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和解劑半夏瀉心湯

字號(hào):

〖方源〗(《傷寒論》)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
    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金匱·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組成〗 半夏 半升,洗 [12g]      黃芩 干姜 人參 各三兩 [各9g]      黃連 一兩 [3g]
      大棗 十二枚,擘 [4枚]     甘草 三兩,炙 [9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歌〗半夏瀉心黃連芩,干姜甘草與人參,大棗合之治虛痞,法在降陽(yáng)而和陰。
     〖主治〗寒熱互結(jié)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功用〗寒熱平調(diào),散結(jié)除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