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筆記:犯罪構成

字號:

第三章 犯罪構成
    犯罪構成的概念、一般要件和分類
    1、 概念:法律規(guī)定的、決定行為是犯罪的、若干要件的總和。
    2、 一般要件:(1)犯罪客體;(2)犯罪客觀方面;(3)犯罪主體;(4)犯罪主觀方面。
    3、 犯罪構成分類:
    (1)基本的犯罪構成和修正的犯罪構成。
    屬于根據(jù)基本犯罪構成定罪的:①既遂犯;②實行犯或共犯中的實行犯。
    屬于根據(jù)修正的犯罪構成定罪的:①未完成罪(預備犯、中止犯、未遂犯);②共同犯罪中的幫助犯、教唆犯和共謀者。
    (2)加重的犯罪構成和減輕的犯罪構成。屬于法條知識,能夠辨認即可。
    例如:刑法第232條規(guī)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jié)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中“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屬于故意殺人罪的基本犯:“情節(jié)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屬于故意殺人罪的減輕犯。
    再如:第234四條規(guī)定:“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其中“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屬于故意傷害罪的基本犯;而“犯前款罪,致人重傷……”,屬于故意傷害罪的加重犯。
    (一)犯罪客體(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
    犯罪構成的“四要件說”。犯罪客體的基本內(nèi)容:
    1、一般客體—→同類客體—→直接客體(在有些犯罪中,又有主要客體與次要客體之分);
    一般客體: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整體;
    同類客體:某一類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某一類社會關系,如分則根據(jù)犯罪的同類客體,將犯罪分類十大類: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等。
    2、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犯罪對象是指犯罪行為所直接作用的具體人或具體物。犯罪對象常常是犯罪客體的載體,反映了犯罪客體,是判斷客體的基本素材。
    (二)犯罪客觀方面
    1、犯罪客觀方面的要素:危害行為、危害結果、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行為的時間地點方法等。其中,只有危害行為是客觀方面的必備要素,而其它都是選擇性的要素。
    2、刑法中的危害行為之特征:有體性(人的身體動靜)、有意性(是行為人的意志或意識支配下的身體動靜)、危害性(價值評價——對社會具有重大危害)。
    3、危害行為的形式:作為與不作為(身體的動與靜)。持有屬于作為的范圍。
    作為,是指積極的行為,即行為人以積極的身體活動實施某種被刑法所禁止的行為。
    關于不作為(本質(zhì)是不履行義務而構成的犯罪),從這三個方面把握:
    一是特征:①負有實施某種行為的特定義務,②有能力履行該特定義務,③沒有履行該義務;
    二是特定義務的來源:①法律明文規(guī)定義務,如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撫養(yǎng)的義務、當事人履行生效的法院裁判的義務,②職務或業(yè)務上要求的義務,如值班醫(yī)生、執(zhí)勤消防隊員等,③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例如,對自己監(jiān)護下的精神病人,在有發(fā)生侵害法益的危險時,有防止其發(fā)生的義務;將棄嬰抱回家中的人對該嬰兒負有的扶養(yǎng)義務,合同行為,④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即先行行為導致刑法保護的社會關系處于危險狀態(tài),行為人負有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險或防止結果發(fā)生的特定義務,例如,使他人跌落水中有溺死的危險,即負有救護義務;
    例1:甲乙二人為兄弟,甲為百萬富翁,乙則很窮困。甲將其老母趕出家門,要其投靠弟弟乙。結果,母親被凍死。甲的行為構成遺棄罪;乙不構成遺棄罪。
    例2:甲乙二人為夫妻。一天,二人吵架(先前行為引起的義務),乙稱要上吊自殺。甲說,“隨你的便。”乙當面上吊,甲將門一關,溜走了。結果乙經(jīng)搶救無效而死亡。甲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是不作為的犯罪。
    例3:甲乙二人為戀人,甲欲分手,乙不同意,并稱:若分手,就死在甲面前。結果,乙當面自殺,甲揚長而去,乙死亡。在這種情況下,甲不構成犯罪。
    三是種類:(1)純正不作為犯,(2)不純正不作為犯;
    (1)純正不作為犯(或稱真正不作為犯),行為人構成法律專門規(guī)定的(實行行為本身)不作為犯,屬于純正的不作為犯。常見的法定專門規(guī)定的不作為犯如:①遺棄罪、②拒不執(zhí)行判決裁定罪;③376條戰(zhàn)時拒絕、逃避征召、軍事訓練罪;④第2款,戰(zhàn)時拒絕、逃避服役罪;⑤第380條戰(zhàn)時拒絕、故意延誤軍事訂貨罪;⑥第381條戰(zhàn)時拒絕軍事征用罪;⑦第404條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稅款罪;⑧第429條拒不救援友鄰部隊罪;⑨第440條 遺棄武器裝備罪;⑩第441條遺失武器裝備罪、11、第444條遺棄傷病軍人罪12、第445條戰(zhàn)時拒不救治傷病軍人罪;13、其他瀆職性犯罪,如私放罪犯、玩忽職守等。
    (2)不純(真)正的不作為犯:一個人以不作為或消極的行為結果構成了一個通常以作為才能構成的犯罪行為;
    例如:殺人罪通常由殺人構成,若非此,則為不純正的不作為犯。例如,甲某將朋友3歲兒童乙某拐帶回家收養(yǎng),在回家途中,丟棄小孩在野外,導致其餓死;法院認定甲某構成故意殺人罪。甲某以(將所帶兒童遺棄不管的)不作為行為,構成了刑法上不屬于專門規(guī)定的不作為犯罪故意殺人罪(因為故意殺人罪通常是作為才能構成的),屬于不純正的不作為犯。就構成故意殺人罪而言,甲某對兒童棄置不管的行為相對于積極的殺害行為,是一種不作為的(殺人行為)。再如,李某和女青年項某戀愛不久致項某懷孕。李某提出要跟項某分手,并要項某做流產(chǎn)手術。李某與項某爭吵,爭吵中,李某還用打火機扔打項某。項某感到絕望,走到走廊里,喝下了一瓶農(nóng)藥,又走進了李某房間。此時,李某不但沒有及時去救人,反而一走了之,臨走時怕被人知道還將房門鎖上。李走后很長時間,項某才被人發(fā)現(xiàn)送往醫(yī)院,但因救治無效死亡。法院審理后認為,李某在發(fā)現(xiàn)項某服毒后采取放任態(tài)度,將宿舍門鎖上外出,致使項某在李某宿舍中得不到及時搶救而身亡,李某作為負有特定義務的人,主觀上希望并追求項某死亡結果的發(fā)生,以解脫自己的負擔,這與他不采取救助義務后造成項某死亡的嚴重后果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其行為已構成不作為形式的故意殺人罪。
    再如婦女遺棄私生子,希望人抱走,則為純正的不作為犯,則為遺棄罪;若主觀上希望小孩死亡,則為不純正的不作為犯,則為故意殺人罪。
    作為與不作為的結合:抗稅罪
    作為與不作為的競合:例如,汽車司機在十字路口遇到紅燈,仍然向前行使,導致行人死亡。從行使角度看是作為,從剎車角度看是不作為。如果能夠肯定作為犯罪,就不必考察是否符合不作為犯罪的成立條件。
    4、危害結果:客觀性、抽象性
    所謂客觀性是指刑法中因果關系是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一種客觀的聯(lián)系。判斷因果關系的有無,與行為人主觀能否預見無關,只能從主觀上不可抗力為其開脫;有因果關系時,是確定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還需要主觀上的要件(有無故意、過失)以及主體資格(責任年齡、責任能力)。例:15歲小孩把騎在牛上的乙趕到河里,但乙滑入水里淹死,此例有因果關系,但不負刑事責任(主觀上有過失,但15歲對過失致人死亡是不負刑事責任的)。再例,正當防衛(wèi),有因果關系,但不負刑事責任。又例,甲深夜開車回家,在自家的院子內(nèi)倒車入庫時,壓死了一個睡在院內(nèi)一堆塑料薄膜下面的流浪漢。從客觀上講,該流浪漢死亡結果與甲某行為有因果關系。只要有這種客觀的聯(lián)系就成立因果關系,至于甲某是否能夠預見到塑料薄膜下有人睡覺,不影響因果關系的認定。但是,如果追究甲某的刑事責任,僅有因果關系是不夠的,這僅是負刑事責任的客觀前提,還必須查明甲某主觀上存在故意或者過失。本案中,甲某顯然既沒有故意也沒有過失,不認為犯罪。不認為犯罪的原因,不是沒有因果關系,而是因為缺乏罪過。
    5、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以條件說為理論基礎,應考慮介入因素的作用下,先前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有無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
    介入因素包括三類情形:自然事件、他人行為以及被害人自身行為。
    主要考慮介入因素的性質(zhì)以及同先行行為之間關系,即介入因素本身的出現(xiàn)是異常還是正常的、介入因素是獨立還是從屬于先行行為?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現(xiàn)是異常的、介入因素本身獨立于先行行為,則先前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被切斷而導致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反之,則先行行為同危害結果的因果聯(lián)系并未切斷而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
    判斷范圍大,有導致擴大刑事責任的危險,此時靠主觀方面的對刑事責任的限制;1、行為在特定條件下導致結果發(fā)生,如毆打行為與被害人患有疾病等特異體質(zhì)的情況(如脾腫大、心臟病、高血壓、白血病、血小板缺少癥)相遇,發(fā)生死亡結果;2、行為與被害人行為相遇導致結果發(fā)生,如私設電網(wǎng)遇到被害人鉆電網(wǎng)觸電身亡;3、兩行為相接導致結果,如甲強令工人乙違章作業(yè)造成事故,甲強令司機乙違章駕駛發(fā)生交通事故,甲教唆乙殺人致人死亡等。 4、數(shù)行為共同作用導致危害結果,如甲某投放未達致死量的毒藥,乙某也投放一份未達致死量的毒藥,甲乙投放的毒藥總量共同作用下導致死亡結果,數(shù)人共同毆打一人致死,等。因為采取因果關系客觀說、只承認具有追究刑事責任客觀基礎的地位,相應擴大了認定因果關系的范圍,所以,上述情況雖然有些奇怪,通常認為有因果關系。
    例1:甲乙為高中同學。畢業(yè)后十來年沒見過面。一天,在街上偶遇。甲非常高興,當場打了乙兩拳。乙當場口吐白沫后死亡。后查明,乙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問: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存在。按照條件說判斷的因果關系,僅僅是行為人負刑事責任的一個客觀基礎,僅是必要條件,而非充要條件。例2:接上例。甲主觀上不存在故意,也不存在過失,對乙的死亡不負刑事責任。
    適當?shù)南拗疲杭偃缫粋€行為本身并未越出常軌的,不認為有因果關系。
    例如,為甲投人壽保險,鼓勵其從事高度危險的職業(yè),結果死亡,但不能認為有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的中斷:前行為導致某種危險,行為中間介入第三種行為,導致某種結果,則認為前行為與結果因果關系中斷,后行為與其成立因果關系。如投毒者致被害人危險,但另一個槍殺之,則開槍者故意殺人,投毒者故意殺人未遂。但不適用于共同犯罪的時候。
    注意:
    任何一個因果關系都是在特定條件下產(chǎn)生的;
    因果關系具有不可假設性,如某人將赴刑場的犯人殺死,則不能因為其將死認為某人和犯人死亡無因果關系。
    多因性:盡管一個結果是多種原因造成,但其中之一也要承擔責任,例如,甲傷乙,乙送醫(yī)院途中轉了多個醫(yī)院,耽誤治療死亡,行為人對此結果還是有因果關系,應承擔故意傷害致死罪責。
    (三)犯罪主體
    犯罪主體的分類:1、自然人主體和2、單位主體。自然人主體分為:一般主體和特殊主體。
    自然人犯罪
    自然人犯罪方面需要掌握三個問題:刑事責任年齡、刑事責任能力、身份犯。
    1、刑事責任年齡
    刑事責任年齡可作三分法:完全無責任年齡(不滿14周歲)、相對責任年齡(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完全責任年齡(16周歲以上)。
    ①周歲的計算原則,應當以實足年齡為準,自過生日的第二天起才為已滿14周歲或16周歲;②已滿14不滿16周歲的人,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范圍:八種行為: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根據(jù)刑法的規(guī)定,拐賣婦女過程中強*婦女的,僅定拐賣婦女、兒童罪。如果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有該行為的,仍應對強*行為負刑事責任。強*包含**幼女(但定強*罪,若滿16周歲則定**幼女罪),但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與幼女發(fā)生性關系,情節(jié)輕微、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不應追究刑事責任;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jiān)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
    ③搶劫罪不僅包括第263條所規(guī)定的搶劫罪,還包括其他類型的“準搶劫罪”,如269條、267條第2款(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攜帶兇器搶奪的);
    ④毒品犯罪中,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僅對販賣毒品的行為負刑事責任,對基本性質(zhì)相同危害程度相等的走私、制造、運輸毒品的行為則不負刑事責任。已滿14不滿16周歲的人對綁架罪不負刑事責任,但是,參與殺害人質(zhì)的,應當定故意殺人罪,并承擔刑事責任
    ⑤已滿14不滿16周歲的人僅僅對法定的幾種故意犯罪負刑事責任,而對任何過失犯罪是都不負刑事責任的。
    ⑥對于已滿14不滿16周歲的人犯罪,適用刑罰時應當遵循的兩個原則:一是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二是不適用死刑(包括死緩)。
    2、刑事責任能力
    刑事責任能力要求同時具備辨認能力(認識因素)與控制能力(意志因素),即犯罪能力;影響刑事責任能力的有無以及程度的因素有:年齡、精神障礙、生理功能喪失等。還是以三分法為準來掌握:完全無責任能力、限制責任能力、完全責任能力。
    部分或限制或曰相對責任能力者,主要有這樣幾類人員:一是已滿14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并且不適用死刑;二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三是聾啞人或盲人犯罪的,可以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
    辨認控制能力的判斷:⑴醫(yī)學判斷:是否有精神?。ê±硇宰砭疲?;(2)心理學判斷:精神異常與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
    醉酒情況下的行為人,可以成為刑法上承擔刑事責任的主體。
    病理性醉酒的行為人:在故意引起的情況下承擔刑事責任——原因上的自由行為。
    3、身份犯
    身份犯即所謂的特殊主體,是相對一般犯罪主體而言的,是指在完全具備一般主體條件的基礎上,還將以特殊的身份作為主體構成條件的犯罪。特殊身份即刑法所規(guī)定的影響行為人刑事責任的人身方面特定的資格、地位或狀態(tài)。典型的如貪污罪、脫逃罪、刑訊逼供罪等。
    例如,公職關系:貪污賄賂罪-國家工作人員,瀆職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循私枉法罪、枉法裁判罪、刑訊逼供罪-司法人員,虐待被監(jiān)管人員罪-依法負有監(jiān)管職責的人員;業(yè)務關系:重大責任事故罪-廠礦企業(yè)的職工;法律地位上:脫逃罪-依法被關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破壞監(jiān)管秩序罪-監(jiān)獄中服刑的罪犯,背叛國家罪-要求具有中國國籍,強*罪-男性,傳播性病罪-患有嚴重的性病。
    所有針對實行犯而言,不包括共犯。例如,強*婦女,只有男人,若女人唆使、幫助,則是共犯。
    (1)院《關于審理貪污、職務侵占案件如何認定共同犯罪幾個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行為人與國家工作人員勾結,利用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便利,共同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財物的,以貪污罪共犯論處。
    第二條 行為人與公司、企業(yè)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勾結,利用公司、企業(yè)或者其他單位人員的職務便利,共同將該單位財物非法占為己有,數(shù)額較大的,以職務侵占罪共犯論處。
    第三條 公司、企業(yè)或者其他單位中,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人與國家工作人員勾結,分別利用各自的職務便利,共同將本單位財物非法占為己有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質(zhì)定罪。
    (2)挪用公款的司法解釋(98年5月)“第八條 挪用公款給他人使用,使用人與挪用人共謀,指使或者參與策劃取得挪用款的,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定罪處罰”。
    單位犯罪
    1、單位犯罪的特征:指單位本身犯罪,而不是指單位中的所有共同成員共同犯罪。①單位特征——依法成立、擁有一定財產(chǎn)或者經(jīng)費、能以自己的名義承擔責任的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②行為特征——與其經(jīng)營、管理活動具有相關性的行為、并常常以單位名義實施;③主觀特征——體現(xiàn)單位意志與單位整體利益;④法律特征——法定性,并非一切犯罪都可以由單位構成。
    2、根據(jù)該特征以及相關司法解釋,不以單位犯罪論處的情形:
    (1)個人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單位實施犯罪的,按個人犯罪處理。
    (2)單位設立后,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不以單位犯罪處理。
    (3)個人盜用單位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歸個人所有的,按個人犯罪處理。
    (4)刑法393條,單位行賄后利益由個人私分的,按個人犯罪處理。
    (5)涉嫌犯罪的單位在審判之前或過程中被依法撤銷、宣告破產(chǎn)等原因不復存在的,追究直接責任者責任。
    3、單位犯罪的處罰:以雙罰制為原則,以單罰制為例外(不處罰單位本身,經(jīng)??嫉谋热绲?37條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第161條提供虛假財會報告罪、第244條強迫職工勞動罪、第396條私分國有資產(chǎn)罪、私分罰沒財物罪)。
    (四)犯罪主觀方面——罪過
    主觀罪過基本內(nèi)容
    定義 后果
    故意犯罪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直接故意 明知(必然發(fā)生)且希望 應當負刑事責任
    間接故意 明知(可能發(fā)生)而放任,若必然意識到,則是直接故意
    過失犯罪 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jīng)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疏忽大意的過失   法律有規(guī)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過于自信的過失 行為人是否對結果的發(fā)生持否定態(tài)度,采取了避免的措施,有避免的根據(jù),反之,是間接故意
    不是犯罪 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不負刑事責任
    核心問題是結合具體案例搞清楚四組概念之間的辨析:即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出現(xiàn)什么結果定什么罪,技巧:先確定故意還是過失,然后以此倒推。如砍斷繩,繩上兩人,只想殺一人,但兩人必然死,無后續(xù)選擇,所以均是直接故意)、間接故意與過于自信的過失(題中往往會暗示,如,某甲是全國射擊冠軍,如僅是普通人,則屬間接故意)、過于自信的過失與疏忽大意的過失(有無認識)以及疏忽大意的過失與意外事件之間的相互區(qū)別。疑問:護士悶死小孩,為什么不定間接故意?區(qū)別在于是否希望發(fā)生危害結果
    罪過形式具體舉例:
    看見仇人過,從塔樓上扔東西擊中死亡,直接故意;
    外面鬧,塔樓人扔出啤酒瓶子,傷人,間接故意;
    收拾屋子,不用的酒瓶子,扔出擊中人,回想不對,回頭一看,打中人,疏忽大意的過失;
    若看見樓下沒有人,扔出酒瓶子,仍擊中人,過于自信的過失。
    窗外狂風吹損花盆架子,小偷經(jīng)過更加損傷,向花盆澆水,支承不住掉下,意外事件。
    罪過的有無以行為時為準,例:雙方本來是合同糾紛,公安機關介入,判斷是合同糾紛、合同欺詐還是合同詐騙?合同詐騙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而且必須是在簽訂和履行合同之際。如果當時沒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只是后來履行不能,那就不能構成合同詐騙。
    從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兩方面分析。不同內(nèi)容的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相結合,形成直接故意、間接故意、過于自信的過失、疏忽大意的過失四種罪過形式。過失犯罪的法定刑較輕,例外398條過失和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法定刑一樣
    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有不同的結合方式,具體可用下圖表示:
    認識因素 ╋ 意志因素 〓 罪過形式
    認識行為及其結果必然會發(fā)生 希望 直接故意
    放任 間接故意
    認識行為及其結果可能會發(fā)生
    輕信 希望避免 過于自信的過失
    沒有認識到行為及其結果的發(fā)生(大意) 不希望 疏忽大意的過失
    罪過之間的相互區(qū)別
    1、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的區(qū)別:
    ①認識因素:前者認識到必然發(fā)生或可能發(fā)生;后者認識到可能發(fā)生
    ②意志因素:前者積極追求;后者是放任,無所謂的態(tài)度(關鍵區(qū)別)
    ③間接故意沒有未完成形態(tài),造成什么結果就構成什么罪
    例1:如果乙和丙在30多層樓外擦玻璃,甲要殺乙,在樓上把繩子砍斷。對于丙的死甲是直接故意,因為甲認識到丙的死亡是必然發(fā)生的,這是直接故意的前提。
    例2:甲為了殺妻子,在妻子碗里放毒藥,他認識到孩子有可能吃妻子碗里的飯,結果小孩吃了,甲對小孩的死亡就是間接故意。因為小孩有可能吃,也有可能不吃。
    2、間接故意與過于自信過失的區(qū)別:
    認識上,都有預見,意志因素:前者放任;后者輕信能夠避免,不希望發(fā)生危害結果。
    過于自信過失的特征是“輕信能夠避免”,一方面行為人希望并相信能夠避免危害結果發(fā)生;另一方面行為人沒有確實可靠的客觀根據(jù)而輕率相信可以避免。譬如過高地估計了自己能力或者不當?shù)毓烙嬃擞欣臈l件,自以為可以避免危害結果發(fā)生,而實際上卻未能避免。例如:(1)甲某為防小偷在果園私設電網(wǎng)。為了避免發(fā)生事故,特意安裝上“漏電保護器”。其作用是一旦有人觸電,電流加大,即可自動斷電。達到驚嚇的效果。但是由于該漏電保護器是偽劣產(chǎn)品,使用中失靈,造成一個三歲兒童被電擊死的后果。甲某顯然對危害結果持否定態(tài)度,并且有避免結果發(fā)生的措施,進一步印證了其輕信的心態(tài)。所以屬于過于自信的過失。相反,如果在公共場所私設電網(wǎng),又未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造成嚴重后果的,通常認為是間接故意。
    (2)甲在射擊比賽中,不顧旁邊玩耍的小孩,而擊中小孩,就是間接故意。如果加一限制條件,如甲是射擊冠軍,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就是過于自信的過失。
    間接故意發(fā)生的場合。間接故意為數(shù)不多,通常發(fā)生在為實現(xiàn)某個意圖或目的,而放任另一犯罪結果發(fā)生的場合。尤其是:
    (1)追求一個犯罪行結果而放任另一性質(zhì)相同的犯罪行結果的場合。例如:張三投毒殺害李四,而對也會毒死同室的王五一事聽之任之。結果毒死了王五。張三對王五死亡結果就是間接故意。
    (2)突發(fā)的情緒沖動之下,不計后果實施危害行為、放任危害結果發(fā)生。例如腰掛手榴彈案恐嚇眾人,在爭搶中引爆的。使用致命工具打擊致命部位、不計后果,致人死亡的。通常認為是間接故意。
    (3)行為本身惡劣,且純憑僥幸的場合。例如:甲乙二人打賭,看誰敢點燃庫房邊的草席。甲將草席點燃后,與乙揚長而去,造成火災的。再如,甲某想表現(xiàn)自己,在紙廠堆料場的草堆上放火,等火燒大之后又來滅火,造成嚴重的火災。被認為是間接故意。甲和乙在山上把水泥圈滾下,砸塌村民房,死人,認為是間接故意,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客體是不特定的人。
    認定間接故意常常涉及的罪名變化。(1)放火罪與失火罪,認定為間接故意的,構成放火罪,過于自信過失的,是失火罪。其他如(2)爆炸罪與過失爆炸罪;(3)投放危險物質(zhì)罪與過失投放危險物質(zhì)罪;(4)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與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5)故意殺人罪與過失致人死亡罪;(6)故意殺人罪與故意傷害罪。
    3、過于自信過失與疏忽大意過失的區(qū)別:認識因素上的差異——對結果的發(fā)生有無認識。
    事先有認識的,是過于自信的過失。事先對結果沒有認識的,是疏忽大意的過失。例:偏遠的農(nóng)村,一個婦女剛生完小孩,小孩不???,婦女就把小孩翻過去,結果小孩悶死了。婦女對小孩就是疏忽大意的過失。如果醫(yī)院的護士因小孩苦,就把小孩翻過來,結果小孩悶死了,這就是過于自信的過失。再如律考案例:甲某特別喜歡小孩乙某。一日帶乙某經(jīng)過大橋時,逗乙某玩耍,將乙某提起懸于橋外,失手致其落水溺死。這屬于何種心態(tài)?應當屬于過于自信的過失。
    4、疏忽大意過失與意外事件的區(qū)別:
    (1)行為人是否違反法律、規(guī)章或者習慣(客觀標準)。例如禁止酒后開車,不要從樓上投重物等,如果行為人不遵守這些來自共同生活的規(guī)則或者習慣,并因此而發(fā)生損害結果的,認為有過失。如司機開車違章肇事的,醫(yī)務人員違反醫(yī)療常規(guī),不經(jīng)核對,打錯針發(fā)錯藥致人死亡的,工人違章操作造成生產(chǎn)事故的。等等。日常生活中過失的例子如:山民甲(善捕蛇)捕得毒蛇一條。置家中木桶內(nèi),乙至甲家喝酒,在桶中洗手,被桶中蛇咬中毒,經(jīng)救截去一臂??烧J為存在過失。再如,甲某夜晚偷他人汽車油箱中的汽油,看不清,就打著打火機照明,引起火災,有過失。
    (2)行為人是否有正常的預見能力。行為人的預見義務和預見能力一般情況下是一致的。法律、規(guī)章或者習慣是按照普通人標準提出要求的,那也是普通人能夠做到的標準。但是,有些人可能由于自身能力、水平低于正常人,而不可能預見。對此,應當做特殊考慮。例如,甲某為一個60多歲老眼昏花的老人,在女婿家小住。一日見女婿從床下摸出一酒瓶,喝了一口。女婿說,這是藥酒,治腰痛。又一日,村里另一老婦串門,抱怨腰痛。甲某主動說,女婿有藥酒,不妨一試。便從女婿床下摸出酒瓶,倒出約一兩給老婦喝下,造成死亡結果。認為是意外事件間較為合理。
    意外事件(不可能預見)和疏忽大意的過失(應當預見,行為有沒有異常的地方,即違反法律、法規(guī),社會習俗之處,有則應當預見)。例如,交通事故,有違章,則過失;住塔樓上,扔東東,則有過失。老太婆將裝藥酒的瓶子,給客人喝,結果是農(nóng)藥,意外事件。
    信賴原則:減輕開車人的責任,基點是彼此信賴對方彼此遵循規(guī)定。例外是,未成年人過馬路時,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
    認識錯誤問題
    法律上的認識錯誤如將有罪行為誤認為無罪行為、將無罪行為誤認為有罪行為、以及罪行定性與處罰輕重的誤認,一般不影響定性量刑。
    事實上的認識錯誤包括對客體錯誤、行為對象錯誤、手段或工具錯誤以及因果關系錯誤。對于前三者,基本上遵循這樣的一條線索來處理:即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犯罪故意,如果有,則或者是犯罪既遂或者是犯罪未遂;如果沒有犯罪故意,則或者是過失犯罪或者是意外事件;而對于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不影響定性量刑。
    注意:事前故意:因果關系并未中斷,以故意犯罪的既遂論處。
    (1)法律認識錯誤:(羅馬法格言:對法律的誤解不是辯解的理由)
    a.誤認為非犯罪行為是犯罪行為
    b.誤認為犯罪行為是非犯罪行為
    c.對犯罪行為的罪名、罪數(shù)、量刑等的錯誤認識
    (2)事實認識錯誤:
    ①對象錯誤:指行為人預想加害的對象與實際加害的對象在事實上不一致,但在法律性質(zhì)上是一致的情況。如甲預定殺害乙,因為把丙誤認作乙,而殺害了丙。這就產(chǎn)生了預想加害的對象(乙)與實際加害的對象(丙)不一致的情況。
    辨認的要點是:行為人預想加害的對象(乙)與實際加害的對象(丙)在法律性質(zhì)上是否一致。如果一致的,就是對象認識的錯誤。所以對象錯誤,又稱法律性質(zhì)相同的對象之間的錯誤,或者“同類對象錯誤”。那么如何判斷對象之間的法律性質(zhì)是否相同呢?判斷的要點是:它們是否屬于同一法律條文的犯罪對象。如甲某欲殺乙某(人),因為誤認而殺了丙某(人),乙某、丙某都屬于故意殺人罪條文中的犯罪對象“有生命的自然人”。屬于同一條文的對象,因此,屬于法律性質(zhì)相同的對象錯誤。那么在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如何承擔罪責?解決的要點是:通常行為人甲某直接對丙的死亡結果承擔故意罪責。即直接認定甲某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再簡單點說,甲殺死了丙如同沒有發(fā)生錯誤實際殺死了乙一樣定罪處罰。
    如將博物管局長當成糧食局長而殺。法律性質(zhì)相同,成立故人殺人既遂。沒有必要說對糧食局長故意殺人未遂,對博物館館長故意殺人既遂,數(shù)罪并罰;打擊錯誤,如甲欲殺乙,由于打擊錯誤殺丙,認定為故意殺人既遂,法定的復合說,不用定為故意殺乙未遂和過失殺丙。
    ②客體錯誤:指行為人預想加害的對象與實際加害的對象不僅在事實上不一致而且在法律性質(zhì)也不一致。例如,行為人甲某看到一個黑影子,以為是仇人來了,一槍打過去了,也聽撲通一下,象人中彈倒地的聲音。后來才知實際打死的是一頭牛,而不是仇人,也不是其他人。人、牛顯然不屬于同一法律條文的對象。人是故意殺人罪的對象,牛是財物,是有關財產(chǎn)犯罪條文的對象。屬于法律性質(zhì)不同的對象。既然對象的法律性質(zhì)不同,因此,就不是簡單的對象錯誤,而是涉及社會關系(客體)的錯誤。類似的情況還有,行為人把根本不含毒品的物質(zhì)誤認為毒品販賣,只能構成販毒罪未遂。甲某在盜竊提包(普通財物)時,把提包連同裝在其中的槍支彈藥一并竊取。殺害尸體;強*男人。那么在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如何承擔罪責?解決的要點是:不能讓行為人對法律性質(zhì)不同的對象承擔故意的罪責。也就是不能定故意殺人的“既遂”,只能定故意殺人罪的未遂。這種客體錯誤,從主觀方面講,是一種認識錯誤,從客觀方面講,是因為認識錯誤而致使犯罪未得逞,屬于犯罪未遂的問題。因此,對這種錯誤又可以通過未遂的理論掌握。如盜竊者誤將槍支當成一般財物盜竊,只能認為是盜竊罪未遂,不能認為是盜竊槍支罪。甲欲殺乙,但因天黑把驢當成人殺死,成立犯罪未遂,不能把驢的生命等同于人;把男人當成女人強*,對象不能犯,強*未遂;過失撞死人,又以為死人是活人,毀殺死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和故意殺人未遂。
    另外,人們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可能因為誤認了對象而造成損害后果。例如,在狩獵旅游的活動中,甲某把另一游客乙某誤認為是動物而擊斃;或者把一種珍稀野生動物誤認為普通的動物而擊斃。對于這些生活、工作中發(fā)生的誤認對象的錯誤,解決的要點是:因為行為人本來就沒有犯罪的故意,因此不成立故意犯罪;所以,僅僅是有無犯罪過失的認定問題。無過失是意外事件(極少,題中一般再加上各種條件)。
    ③行為錯誤
    a.對行為性質(zhì)認識錯誤:把不是正當防衛(wèi)的行為認為是正當防衛(wèi)
    行為人并非受到不法侵害,但自以為受到了不法侵害,而采取的自認為是正當防衛(wèi)的情況。
    如受到便衣警察的盤查,誤以為受到搶劫,反抗殺死警察,屬于假想防衛(wèi),例:賴某天黑在公園打三個流氓,來一個便衣警察,將其扎其輕傷(過失扎成輕傷不能追究刑事責任,有可能認為是意外事件)。原則不按故意犯罪處理,有過失是過失犯罪,無過失的,是意外事件。
    b.對行為手段認識錯誤:
    I 本來會發(fā)生危害的誤認為不會發(fā)生危害:農(nóng)藥案例。此時不成立故意犯罪,有過失的成立過失犯罪,沒過失的屬于意外事件。
    II 本欲使用會發(fā)生危害的手段,結果使用了不會發(fā)生危害結果的手段。毒藥錯為白糖。成立犯罪未遂;為了殺人做了一個炸彈是啞的,不能爆炸。
    III 使用的手段根本不能導致危害,而行為人誤以為可以。使用鹽水、詛咒殺人(迷信犯、愚昧法)。不得認定為犯罪。
    ④因果關系的錯誤
    a.沒有發(fā)生結果,自以為發(fā)生了結果,構成犯罪未遂。例如甲殺害乙,把乙都埋了??墒且颐?,不久從坑里爬出來把甲某給告了。這種情況屬于犯罪未遂。
    b.發(fā)生了某種結果,行為人自以為沒有發(fā)生。如甲某開槍擊中了乙某,并導致死亡。甲某以為沒有擊中,讓乙某逃脫了。這不以行為人的認識為轉移,成立犯罪既遂。
    c.結果確實發(fā)生了,行為人也認識到了,但對導致結果的原因有誤解。如甲某投毒殺乙某,然后拋“尸”井中。甲某以為乙某死于中毒,而事后查明,乙某死于溺水。行為人認識到死亡結果發(fā)生了,只是對死因是毒死還是溺死有誤認。這種情況不影響定罪,也不影響既遂罪的成立。在理論上解釋,行為人犯罪并非只有一個動作,而是連續(xù)的動作,這幾個連續(xù)的動作這并非是幾個犯罪行為,而是一個犯罪行為。所以行為人毒殺被害人和后續(xù)的拋尸行為是一個整體,其造成的死亡結果都可歸因于殺人行為。
    因果關系認識錯誤:通常不影響犯罪的成立
    對事實錯誤的一般解決的原則:
    (1)如果行為人有某種犯罪故意,在故意犯罪過程中因“認識錯誤”而未得逞的,該“認識錯誤”不妨礙該故意罪的成立。例如把某種無毒物質(zhì)誤作砒霜投毒殺人的(手段錯誤),把男人誤認作女人而實施強*的(客體錯誤),不妨礙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或強*罪(未遂)。但是在意圖殺害甲,因辨認或打擊錯誤而誤殺死乙的場合(對象錯誤),或者在意圖強*甲女而誤強*了乙女的場合(對象錯誤),雖然,甲與乙或甲女與乙女是不同的人,但其法律性質(zhì)是相同的,即都是殺人罪對象中的“人”,強*罪對象中的“婦女”,不論對誰,只要發(fā)生了既遂的結果,應認定為殺人罪或強*罪的既遂。
    (2)如果行為人本無犯罪意圖,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因“認識錯誤”而致危害結果的,不成立故意犯罪;判斷其有無過失,如果有過失,可成立過失犯罪。如果是由于不可預見的原因引起的,屬于意外事件,無罪。
    (五)犯罪構成的綜合性要件
    “情節(jié)嚴重”:提示性規(guī)定,并不是構成要件。不是強調(diào)某一個方面的具體內(nèi)容,而是意味著任何一個方面的情節(jié)嚴重,其行為就構成犯罪。
    犯罪的目的和動機:某些犯罪除了故意以外,還需要特定的目的。
    (1)直接故意的基本內(nèi)容:如強*罪,目的強行發(fā)生性關系;
    (2)目的犯中的目的屬于在故意的內(nèi)容之外,又附加的特別的目的限制,亦可認為是主觀方面的一般要件,如走私**物品罪,以謀利或傳播的目的,此時為目的犯,沒有謀利或傳播,不構成本罪,傳播**物品謀利罪,以謀利為目的,若沒有謀利的目的,只構成傳播**物品罪,如貸款詐騙罪,合同詐騙罪,集資詐騙罪,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欺詐手段騙取獲得貸款,并不意味著貸款詐騙罪,必須得以非法占有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