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大學語文詩詞部分復習材料四

字號:

《蜀相》(重點課文)
    《作家作品》
    杜甫我國古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其詩歌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王朝由盛轉(zhuǎn)衰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有“詩史”之稱。
    杜甫詩歌的風格是“沉郁頓挫”。
    本詩屬于七言律詩。
    《主旨》
    作者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三國時蜀漢開國丞相諸葛亮祠堂,對諸葛亮歷史功績和忠心為國的精神給與熱情地肯定,對其“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給與高度同情。同時也抒發(fā)了自己在國家動蕩之階,未能有所作為的感概。
    《課文串講》
    前四句描寫景物。首句設問句,表示自己崇拜已久,來到成都,急于往訪的心情?!白浴薄翱铡眱勺?,表明物是人非,人們已經(jīng)忘記諸葛亮了。
    后四句抒發(fā)感情。“三顧”是明君求賢,“兩朝”是賢相圖報。后兩句是感嘆諸葛亮大業(yè)未成,也寄托自己的感嘆。
    《詞語解釋》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頻煩:幾次開濟:開創(chuàng)基業(yè),匡濟國家
    出師未捷身先死。捷:成功。
    《學習要點》
    將寫景,敘事,抒情,議論融為一體。
    前四句描寫景物,但景中有情。寓情于景。五六句敘事,內(nèi)中也含著感情。后說出自己的理想,愿望,發(fā)表了議論。
    2,頷聯(lián)對丈工整。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映階”對“隔葉”?!半A”平聲,“葉”仄聲?!氨滩荨睂Α包S鸝”,“草”平聲,“鸝”仄聲。
    《重點段落分析》
    全詩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泛讀課文)
    《作家作品》
    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盛唐邊塞派詩人;與高適并稱“岑高”。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作者自擬樂府詩題;送別詩。
    <<課文講解>>
    一,本文主旨
    這是一首白雪詩,也是一首送別詩。描繪西北邊陲的風雪奇寒,抒發(fā)了與朋友分離時的真摯別情。屬于七言歌行。
    二,課文串講
    全詩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北風卷地白草折——愁云慘淡萬里凝?!泵鑼懘箫L中的雪景及難耐的寒冷;
    第一小層:1—2句。描寫大風;
    第二小層:3——4句。描寫大雪。
    第三小層:5——6句。描寫轉(zhuǎn)折句,從大雪轉(zhuǎn)為嚴寒,從自然轉(zhuǎn)為人物。
    第四小層:7——8句。描寫寒冷。
    第五小層:9——10句。與開頭呼應,描寫冰,愁云。
    第二層次:“中軍置酒飲歸客——”描寫送別友人的情景。
    第一小層:11—12句。描寫營中送別情景。
    第二小層:13——16句。描寫送別詩的時間,環(huán)境,心情。
    第三小層:17——18句。描寫友人遠去,作者凝視雪上的馬行的足跡。
    三,詞語解釋
    1,瀚海闌干百丈冰。瀚海:沙漠;闌干:縱橫;
    2,中軍置酒飲歸客。飲歸客:為歸客設宴;
    3,雪上空留馬行處。空:白白;馬行處:馬蹄印跡;
    《學習要點》
    1,分析的寫景部分的特點。
    詩歌的一二句,寫北風之大,不寫別的景物,只寫折斷的白草,使“卷地”兩字更加傳神;在一年大雪之中,只選用八月之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十分形象的比喻,同時在嚴寒之中又出現(xiàn)春光明媚的景色,反襯了嚴寒之冷:“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寫出了只有大西北才有的嚴寒景色,“愁云”兩字又渲染了下文的送別之情:“風掣紅旗凍不翻”既寫風,又寫寒。
    2,重點掌握詩歌后兩句借景抒情的特點。
    “峰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寫景,景中有情。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悵然若失傷感之情,對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意味豐富深永。
    3,重點掌握詩中的夸張句,比喻句。
    夸張句:“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夸張地寫出了大西北嚴寒景象。(注意:“風掣紅旗凍不翻”不是夸張句)
    比喻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梨花比喻大雪,傳神地寫出了雪的高潔,輕盈,明麗,在詩人筆下,冰封萬里的西域風光,似乎成了生機盎然的江南春色,比喻形象,貼切,奇特,新穎,給人們留下極深的印象。
    4,背誦。
    《杜陵叟》(泛讀課文)
    《作家作品》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中唐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
    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稹齊名。
    《杜陵叟》屬于敘事詩,新樂府詩;
    <<課文講解>>
    一,本文主旨
    通過敘述受災農(nóng)民遭到長吏急斂暴征的經(jīng)過,揭露封建官吏對農(nóng)民的殘酷剝削,表達了對農(nóng)民的深切同情。詩的小序“傷農(nóng)夫之困”就是此詩的主題。
    二,課文串講》
    全詩分為四層。
    第一層:“杜陵叟,杜陵居——禾穗未熟皆青干?!泵鑼懘汉登飪?,災情嚴重。
    第二層:“長吏明知不申破——明年衣食將何如?!苯衣兜胤焦賳T為了自己的政績,依舊橫征暴斂。百姓只好賣田,賣地。
    第三層:“剝我身上帛——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直接控訴官吏是吃人的豺狼。
    第四層:后八句。描寫皇帝下詔免稅,等到命令發(fā)下,大部分百姓已經(jīng)破產(chǎn),只得了一個虛名。
    三,詞語解釋
    1,麥苗不秀多黃死。秀:開花;
    2,急斂暴征求考課。考課:官吏的獎賞標準。
    3,手持尺牒榜鄉(xiāng)村。榜:張貼;
    《學習要點》
    劃分敘事層次。
    分為四層。
    第一層,從開始到“禾穗未熟皆青干”。鋪寫杜陵叟的貧困與災情的嚴重。
    第二層,從“長吏明知不申破”到“明年衣食將何如”,寫長吏為了升官,向農(nóng)民急斂暴征;
    第三層,從“剝我身上帛”到“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直接控訴貪官的豺狼行徑;
    第四層,“不知何人奏皇帝”到結(jié)尾,諷刺皇帝的免租令只是一紙空文。
    重點掌握開頭部分描寫災情之重的鋪墊作用。
    描寫春天旱災,秋天霜災,顆粒無收。杜陵叟們已經(jīng)陷入絕境之中。而地方官吏為了升官,隱瞞災情,不顧百姓死活,急斂暴征。作品開頭描寫災情,起到后文發(fā)展的鋪墊作用,突出“傷農(nóng)夫之困”的主題。
    重點掌握由第三人稱轉(zhuǎn)為第一人稱直接控訴的作用。
    “剝我身上帛”四句由前面第三人稱敘述轉(zhuǎn)為第一人稱直接控訴,(1)表達作者對官吏的極端憤怒,體現(xiàn)作者對農(nóng)民的同情;(2)反映農(nóng)民對官吏的強烈憎恨,加強了評判力度。
    掌握詩后八句對皇帝的諷刺意味。
    作者把矛頭直指封建社會高統(tǒng)治者皇帝?;实塾辛藧烹[之心,好不容易下了免租詔令,但是詔令又遲遲不傳下來,直到“十家租稅九家畢”時,才下來,詔令成為一紙空文。災民的希望破滅了。這詔令就是皇帝的一場騙局。災民受到長吏的急斂暴征,又受到皇帝的欺騙。作者把矛頭直指皇帝。
    《重點段落分析》
    “杜陵叟,杜陵居——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BR>    劃分層次;分為三小層。一小層,前六句,寫災情之重;二小層,中間四句,寫長吏急斂暴征;三小層,“剝我身上帛”,以第一人稱直接控訴貪官的豺狼行徑。
    第一小層的作用。寫災情之重,為下文作鋪墊。
    人稱的轉(zhuǎn)變的作用。表現(xiàn)農(nóng)民對貪官的憤怒,加強了評判力度;也表現(xiàn)了作者對農(nóng)民的深深同情。
    《無題》(泛讀課文)
    《作家作品》
    李商隱晚唐詩人。擅寫七律,七絕,尤以“無題”著稱;
    作品集為《李義山詩集》
    此首《無題》是一首愛情詩。
    <<課文講解>>
    一,本文主旨
    表現(xiàn)忠貞,執(zhí)著的愛情,抒寫了男女雙方深摯的相思之情。
    二,課文串講
    全詩分為四層。
    第一層:1—2句。描寫離別之情。
    第二層:3——4句。運用比興手法,述說離別之后,自己情思難斷,哀愁不已。
    第三層:5——6句。設想對方的思念之情,年華流逝,孤寂難眠。
    第四層:7——8句。借神話傳說表達自己要去探望對方的心愿。
    三,詞語解釋
    1,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曉鏡:拂曉照鏡但:只;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相見的機會很難,離別時更難分手;暮春東風吹得無力,百花逐漸凋殘。
    《學習要點》
    1,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愛情詩;
    2,重點掌握“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兩句的含義。
    所用比興句。蠶“絲”用諧音,比喻相思;臘“淚”比喻眼淚,表示無窮盡的思念。
    3,說明“曉鏡”一句由自己推及對方,在表達感情方面的作用。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兩句是在設想對方。其作用有(1)設想情人也在思念自己,更加強自己的無限思念;(2)轉(zhuǎn)寫對方,也表現(xiàn)出自己對情人時時刻刻掛在心中。
    《重點段落分析》
    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