如果換個角度提問,或少了某個已知條件,這題又該怎么做?做綜合題時還要特別關注假設條件,不妨用個筆記本把假設條件記下來,比比,看看,想想。
    四、練好基本功。做題時要一步一步像正規(guī)考試一樣寫下來,很多學友可能覺得麻煩,做練習有必要一步步寫下來嗎?多浪費時間呀!我認為有必要。理由有三:
    1、增強邏輯思維。平時練習時一步步寫下來,就不會到考試時因為不知怎么寫而去思量。考試是分秒必爭的,平時增強了訓練,考試時就會節(jié)省分分秒秒。
    2、增強對數字的敏感度。做題時不要怕麻煩,只列公式不計算結果。其實按計算器也是一種訓練。按的次數多了,會對數字產生一種敏感性,計算出的結果你自己就會感覺出對不對。這比考試時心里沒把握多計算一次又會節(jié)省很多時間。
    3、平時字寫得多了,到了考場上寫字的速度就會比較快,無形中又會節(jié)省時間。
    五、注重考試技巧。要學會放棄,不會做的題就放棄掉,省出時間研究會做的題,并盡量做到會做的題一定要得分,要準確性。
    對只要結果不要中間過程的填表題目,在對子項沒有絕對正確把握的前提下,小合計、總計等項根本沒必要去填,在對所有調整事項沒有絕對把握全部調整正確的情況下,所得稅、未分配利潤等項也沒必要去填。
    考試時不要只用一個公式計算結果,分步做,分步的好處一是既便結果錯了,分步還能得分,二是你把自己的思路給了老師,老師會根據你的思路酌情給分。
    六、保持心態(tài)相信自己。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也不要逼自己一定要過,相信自己的實力,放松自己的心情,相信自己是那10%,告訴自己還有90%,他們付出的不比你少!你走進了90%也不丟人,因為你曾經努力過!有了良好的心態(tài),進了考場才能發(fā)揮的更好!
    寫了這么多,不知對大家能否有些幫助。
    所得稅會計:
    一、掌握關鍵詞:稅法認可。
    一切圍繞稅法認可進行判斷。當會計處理方法與稅法處理不一致時才會產生差異。無論會計處理怎樣變化,如折舊時間縮短、折舊比例提高、減值準備的計提和轉回、稅率變化等等,每次會計處理發(fā)生變化都和稅法認可比比,看看有無差額,差額多少,然后確定遞延稅款(應付稅款法除外)。
    涉及多筆時間性差異,分筆數單個與稅法認可進行比較,一筆一筆確定遞延稅款借貸方向,利用丁字賬進行匯總,求出總差異的借貸方向。
    會計費用大于稅法費用,遞延稅款在借方,反之在貸方;
    會計收入大于稅法收入,遞延稅款在貸方,反之在借方。
    二、容易漏掉的記憶:
    1、時間性差異:八大減值準備、預計負債、開辦費的攤銷等等費用支出,發(fā)生時稅法不認可,要從會計利潤中加回,但這些費用轉回時,稅法也不認,也就是說會計利潤多計的這部份稅法不認可,所以要從會計利潤中減出。做題時往往容易漏掉的是從會計利潤中減出轉回的費用。
    2、壞賬準備稅法認可(0.5%)部分。計入時間性差異的是會計計提部分減去稅法認可部份的差。
    三、分別理解:
    所得稅會計中: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永遠在貸方,所得稅費用永遠在借方。
    應付稅款法: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所得稅費用,不產生遞延稅款
    納稅影響會計法: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或-遞延稅款=所得稅費用
    三、相關聯系:
    1、與會計政策變更相聯系:
    2、與重大會計差錯相聯系:
    3、與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相聯系:注意所得稅匯算清繳前后的處理不同。
    4、與投資相聯系
    計算時,時刻記住無論差異前后如何變化都與稅法認可相比。根據稅法要求判斷差異數額及遞延稅款借貸方向。
    四、相關知識點:
    資產減值計提方法、重點是固定資產折舊的計提及減值準備的計提和轉回。
    固定資產折舊計提注意點:
    1、看使用日期:當月使用當月不提,當月停用當月照提。
    2、看殘值:雙倍余額法前幾年計算折舊不減殘值,最后兩年才減。
    3、看使用年限:計提減值準備后更要看尚可使用年限。
    4、看折舊計提方法:加速折舊法以實際使用期為一年的折舊計提期,而非會計年度。
    呵呵,先寫這些,想起來再補充。
    會計政策變更與以前期間發(fā)生的重大會計差錯更正
    相同點:
    都做追溯調整(不能追溯調整的會計政策變更除外)
    都調整資產負債表報告年度的年初數和利潤表報告年度的上年數
    不同點:
    適用會計科目不同:
    會計政策變更:
    不會涉及到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和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科目
    其累計影響額通過利潤分配科目調整,涉及到的稅金通過遞延稅款科目調整(應付稅款法除外)
    以前期間發(fā)生的重大會計差錯更正:
    影響損益變化的通過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調整
    涉及到的稅金在正常報告年度調整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科目
    如為資產負債表日后期間事項
    所得稅匯算清繳前:涉及到的稅金在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科目核算
    所得稅匯算清繳后:涉及到的稅金在遞延稅款科目核算(應付稅款法除外)
    懂事會的現金股利現行制度已做為非調整事項處理
    我的理解:
    1、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調整的只是提取盈余公積部分,也就是從未分配利潤中將提取的盈余公積轉出,不影響所有者權益總額的變化。
    2、由于是非調整事項并且不影響被投資企業(yè)所有者權益的變化,在合并會計報表時,投資企業(yè)也不沖減長期投權投資的損益調整明細。
    3、做納稅調整時應納稅所得額調整的是投資企業(yè)確認的投資收益(即從會計利潤中減出),如果兩企業(yè)所得稅率相同,產生的是永久性差異,如果兩企業(yè)稅率不同產生遞延稅款貸差。
    4、做以前年度的考題時,答案要按現行制度調整過來。
    重大會計差錯和銷售退回記住一點:
    不管是報告年度還是以前年度的重大會計差錯和銷售退回,發(fā)生在資產負債表日后期間的,按調整事項處理。發(fā)生在其他期間的按正常業(yè)務處理。
    重大會計差錯要追溯調整,可能要調整報告年度的年初數,銷售退回只調整報告年度發(fā)生額。
    報表調整:
    1、會計政策變更:
    調整資產負債表報告年度的年初數和利潤表報告年度的上年數
    2、以前期間發(fā)生的重大會計差錯更正:
    調整資產負債表報告年度的年初數和利潤表報告年度的上年數
    3、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
    調整資產負債表報告年度的當年發(fā)生額和利潤表報告年度的當年發(fā)生額。
    商品銷售退回:
    無論是以前年度銷售的商品還是報告年度銷售的商品退回,如果退回所屬時間發(fā)生在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期間,則沖減報告年度的主營業(yè)務收入以及相關的成本、稅金、折扣、折讓。其他時間退回的均沖減退回當月的主營業(yè)務收入以及相關的成本、稅金、折扣、折讓。
    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期間退回的:
    1、若退回發(fā)生于報告年度所得稅匯算清繳之前,還應調整報告年度的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科目。
    2、若退回發(fā)生于報告年度所得稅匯算清繳之后,按稅法規(guī)定在此期間的銷售退回所涉及到的應交所得稅的調整作為本年度的納稅調整事項進行調整。
    3、對應收賬款計提壞賬準備的,應一并調整。
    會計不確認收入,稅法要調整應納稅所得額的事項:
    1、在建工程試運行收入
    2、企業(yè)將自產的產品對外投資、用于在建工程等。
    會計按成本轉賬,稅法按計稅價格調整應納稅所得額
    3、售后回購
    會計:售價與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通過“待轉庫存商品差價”科目核算,回購價與售價的差額計入財務費用。
    稅法:按計稅價格調整應納稅所得額,回購價與售價的攤銷稅法不認。
    4、售后回租:
    會計:售價與資產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予以遞延。要遞延收益科目核算,并在該資產的租賃期內按照租金支付比例(經營租賃)或折舊進度(融資租賃)分攤,分別計入當期費用。
    稅法:按計稅價格調整應納稅所得額,同時調整分攤的遞延收益。
    5、非貨幣性交易:
    會計:按成本結轉換出資產價值
    稅法:按計稅價格確認收入調整應納稅所得額
    6、關聯方交易:
    會計:按會計準則規(guī)定確認收入,不符合收入確認條件的部分計入資本公積。
    稅法:按計稅價格確認收入調整應納稅所得額。也即會計計入資本公積的部分稅法不認。
    比例數字:
    1、投資權益法核算:投資單位占被投資企業(yè)所有權20%(含)以上
    2、非關聯交易:對非關聯方銷售量占20%(不含)以上
    3、非貨幣性交易:補價小于25%(含)
    4、或有事項:
    基本確定:大于95%(不含)小于100%
    很可能:大于50%(不含)小于95%(含)
    可能:大于5%(不含)小于50%(含)
    級小可能:大于0%小于5%(含)
    5、借款費用:非正常中斷超過三個月(含),停止資本化
    6、合并報表:持股比例過半,即大于50%(不含)
    7、融資租賃:
    購買價低于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5%(含)以下
    租賃期占尚可使用年限75%(含)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