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空間環(huán)境設計探索

字號:

城市街道空間形態(tài)的演變和發(fā)展
    1 歷史的沿革
    1.1 從城市設計角度看街道空間形態(tài)的形成
    追溯歷史不難發(fā)現,早期的一些城市是由街道發(fā)展而來的,當社會進入商品流通階段后,在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出現時,便由點到線逐漸形成了街道。在我國《周禮·考工記》中記載了我國早期營建都城時寫到:"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同時對街道的寬度等都作了詳細的描述:"經涂九軌,環(huán)涂七軌,野涂五軌"及"環(huán)涂以為諸侯經涂,野涂以為都經涂。"等等??梢姰敃r人們已認識到街道的與寬度是表現城市空間系統(tǒng)和社會登記秩序的重要手段,反映了當時社會對"禮制"的重視。千百年來,中國人的社會生活都是發(fā)生在街上,在居民的觀念當中,街道或街坊都與自己的家一樣,都是自己的空間,人們常以"街坊鄰居"昵稱。"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里都有鮮明的描述。街頭叫賣、京城看燈、耍把戲賣藝、法場劫人、融于大自然的街頭茶社、以一塊帆布限定的賣藝空間,無不展現出熱鬧非凡的街道空間畫卷。
    1.2 街道的功能特征
    在古代,街道既是交通運輸的動脈,同時也是組織市井生活的空間場所。沒有汽車的年代,街道和道路是屬于行人的空間,人們可以在這里游玩、購物、閑聊交往、歡娛尋樂,完成"逛街"所需要的全部活動。發(fā)展到馬車時代,人行與車行的沖突已開始暴露出來,但矛盾并不突出;而到了汽車時代,街道的性質有了質的變化。由于人車混行,人們不得不終日冒著生命的危險外出,借助于交通安全島、專用人行道和交通標識及管理系統(tǒng)等在街道上行走,且不得不忍受嘈雜的噪聲和汽車尾氣的污染,因而嚴重影響人們逛街的樂趣??荚嚧笳搲?BR>    在現代城市中,高層建筑把人在垂直方向分隔開,剝奪了家庭的基本戶外生活要求,難以維持鄰里關系和家庭間的日常接觸和交往,把人與人之間的睦鄰友好關系控制在狹窄的樓梯平臺上。街道空間形態(tài)與人的生活矛盾突出暴露出來。20世紀50年代末,"Team.10空中街道"設想的提出者在恢復被人們所遺忘的街道概念,重建富有生活活力的城市社區(qū)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20世紀60-70年代便演變?yōu)榻裉斓?現代步行街區(qū)的空間原型"。1980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我的城市構想"座談會上,人們提出了街道建設的三項基本目標:能安心居住的街道;有美好生活的街道;被看作自己故鄉(xiāng)的街道。凡此均旨在建立以人為本,塑造街道生活環(huán)境。
    1.3 街道的時代特點
    在中世紀時期,當時的街道主要是在步行的條件下形成的。它的功能、結構和藝術造型是協(xié)調的,形成了有機的整體,街道保持了其文化連續(xù)的良好品質,城市街道的特征十分明顯。 來源:考試大
    20世紀50年代在新現實主義影響下的我國的城市建設時期,即"一五"時期,開始探索解決城市街道的社會功能和美觀的問題,并在新的社會基礎上重新理解街道的作用,象洛陽、包頭、太原等其主要街道的紅線為六七十米,與早期的街道形態(tài)相差甚遠,在這些城市中這些街道的意義已經淡化了,干道的問題突出了。
    1958年隨著經濟建設的"大躍進",形成了象上海的衛(wèi)星城閔行張廟一條街,使我國原有的街道形態(tài)特征又產生了一些新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舊城改造的深入,對一條街的處理有了更臻完善的做法,人們的注意力開始落到街道的社會變化功能上來。街道設計突破"一層皮"的處理手法,開始將街道根據功能要求劃分段落組成一個街區(qū)進行設計,也就是將其作為城市的主要生活環(huán)境進行設計了。這時期的街道特征有著較強的時代凝聚性,將曾經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形成的建設過程大大縮短了,象濟南的順和街、瞬井街,合肥的城隍廟、淮河路,這就必然使得這些街道高濃度凝結著某些時代的特征。
    通過以上回顧,可以看出街道空間形態(tài)的演變與發(fā)展,隨著時代的變遷街道概念及其組合方式、功能特征、空間形態(tài)的營造等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發(fā)展,街道一直在進行著反復的革新,其內涵越來越豐富。
    我國城市街道空間環(huán)境現狀
    1.現代城市街道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大多數城市以往那種親切宜人、界面連續(xù)、空間尺度適當的街區(qū)組織被現代城市的發(fā)展完全摧毀了。近年來也開始重視城市街道景觀的設計,對街道空間、景觀設計有了較多的思考,但還是存在一些共同的問題。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1)缺乏完整統(tǒng)一的藝術效果
    這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北京中國美術館、民航大樓、華僑大廈建筑群就是一例。三幢建筑彼此很少有呼應之處,有人說美術館象在‘立正,民航大樓在‘稍息 ,華橋大嗄則在向右轉。處于十字路口上的這三幢建筑設計本身都不錯,可就‘說不到一塊兒,沒有能形成完整和諧的街景環(huán)境。
    2)街與坊設計的脫節(jié)與街坊設計的脫節(jié)
    即指進行街道設計時,沿街象鑲花邊式的一層皮'設計較為常見,缺乏足夠的縱深考慮,對真正改善整個城市環(huán)境所起的作用不大。
    3)街道性質及空間層次等級的混亂
    不少設計對街道的性質重視不夠,一條交通要道同時又是商業(yè)、文化中心的現象較為普遍。特別是在一些中小城鎮(zhèn),甚至過境交通要道就是其主要生活街道,其結果是不僅阻礙了交通,也影響了居民的生活,甚至危及他們的生命。
    4)設計概念的混亂
    規(guī)劃師在設計街道時對于立面的均衡、協(xié)調等美學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在設計街道的基本概念上存在很大的混亂。
    5)交叉口設計的不合理
    交叉口本是空間的轉折點,交通的匯集點。應審慎地考慮。然而,街道交叉口的設計往往較隨意,尤其是十字路口的設計較多地沿用了大圓盤和四大金剛的模式。
    6)缺少必要的交往、休息空間和場所。
    2小城鎮(zhèn)街道景觀空間設計中出現的誤區(qū)
    1.建設指導思想模式盲目克隆大城市,小城建設過程中片面求大、求寬、求洋,熱衷開大馬路,往往造成街道尺度比例失調;同時割裂城鄉(xiāng)之間在景觀、居民活動空間方面的聯系,使得居民和外來者失去對小城鎮(zhèn)關鍵性生活價值追求的體驗。
    2.肆意破壞當地重要的人文-自然歷史景觀要素。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當地自然環(huán)境發(fā)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地方風格;我們在城市的街道景觀建設中應該設法使這些人文-自然歷史景觀要素暴露在城市人群面前,尤其讓外來者能夠有機會閱讀這些歷史素材。
    3.自然山水城的理念被忽略,城市景觀建設任意開山取石、自然河道任意裁彎取直,一些具有重要生態(tài)價值的濕地被夷平或者填平,聯接城鄉(xiāng)之間的一些天然綠色通道被人為開發(fā)不當而破壞,失去了作為永久生物棲息地和城市中殘遺的自然保護地的功能和價值。
    4.忽視節(jié)點設計,盲目照搬照抄。節(jié)點是城市街道景觀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游憩廣場、標志性建筑或構筑物和街道楔形綠地等,這些節(jié)點通常是城鎮(zhèn)不同空間的結合點或控制點,是人們對城市形象記憶的關鍵魅力所在。近年來城市的景觀節(jié)點設計已經受到公眾的關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但遺憾的是節(jié)點設計手法大都照搬大中城市的一些做法:不銹鋼雕塑、大型噴泉、大理石或花崗石鋪地、幾何形規(guī)則圖案,歐式游園......,與小城鎮(zhèn)文化底蘊和空間形態(tài)很不協(xié)調,喪失了小城鎮(zhèn)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5.街道綠地實施"一哄而上",違反科學規(guī)律,綠地景觀中"綠楔"、"綠廊" 與道路廊道帶狀空間結合不夠緊密,未能消除道路廊道的車流、人流、噪聲集中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也影響城市外部生物基因正常流入和內部生物基因正常流出,影響能量流和物質流的循環(huán);植物配置未優(yōu)先選擇鄉(xiāng)土樹種,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群落,盲目選用外來植物品種,只一味追求眼前效果,不考慮長遠利益,未經引種馴化的外來植物品種因不適應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而逐漸死亡,不但造成經濟損失,而且影響綠化的整體效果。
    城市街道空間環(huán)境的設計原則
    在當代城市街道景觀空間人性化設計中,我們要注重突出城市特有的自然風景、人文環(huán)境與民俗風情,尊重并滿足當地居民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各種需求,強調人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共生、天人合一、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具體設計原則如下:
    1)充分尊重、繼承和保護歷史的原則。城市的景觀環(huán)境中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場所往往給人們留下較深刻的印象,也為城市建立獨特的個性奠定了基礎。城市街道景觀空間人性化設計要尊重歷史、繼承和保護歷史遺產,認真研究城市的發(fā)展史,做好調查研究工作,對城市的歷史演變、自然地理風貌、文化傳統(tǒng)、居民心理、市民行為特征及價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并融入當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形成新的城市街道景觀文化和城市風貌。
    2)以整體觀念有序組織創(chuàng)造景觀序列的原則。城市街道景觀空間設計要以城市設計的理念來做指導,從城市總體出發(fā),從規(guī)劃一開始,就對道路、節(jié)點小品、水景、燈光、人、周邊環(huán)境綠化(植物)等城市景觀空間構成要素進行統(tǒng)籌安排,與城市自然景色、歷史文物有機聯系在一起,把街道景觀空間道路與環(huán)境作為一個景觀整體加以考慮并做出一體化的設計,并利用當地材料、傳統(tǒng)建筑符號,并融合社會、文化、展現地方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來達到景觀空間設計的實用性、觀賞性、地方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tǒng)一,充分展示城市的整體形象與個性,體現人性化。
    3)保護和節(jié)約自然資源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原則。隨著城市的發(fā)展,環(huán)境也隨之惡化,環(huán)境的惡化要求我們盡量保護和節(jié)約自然資本。城市街道景觀空間人性化設計要求我們一方面要滿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為目標,另一方面要保護不可再生資源,盡量減少能源、土地、水、生物資源的使用,節(jié)水、節(jié)能,提高物質的循環(huán)使用率,維護生物本土性和多樣性,保持能量流、人流、物質流、信息流、價值流的暢通,維護自然界本生的緩沖和調節(jié)功能,堅持自然資源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和社會發(fā)展三者統(tǒng)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4)強調可適應性的原則??蛇m應性主要是強調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在城市街道景觀空間設計、建設和各種服務設施的配置過程中,都要從人的角度出發(fā),適應人的各種生理和心理需求,根據人們的習慣、行為、性格、愛好進行空間選擇,提供的服務。如午間休息、等公共汽車座椅、電話亭、小賣點、夜間照明、香氛植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