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龍2008年高考英語完形填空命題應(yīng)試策略

字號:

猜題思路
    08考試說明中明確提出“命題重視‘新材料、新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與運用,測試考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边@一命題指導(dǎo)思想在完形填空中也將得以體現(xiàn)。同時,08年高考(Q吧)命題將保持相對穩(wěn)定,并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因此,選題時應(yīng)注重選取貼近考生、貼近生活、新穎的、時代感強的材料;設(shè)題時要注重考查考生英語(Q吧)學(xué)習(xí)策略、自主學(xué)習(xí)等方面的能力,以引導(dǎo)考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zé)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養(yǎng)。 命題特點
    第一、2007年考試說明對完形填空規(guī)定短文為200至250詞,而實際文章長度為280多。而08年考試說明卻取消了對完形填空文章字數(shù)的限制。事實上,近兩年完形填空所選文章都已超出該字數(shù)限制,因此今年考試說明中取消了該字數(shù)限制,但在命題過程中會加以控制,試題總閱讀量不會與往年有較大出入。去年英語首次使用山東卷,考生普遍反映偏難,猜測今年的難度會有所下降。
    第二、文體由單一向多樣化轉(zhuǎn)變。可能會突破單一的敘述文體,出現(xiàn)議論文、夾敘夾議等文體,但是要保證故事或內(nèi)容的完整性。
    第三、選項重點考查實詞,以名詞和動詞為主(約15個);虛詞常以連詞為主(2個)。文章第一句不設(shè)空,往往對全文具有通領(lǐng)作用。選項以語境意義選擇為主,語法選擇填空極少;需要根據(jù)上下文的聯(lián)系方可作出正確選擇。兩空間小詞距為5個單詞,長為32個單詞,每句中多設(shè)3個空。所設(shè)空分布均勻,提供的選項為同一詞性,同一長度。其中,名詞為8個;動詞及非謂語為7個;形容詞為2個;連詞2個;關(guān)系詞1個。08年的高考試題也不會脫離這個標(biāo)準(zhǔn)。
    下表是以2007年山東卷完形填空的設(shè)題和考查點分布情況
    題號 36 37 38 39 40
    考查點 動詞 名詞 名詞 名詞 動名詞
    題號 41 42 43 44 45
    考查點 名詞 名詞 名詞 名詞 形容詞
    題號 46 47 48 49 50
    考查點 動詞 名詞 連詞 連詞 關(guān)系詞
    題號 51 52 53 54 55
    考查點 動詞 形容詞 動詞 動詞 動詞
    第四、所選短文內(nèi)容邏輯性強,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層次分明。短文條理十分清楚,文章常常以第一人稱敘述,夾雜心理描寫,文章故事內(nèi)容富有情節(jié)變化,同時文章具有啟發(fā)和教育意義,充分體現(xiàn)考試說明的要求,能夠引導(dǎo)考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zé)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養(yǎng)。
    解題方法及備考策略
    一、通讀全文
    做完形時要先用2-3分鐘的時間快速瀏覽全文(此時不用看選項),對于文章大意有個大體的了解,便于在做題時心里有數(shù),可以做到上下聯(lián)系,兼顧左右。只有對全篇進行掌握,才能用準(zhǔn)詞匯,而后再結(jié)合語意,語法,語境三方面來解題,并根據(jù)行文邏輯、生活常識和相關(guān)知識去解決相關(guān)試題。如果對文章的中心理解不透徹,自然就做不好。不要上來就從第一題做起,這樣只會一葉障目,不見森林,無法從整體考慮,因為有的空要從下文或上文的語境中得到答案。要“上下求索,左顧右盼,前后聯(lián)系,對應(yīng)中心”。
    二、了解各類題材特點,有助于對文章的整體把握。
    1、議論文
    議論文都是由論點(作者的觀點,也就是被證明的對象、論據(jù)(用來證明論點的依據(jù),是說明論點的理由和材料)和論證(運用論據(jù)證明論點的過程與方法),這三個要素構(gòu)成的,這也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典型的議論文一般就由序論(提出問題,即what)、本論(分析問題,即why)和結(jié)論(解決問題,即how)三個部分構(gòu)成,其具體的結(jié)構(gòu)模式又有以下三種:
    模式一:引言段(提出觀點)——正方論點1(支持作者的觀點的較弱論點)、正方論點2(支持作者的觀點的較強論點)、正方論點3(支持作者觀點的強論點)——結(jié)論段(總結(jié)+解決方法,論斷或建議)
    在這種模式中,文章主體段(中間部分)的每一個部分論述一個論點,這些論點以其重要性按序排列,有力、重要的論點在后面,以示強調(diào)。
    模式二:引言段(提出觀點)——反面意見(反方觀點+作者的反駁)、正方論點1(支持作者觀點的較弱論點)、正方論點2(支持作者觀點的較強論點)、正方論點3(支持作者觀點的強論點)——結(jié)論段(總結(jié)+解決方法,論斷或建議)
    在這種模式中,文章立體段的一開始就提出對立方的反面意見及作者對這種意見的反駁,以后各部分仍分別陳述作者的不同論點。
    模式三:引言段(提出觀點)——反方觀點1+進行反駁的正方論點、反方觀點2+進行反駁的正方論點、反方觀點3+進行反駁的正方論點——結(jié)論段(總結(jié)+解決方法,論斷或建議)
    在這種模式中,作者在文章主體段的每一部分都先提出一個反面觀點,然后再進行反駁。
    議論文有自己的語言個性,它不同于記敘文的生動形象,也不同于說明文的簡明易懂。議論是對具體事物、事理作出的理論上分析與闡述,因此,它的語言自然是客觀的、抽象的、概括的。同時,它的語言也很準(zhǔn)確,合乎邏輯。文中會較多地使用,諸如since(既然),now that(既然),therefore(因而),in that case(在那種情況下),so(所以),It follows that…(因而…),If…,we may conclude that …(如果……,我們可以這樣下結(jié)論……),Should it be the case (如果是這樣的話……),I don’t want to…, but…(我并不想……),It is true that…, but…(誠然……但是……), Even if …(即使……)等有辯論和推理含義的連接和過渡詞語與結(jié)構(gòu),以增強語言的準(zhǔn)確性和邏輯性。此外,作者的寫作態(tài)度一般也較誠懇,在文章中通常使用的是與讀者平等交流的語氣,不會給人以居高臨下、以勢居人、逼人接受的感覺,在遣詞造句方面多使用虛擬語氣、讓步狀語從句和can, may, might, could, would, should等情態(tài)動詞。
    同學(xué)們在解答議論文體的完形填空時,首先要讀懂第一節(jié),尤其是文章的第一句話,這樣就可以迅速找到文章所要論證的觀點,進而理解全文的主旨大意。其次要全心體會作者謀篇布局的方法,了解各個段落的功能,感受作者論證的過程。后再循著作者的思路重讀全文,推敲各空答案。
    2、記敘文突破
    記敘文是中學(xué)英語閱讀材料中常見的文體,其語言特點有:
    1)以一般過去時為主,其他時態(tài)為輔。合理使用豐富多彩的謂語動詞時態(tài),而這種復(fù)雜的時態(tài)特征在漢語記敘文中是根本沒有的。正是有了動詞時態(tài)的變化,才使英語文章中所敘述的動作有了層次感和立體感。
    2)廣泛使用動詞,特別是動態(tài)動詞。由于這些動詞的存在,文章就會充滿“動感”,而這種讓往事歷歷在目的“動感”正是優(yōu)秀的記敘文所要追求的。
    3)適當(dāng)運用直接引語。直接引語的使用可以代替間接的主觀敘述,簡潔、生動地表達出事件發(fā)展的過程和各種人物的心理活動,充分展示人物的獨特個性和人物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解答記敘文體的完形填空時,應(yīng)著重把握以下幾點:
    1)了解文章的結(jié)構(gòu)形式。通常為了敘述方便,作者會按時間先后順序或空間順序等方式來安排情節(jié)和內(nèi)容。其優(yōu)點是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讀者也較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有時為了突出某個情節(jié)或為了增加閱讀趣味,或為了其他目的,作者可能會采用插敘,甚至倒敘的寫作手法。弄清了文章篇章信息的分布情況,有助于抓住文章的主線,理清文章的脈絡(luò)。
    2)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就事論事肯定不是記敘的目的,而通過敘述闡明一個道理,同是作者必須考慮的。只有心中有了目的,在情節(jié)選擇和細節(jié)描寫上才會作出合理的安排。明晰了寫作目的,就能抓住文章的主題。
    3)知曉文章所記敘的幾大要素。為了使讀者清楚地了解一件事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局,作者就有必要在記敘文中將事件、人物、時間、地點、原因(why)和結(jié)果等要素講清楚。這六個要素是記敘文的基本組成部分,一般不能缺少。弄清了這六個要素,基本上就理解了整篇文章。
    4)弄清文章是以第幾人稱的視角展開記敘的。通常英語記敘文展開記敘的視角有兩個:
    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用第一人稱就是從“參與者”的角度進行記敘,讀者可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親切的態(tài)度和深厚的感情。用第三人稱就是以“觀察者”的身份展開敘述,作者的語氣客觀,與讀者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讀者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故事本身。了解了作者的寫作角度有助于我們走進作者的思維,深入理解文章的意義。
    3、夾敘夾議類
    夾敘夾議就是一方面敘述某一事情,一方面又對此事加以分析與評論。這種表達方式中的敘與議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敘”是“議”的基礎(chǔ),即議論不能脫離記敘,必須在記敘的基礎(chǔ)上展開;“議”是“敘”的滲透,即議論在記敘的基礎(chǔ)上發(fā)表,且要有一定的深度與廣度。
    解答夾敘夾議類完形填空題時,思維要有靈活性,要隨著記敘與議論的轉(zhuǎn)換,及時調(diào)整思維方式。
    4、說明文
    與英語記敘文相比,英語說明文的語言特征并不那么明顯。但盡管如此,也還是有一些語言現(xiàn)象在英語說明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
    1)多用現(xiàn)在時態(tài)。因為說明文通常是對客觀事物或事理的一種介紹與解釋,而這種客觀介紹與解釋一般是不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改變的。
    2)采用客觀描述。說明文一般是對客觀存在的說明與介紹,因此,語言的表述也應(yīng)該盡可能地給人以客觀可信的感覺。在英語中,使用被動語態(tài)(如用It is said that…替代I think that…),引進權(quán)威的信息來源(如用according to sb. 替代in my opinion),選用委婉語是使說明文避免主觀色彩,增加客觀性,從而為讀者接受的重要語言手段。
    3)遣詞用字簡煉、平實、確切。
    說明文的主要目的是幫助讀者認清事物,明白事理,故其語言通常較為淺顯、通俗,比較易于讀者理解。其內(nèi)容也很客觀真實,它的用詞總是貼近事物的本來面目,不會使用華麗的詞藻和夸張的寫作手法,一般也不加描述和議論(這與記敘文、描寫文和議論文是不同的。)
    解答說明文體裁的完形填空題是要著重把握說明的過程:
    在說明的過程中,條理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客觀事物本身是有條理性,按照客觀事物本身的條理進行解說,說明的效果就比較好。有些事物本身可能并無明顯的條理性,這時,作者會選擇一個合適的角度,有條不紊地對其加以說明。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指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先主后次的順序)和認識順序(指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由具體到抽象的順序)。把握了說明的順序,就能準(zhǔn)確把握文章的脈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