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育管理應注意哪些問題?
(1) 德育目標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現代意識
(2) 德育方法應當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
(3) 教師要真誠的關心和愛護學生
(4) 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藝
(5) 為學生尋找生活的榜樣
(6) 要借助于集體輿論
(7) 德育手段要創(chuàng)新
2. 環(huán)境管理應注意的問題
(1) 新建校要精心選址
(2) 給學生營造寬松的生存空間
(3) 應努力營造書卷氣
(4) 校園建筑應成為建筑學與教育學的結晶
(5) 校園窨應分區(qū)規(guī)劃
(6) 搞好凈化.綠化,美化工作
(7) 研究室內陳設
(8) 賦于無生的自然景觀以人文含義
(9) 努力優(yōu)化社區(qū)教育環(huán)境
3. 什么是學校管理的主體性原則?如何貫徹?
就是抓住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希望獨立做事,體驗成功的”小大人”心理,讓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做學校的主人
4. 學生管理的目的
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自理,自治,獨立生活和自學抵制社會丑惡現象的能力,為他們營造愉快學習,健康成長的優(yōu)良校內外物質和心理環(huán)境.終極目的指向學生人性完善
5. 常規(guī)管理
主要指的是經常性的規(guī)章制度的管理
6. 常能訓練
是指基本的,平常的生活能力,活動能力的訓練
7. 德育手段創(chuàng)新的方法:
(1) 多講講德育的”享用”功能
(2) 開放德育的邊界
(3) 強化德育的活動性.實踐性
(4) 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改善德育工作效果
(5) 學科教學融入品德教育
8. 問題行為的成因及矯正方法:
成因: (1)家庭的不良影響
(2)社會文化的不良影響
(3)學校自身存在的問題
(4)學生本身的原因
矯正方法: (1)關鍵要立足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2)必須要做好預防工作
(3)對己發(fā)生的問題行為,針對其性質采取不同的糾正策略.
(4)在問題行為的預防矯治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A.教育工作者要致力于建設優(yōu)良的校風和班風
B.教師要有正確的學生觀
C.改善學生的人際環(huán)境,消除疑懼心理與對立情緒
D.善于抓住或發(fā)現問題行為的征兆,把問題行為消除在萌芽態(tài)中.
E.通過了解,尊重,關心和愛護有問題行為的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F.利用更替作用,扭轉問題行為學生的不良傾向.
G.運用暗示,啟發(fā)手段,喚醒問題行為學生的自尊心,增強自信心.
H.盡量少用消極的懲罰,以免使學生產生長期的心理壓力.
9.班級管理的原則.(1)全員激勵原則(2)自主參于原則(3)教管結合原則(4)情理兼容原則(5)平行管理原則(6)協調一致原則(7)目標整合原則(8)個性化評價原則.
10.班主任發(fā)揮好主導作用應注意哪些問題.
(1)樹立育人意識
(2)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全面她看待和評價學生.
(3)班主任要有轉化后進生的責任感
(4)科學地對待學生所犯的錯誤
千方百計地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6)班主任要誠懇地做好學生的導師(7)做好家訪工作
11.轉化后進生應遵循的原則
(1)揚長原則(2)對事不對人原則(3)潛移默化原則(4)合力原則(5)可接受性原則(6)偏愛后進生原則
12.和諧構通理論.
該理論是由高爾頓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該理論認為,真正有效的管理來自于學生發(fā)自內心的自制,因為在支持性而非批判性的情境中,學生能夠表達其面臨的問題及其內心感受.如果教師保持一種接納支持的態(tài)度.與學生實現和諧溝通,就能由內而外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制行為和責任感,學生就能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13.馬卡連柯的集體理論.
依馬卡連科之見,只有”學生集體”才適宜于做為”教育主體”.符合組織特征的學生集體是在教師集體培養(yǎng)下逐淅形成的,一旦學生集體形成,它就成為學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主體”.其中的關鍵在于教師新生學生在他們的集體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權利,在以自己的言行干擾學生集體的自主活動,如果發(fā)現學生自主管理中不適當的選擇,也只能加以引導,仍由學生集體自己去解決他們存在的問題.
14.正確的學生觀應包含的內容:
(1)平等觀(2)個性觀(3)發(fā)展觀(4)矛盾觀(5)互助觀
15.增強班集體凝聚力的方法:
(1)應有一個集體奮斗目標
(2)積極組織學生參于學校的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
(3)實行民主管理
(4)要注意強化感情
(5)教師要真誠地愛學生
(6)學生生搭建展示才華,增長才干的舞臺.
16.如何構建良好的班級文化(創(chuàng)建良好的班級文化應注意的問題)
(一),班主任要與學生一起努力建立共同的愿景.(二)班主任要貫徹”多關心,少評價”的行動原理(多關心,少評價”是麥克菲爾提出的)(三)良好的班級文化的創(chuàng)建離不了科學的方法(1)辦班級日報(2)教室”八有”(3)勞動實行程序設計和承包.(4)創(chuàng)建特色周(5)強化學生的自我激勵(6)每周選舉(7)使用說話接力,控制課堂紀律.
17.中學團組織的機構建設
中學團組織是團結教育青少年的核心,是黨聯系青少年的紐帶.
18.中學團的思想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1)黨性原則(2)實踐第一原則(3)以身作則原則(4)激勵原則(5)分層教育原則(6)自我教育原則
19.中學共青團活動的目的.
充分發(fā)揮共青團先進性,青春性,靈活性的特點,培養(yǎng)中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幫助他們形成科學的精神素養(yǎng).
20.科學精神素養(yǎng)包括:
(1)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2)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異想天開的創(chuàng)新精神,(3)無私奉獻社會的志愿精神
21.中學生的社會需要
(1)自我實現的需要(2)社交需要(3)情感需要(4)歸屬需要(5)自尊需要
22.中學其青團活動的特點
(1)鮮明性靈活性,創(chuàng)新性(2)針對中學生身心和社會需求特點.(3)圍繞學校教育教學法活動進行.
(1) 德育目標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現代意識
(2) 德育方法應當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
(3) 教師要真誠的關心和愛護學生
(4) 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藝
(5) 為學生尋找生活的榜樣
(6) 要借助于集體輿論
(7) 德育手段要創(chuàng)新
2. 環(huán)境管理應注意的問題
(1) 新建校要精心選址
(2) 給學生營造寬松的生存空間
(3) 應努力營造書卷氣
(4) 校園建筑應成為建筑學與教育學的結晶
(5) 校園窨應分區(qū)規(guī)劃
(6) 搞好凈化.綠化,美化工作
(7) 研究室內陳設
(8) 賦于無生的自然景觀以人文含義
(9) 努力優(yōu)化社區(qū)教育環(huán)境
3. 什么是學校管理的主體性原則?如何貫徹?
就是抓住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希望獨立做事,體驗成功的”小大人”心理,讓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做學校的主人
4. 學生管理的目的
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自理,自治,獨立生活和自學抵制社會丑惡現象的能力,為他們營造愉快學習,健康成長的優(yōu)良校內外物質和心理環(huán)境.終極目的指向學生人性完善
5. 常規(guī)管理
主要指的是經常性的規(guī)章制度的管理
6. 常能訓練
是指基本的,平常的生活能力,活動能力的訓練
7. 德育手段創(chuàng)新的方法:
(1) 多講講德育的”享用”功能
(2) 開放德育的邊界
(3) 強化德育的活動性.實踐性
(4) 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改善德育工作效果
(5) 學科教學融入品德教育
8. 問題行為的成因及矯正方法:
成因: (1)家庭的不良影響
(2)社會文化的不良影響
(3)學校自身存在的問題
(4)學生本身的原因
矯正方法: (1)關鍵要立足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2)必須要做好預防工作
(3)對己發(fā)生的問題行為,針對其性質采取不同的糾正策略.
(4)在問題行為的預防矯治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A.教育工作者要致力于建設優(yōu)良的校風和班風
B.教師要有正確的學生觀
C.改善學生的人際環(huán)境,消除疑懼心理與對立情緒
D.善于抓住或發(fā)現問題行為的征兆,把問題行為消除在萌芽態(tài)中.
E.通過了解,尊重,關心和愛護有問題行為的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F.利用更替作用,扭轉問題行為學生的不良傾向.
G.運用暗示,啟發(fā)手段,喚醒問題行為學生的自尊心,增強自信心.
H.盡量少用消極的懲罰,以免使學生產生長期的心理壓力.
9.班級管理的原則.(1)全員激勵原則(2)自主參于原則(3)教管結合原則(4)情理兼容原則(5)平行管理原則(6)協調一致原則(7)目標整合原則(8)個性化評價原則.
10.班主任發(fā)揮好主導作用應注意哪些問題.
(1)樹立育人意識
(2)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全面她看待和評價學生.
(3)班主任要有轉化后進生的責任感
(4)科學地對待學生所犯的錯誤
千方百計地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6)班主任要誠懇地做好學生的導師(7)做好家訪工作
11.轉化后進生應遵循的原則
(1)揚長原則(2)對事不對人原則(3)潛移默化原則(4)合力原則(5)可接受性原則(6)偏愛后進生原則
12.和諧構通理論.
該理論是由高爾頓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該理論認為,真正有效的管理來自于學生發(fā)自內心的自制,因為在支持性而非批判性的情境中,學生能夠表達其面臨的問題及其內心感受.如果教師保持一種接納支持的態(tài)度.與學生實現和諧溝通,就能由內而外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制行為和責任感,學生就能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13.馬卡連柯的集體理論.
依馬卡連科之見,只有”學生集體”才適宜于做為”教育主體”.符合組織特征的學生集體是在教師集體培養(yǎng)下逐淅形成的,一旦學生集體形成,它就成為學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主體”.其中的關鍵在于教師新生學生在他們的集體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權利,在以自己的言行干擾學生集體的自主活動,如果發(fā)現學生自主管理中不適當的選擇,也只能加以引導,仍由學生集體自己去解決他們存在的問題.
14.正確的學生觀應包含的內容:
(1)平等觀(2)個性觀(3)發(fā)展觀(4)矛盾觀(5)互助觀
15.增強班集體凝聚力的方法:
(1)應有一個集體奮斗目標
(2)積極組織學生參于學校的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
(3)實行民主管理
(4)要注意強化感情
(5)教師要真誠地愛學生
(6)學生生搭建展示才華,增長才干的舞臺.
16.如何構建良好的班級文化(創(chuàng)建良好的班級文化應注意的問題)
(一),班主任要與學生一起努力建立共同的愿景.(二)班主任要貫徹”多關心,少評價”的行動原理(多關心,少評價”是麥克菲爾提出的)(三)良好的班級文化的創(chuàng)建離不了科學的方法(1)辦班級日報(2)教室”八有”(3)勞動實行程序設計和承包.(4)創(chuàng)建特色周(5)強化學生的自我激勵(6)每周選舉(7)使用說話接力,控制課堂紀律.
17.中學團組織的機構建設
中學團組織是團結教育青少年的核心,是黨聯系青少年的紐帶.
18.中學團的思想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1)黨性原則(2)實踐第一原則(3)以身作則原則(4)激勵原則(5)分層教育原則(6)自我教育原則
19.中學共青團活動的目的.
充分發(fā)揮共青團先進性,青春性,靈活性的特點,培養(yǎng)中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幫助他們形成科學的精神素養(yǎng).
20.科學精神素養(yǎng)包括:
(1)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2)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異想天開的創(chuàng)新精神,(3)無私奉獻社會的志愿精神
21.中學生的社會需要
(1)自我實現的需要(2)社交需要(3)情感需要(4)歸屬需要(5)自尊需要
22.中學其青團活動的特點
(1)鮮明性靈活性,創(chuàng)新性(2)針對中學生身心和社會需求特點.(3)圍繞學校教育教學法活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