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照寺塔在渭南市北三十公里的下圭鎮(zhèn)。慧照寺塔底基呈正方形,面積約三平方丈。共十層,層間有磚砌出檐,四面均有假券門。據(jù)說這是唐代建筑,宋、元、明各代曾加以修葺,現(xiàn)在保存完好?;壅账滤坝写蟮钜蛔壅账滤顑?nèi)有高七尺多的大銅佛五尊,盤膝靜坐,閉目養(yǎng)神。佛像下是銅鑄蓮花座,座周的每一蓮花瓣上又鑄一小佛像,共約六十余尊,姿態(tài)多樣,制作精巧。從形制來看,這些銅像是明代遺物。
慧照寺塔前有大殿,殿內(nèi)有七尺高的大銅佛五尊,盤膝而坐,閉目養(yǎng)神。像坐下有銅鑄蓮花座,座周的每一朵蓮花瓣上又有一佛像,共約有六十余尊,姿態(tài)多樣,制作靈巧。
蒙漢合文碑
蒙漢合文碑,又名“御寶圣旨碑”,在合陽縣西門外路北元代光國寺舊址上。此碑立于元代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通高2.35米,闊1.00 米,厚0.31米。座長1.40米,闊0.7米,高0.33米。碑圭陰紋線,篆刻“御寶圣旨”四字,兩邊為陰線刻纏枝蔓草紋。碑文分上下兩部分,上蒙、下漢,是元代諸皇帝關(guān)于保護寺院的“圣旨”。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對偉大祖國都有所貢獻。這塊碑石,對研究元代蒙古兄弟民族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F(xiàn)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慧照寺塔前有大殿,殿內(nèi)有七尺高的大銅佛五尊,盤膝而坐,閉目養(yǎng)神。像坐下有銅鑄蓮花座,座周的每一朵蓮花瓣上又有一佛像,共約有六十余尊,姿態(tài)多樣,制作靈巧。
蒙漢合文碑
蒙漢合文碑,又名“御寶圣旨碑”,在合陽縣西門外路北元代光國寺舊址上。此碑立于元代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通高2.35米,闊1.00 米,厚0.31米。座長1.40米,闊0.7米,高0.33米。碑圭陰紋線,篆刻“御寶圣旨”四字,兩邊為陰線刻纏枝蔓草紋。碑文分上下兩部分,上蒙、下漢,是元代諸皇帝關(guān)于保護寺院的“圣旨”。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對偉大祖國都有所貢獻。這塊碑石,對研究元代蒙古兄弟民族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F(xiàn)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