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在「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迷思下,把英語當成學齡前幼兒的必修才藝,因而急著把孩子送到才藝班或幼兒園,希望增加幼兒未來學習的優(yōu)勢。
然而,家長應先厘清對孩子學習目標的期望。有多年幼兒英語教學經(jīng)驗、現(xiàn)為英語托兒所主任的賴國宜建議,如僅希望培養(yǎng)孩子英語基礎,則上才藝班或買錄音帶自己教即可。如希望英語能成為孩子的第二語言,就要考慮園所是否能提供更多英語教學的時間、教法是否合宜適齡,更要讓孩子能在環(huán)境中使用,且須投入相當?shù)臅r間與金錢,因而家長要考量能否提供相對的資源。
營造英語的環(huán)境
語言學習與孩子認知理解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如果孩子尚未建立成熟的符號概念,硬要他學是沒用的。國立臺北師范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所長張湘君說,學習英語的時間需夠長、情境和次數(shù)都要頻繁,孩子才能運用自如,否則光是符號記憶就要很多時間。因此,父母亦須和孩子一起努力,否則沒有經(jīng)常使用的機會,孩子學到的往往只是一些符號,也許概念、單字增加,卻不一定能朗朗上口,進而以英語與別人溝通。
心愛兒童發(fā)展中心主任林麗英指出,有些孩子會對英語沒興趣,即導因于大人要孩子學習的策略錯誤,如只是讓他死背單字,他當然不喜歡學。讓語言變成一種游戲、對話,才會學到有用的東西。
有些家長很強調孩子的學習成果,臺北市立師范學院幼兒教育學系講師宋海蘭認為,家長對于孩子學外語要抱持樂觀其成的態(tài)度,毋須太在意成效。如果孩子回來能告訴爸媽「我今天很快樂”、覺得很有收獲,再問他是不是學到很多東西、學到什么,而愿意說的就是他想留下來跟爸媽講的。不要讓孩子有「因為今天有英語課”的壓力而視之為畏途,或看到英文字就要孩子幫忙看,孩子不懂就生氣罵他;且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家長應先了解后再談要求。
張湘君也提醒家長,孩子的學習成效很難評量,但可從日常運用上觀察。當孩子因聽不懂家長的問題而答不出來時,父母就會擔心孩子到底有沒有學到;不過若有機會讓孩子表現(xiàn),爸媽就能發(fā)現(xiàn)其學習成效,如遇到外國人可用英語溝通、能隨口唱英文歌等。
善用早期學習的優(yōu)勢
孩子兩三歲時,舌頭肌肉尚未硬化,透過模仿即可發(fā)音自如,發(fā)音器官會更柔軟、更有彈性。且據(jù)新的實驗發(fā)現(xiàn),很早就學第二語言的人,母語和第二語的學習中心幾乎是在腦部同一個位置(Kim,Relkin,Lee&Hirsch, 1997)。用學母語的機制去學第二語,自然較易駕輕就熟。
此外,幼兒情意上的防衛(wèi)心較低,也是學習優(yōu)勢之一;張湘君指出,幼兒會模仿、膽子大、愛玩,只要好玩、有趣就會開口說。
雖然如此,但由于臺灣還未普遍使用英語、缺乏環(huán)境配合,即使英語將納入九年一貫新課程,也不宜在學前惡補。可不經(jīng)意地給孩子一些刺激,如透過看卡通、錄影帶或聽錄音帶讓他接觸英語;但除非孩子愿意主動講給大人聽,如說蘋果是apple、香蕉是banana,否則應避免強迫孩子背、講英語。
有些家長擔心同時學兩種語言會造成混淆,但這其實是學習初期必經(jīng)的過程,只要持續(xù)提供使用兩種語言的機會,假以時日就會改善。就像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中若同時使用國、英語,只要不影響溝通、不設定過高的標準,他們慢慢就可以學會而不致無法吸收。
新式教法重實用
家長大多把孩子送到雙語幼兒園所或才藝班學英語,所以教師素養(yǎng)與教材教法對孩子的學習效果影響很大,因對孩子而言,重要的是活動過程「好不好玩”,而不是「要學什么、學到什么”。
傳統(tǒng)英語教學多從背誦單字、音標開始,強調符號的記憶、背誦、組成,如單字、句型、文法,重視紙筆測驗。
新式教學法則從對話學,采實用性主題、重視情境,如教買東西,就帶孩子去買;有的才藝班會打電話跟孩子用英語聊天,強調 「說不好沒關系、能通就行。”要先敢說,說不好再求進步。而在發(fā)音方面也不教音標,改采自然發(fā)音法,用字母讀音,然后直接唸字、教句子。林麗英提醒老師,每個孩子的語言敏感度及學習速度不同,須注意到班級中的個別差異,不要讓愛發(fā)表的孩子有很多機會說,不敢說的永遠都沒有機會開口。
雖然目前的教學趨勢已較著重生活實用性主題,然而教英語的幼教老師大多仍不夠專業(yè)。張湘君指出,現(xiàn)在許多幼教老師因英語并非其專長,且其養(yǎng)成訓練并不重視英語,故素養(yǎng)普遍不足。即使私立的雙語幼稚園也常是與補習班合作,可能一周才,沒有語言習得的環(huán)境,缺乏重復性,教材也較呆板,故學習成效欠佳。
結合概念及感官學習
孩子學英語,重要的是要有可以聽說英語的環(huán)境及足夠的學習機會。且孩子愈小,學習方式愈需要游戲化,如張貼有英文字的海報、唱兒歌、講故事或玩游戲、做美勞等。兒歌教唱及說故事,可以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會,更可讓孩子知道中英語的差異,養(yǎng)成英語的語感。要讓孩子動動腦并結合感官學習才有意義,避免流于翻譯英文詞語。如學「蜻蜓”,不只讓他懂得英語怎么唸,也要讓他知道蜻蜓的樣子,像蜻蜓為什么會飛?牠有一對還是兩對翅膀?讓孩子看照片或標本、影片,可以實際觀察、接觸到;而非跟著唸蜻蜓是「dragonfly”、翅膀是「wing” ,結合概念的學習才有意義。
讓英語洋溢生活中
學英語環(huán)境的塑造很重要,要能結合生活經(jīng)驗,讓孩子感覺到語言對其生活的意義。
家長若想營造英語的環(huán)境,只要孩子有興趣,雖然無法用英語對話,仍可讓英語成為孩子每天必須經(jīng)驗的事物。如每天在固定時間一起收看電視或錄影帶;或全家說好每天某段時間只能說英語,爸媽甚至可以故意講錯讓孩子糾正,使互動過程趣味盎然。只要有毅力、恒心、愿意長期投入,親子雙方即可獲益,否則送孩子到才藝班或幼兒園學英語,一周兩、三小時,回來就不再使用,效果有限。
多接觸英文產品亦有助于孩子學習,如看電視、光碟都刻意看英文的,讓他們從玩中學。也可以跟孩子玩語言游戲或找字游戲,或在手上寫字讓孩子感受、和孩子接龍唱歌等。
社區(qū)文化資源方面如圖書館可辟英文童書區(qū),讓家長和小朋友借閱、親子共讀;亦可安排說故事活動,在固定時間講英語故事。大樓管理委員會也可以張貼海報,讓孩子多接觸英文。
好的語言學習是現(xiàn)在做什么就講給孩子聽,在他還不會講時有機會模仿、學習;讓孩子快樂而沒有壓力,學英語就不只是唸唸abc,而是讓生活更繽紛多樣的元素。
然而,家長應先厘清對孩子學習目標的期望。有多年幼兒英語教學經(jīng)驗、現(xiàn)為英語托兒所主任的賴國宜建議,如僅希望培養(yǎng)孩子英語基礎,則上才藝班或買錄音帶自己教即可。如希望英語能成為孩子的第二語言,就要考慮園所是否能提供更多英語教學的時間、教法是否合宜適齡,更要讓孩子能在環(huán)境中使用,且須投入相當?shù)臅r間與金錢,因而家長要考量能否提供相對的資源。
營造英語的環(huán)境
語言學習與孩子認知理解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如果孩子尚未建立成熟的符號概念,硬要他學是沒用的。國立臺北師范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所長張湘君說,學習英語的時間需夠長、情境和次數(shù)都要頻繁,孩子才能運用自如,否則光是符號記憶就要很多時間。因此,父母亦須和孩子一起努力,否則沒有經(jīng)常使用的機會,孩子學到的往往只是一些符號,也許概念、單字增加,卻不一定能朗朗上口,進而以英語與別人溝通。
心愛兒童發(fā)展中心主任林麗英指出,有些孩子會對英語沒興趣,即導因于大人要孩子學習的策略錯誤,如只是讓他死背單字,他當然不喜歡學。讓語言變成一種游戲、對話,才會學到有用的東西。
有些家長很強調孩子的學習成果,臺北市立師范學院幼兒教育學系講師宋海蘭認為,家長對于孩子學外語要抱持樂觀其成的態(tài)度,毋須太在意成效。如果孩子回來能告訴爸媽「我今天很快樂”、覺得很有收獲,再問他是不是學到很多東西、學到什么,而愿意說的就是他想留下來跟爸媽講的。不要讓孩子有「因為今天有英語課”的壓力而視之為畏途,或看到英文字就要孩子幫忙看,孩子不懂就生氣罵他;且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家長應先了解后再談要求。
張湘君也提醒家長,孩子的學習成效很難評量,但可從日常運用上觀察。當孩子因聽不懂家長的問題而答不出來時,父母就會擔心孩子到底有沒有學到;不過若有機會讓孩子表現(xiàn),爸媽就能發(fā)現(xiàn)其學習成效,如遇到外國人可用英語溝通、能隨口唱英文歌等。
善用早期學習的優(yōu)勢
孩子兩三歲時,舌頭肌肉尚未硬化,透過模仿即可發(fā)音自如,發(fā)音器官會更柔軟、更有彈性。且據(jù)新的實驗發(fā)現(xiàn),很早就學第二語言的人,母語和第二語的學習中心幾乎是在腦部同一個位置(Kim,Relkin,Lee&Hirsch, 1997)。用學母語的機制去學第二語,自然較易駕輕就熟。
此外,幼兒情意上的防衛(wèi)心較低,也是學習優(yōu)勢之一;張湘君指出,幼兒會模仿、膽子大、愛玩,只要好玩、有趣就會開口說。
雖然如此,但由于臺灣還未普遍使用英語、缺乏環(huán)境配合,即使英語將納入九年一貫新課程,也不宜在學前惡補。可不經(jīng)意地給孩子一些刺激,如透過看卡通、錄影帶或聽錄音帶讓他接觸英語;但除非孩子愿意主動講給大人聽,如說蘋果是apple、香蕉是banana,否則應避免強迫孩子背、講英語。
有些家長擔心同時學兩種語言會造成混淆,但這其實是學習初期必經(jīng)的過程,只要持續(xù)提供使用兩種語言的機會,假以時日就會改善。就像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中若同時使用國、英語,只要不影響溝通、不設定過高的標準,他們慢慢就可以學會而不致無法吸收。
新式教法重實用
家長大多把孩子送到雙語幼兒園所或才藝班學英語,所以教師素養(yǎng)與教材教法對孩子的學習效果影響很大,因對孩子而言,重要的是活動過程「好不好玩”,而不是「要學什么、學到什么”。
傳統(tǒng)英語教學多從背誦單字、音標開始,強調符號的記憶、背誦、組成,如單字、句型、文法,重視紙筆測驗。
新式教學法則從對話學,采實用性主題、重視情境,如教買東西,就帶孩子去買;有的才藝班會打電話跟孩子用英語聊天,強調 「說不好沒關系、能通就行。”要先敢說,說不好再求進步。而在發(fā)音方面也不教音標,改采自然發(fā)音法,用字母讀音,然后直接唸字、教句子。林麗英提醒老師,每個孩子的語言敏感度及學習速度不同,須注意到班級中的個別差異,不要讓愛發(fā)表的孩子有很多機會說,不敢說的永遠都沒有機會開口。
雖然目前的教學趨勢已較著重生活實用性主題,然而教英語的幼教老師大多仍不夠專業(yè)。張湘君指出,現(xiàn)在許多幼教老師因英語并非其專長,且其養(yǎng)成訓練并不重視英語,故素養(yǎng)普遍不足。即使私立的雙語幼稚園也常是與補習班合作,可能一周才,沒有語言習得的環(huán)境,缺乏重復性,教材也較呆板,故學習成效欠佳。
結合概念及感官學習
孩子學英語,重要的是要有可以聽說英語的環(huán)境及足夠的學習機會。且孩子愈小,學習方式愈需要游戲化,如張貼有英文字的海報、唱兒歌、講故事或玩游戲、做美勞等。兒歌教唱及說故事,可以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會,更可讓孩子知道中英語的差異,養(yǎng)成英語的語感。要讓孩子動動腦并結合感官學習才有意義,避免流于翻譯英文詞語。如學「蜻蜓”,不只讓他懂得英語怎么唸,也要讓他知道蜻蜓的樣子,像蜻蜓為什么會飛?牠有一對還是兩對翅膀?讓孩子看照片或標本、影片,可以實際觀察、接觸到;而非跟著唸蜻蜓是「dragonfly”、翅膀是「wing” ,結合概念的學習才有意義。
讓英語洋溢生活中
學英語環(huán)境的塑造很重要,要能結合生活經(jīng)驗,讓孩子感覺到語言對其生活的意義。
家長若想營造英語的環(huán)境,只要孩子有興趣,雖然無法用英語對話,仍可讓英語成為孩子每天必須經(jīng)驗的事物。如每天在固定時間一起收看電視或錄影帶;或全家說好每天某段時間只能說英語,爸媽甚至可以故意講錯讓孩子糾正,使互動過程趣味盎然。只要有毅力、恒心、愿意長期投入,親子雙方即可獲益,否則送孩子到才藝班或幼兒園學英語,一周兩、三小時,回來就不再使用,效果有限。
多接觸英文產品亦有助于孩子學習,如看電視、光碟都刻意看英文的,讓他們從玩中學。也可以跟孩子玩語言游戲或找字游戲,或在手上寫字讓孩子感受、和孩子接龍唱歌等。
社區(qū)文化資源方面如圖書館可辟英文童書區(qū),讓家長和小朋友借閱、親子共讀;亦可安排說故事活動,在固定時間講英語故事。大樓管理委員會也可以張貼海報,讓孩子多接觸英文。
好的語言學習是現(xiàn)在做什么就講給孩子聽,在他還不會講時有機會模仿、學習;讓孩子快樂而沒有壓力,學英語就不只是唸唸abc,而是讓生活更繽紛多樣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