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邏輯判斷漫談:讀故事學悖論

字號:

從前,希臘的克里特島上住著一個叫伊壁門尼德斯的哲學家。有一天,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所有克里特人都是說謊者?!眴栴}來了——他說的這句話到底是真話還是假話呢?首先我們假定他說的是真話,那么就說明至少有一個克里特人不是說謊者,即伊壁門尼德斯本人,但既然如此,“所有克里特人都是說謊者”就是假話,因為已經(jīng)有一個不說謊的人了。
    所以,如果他說的是真話,那么他說的就不是真話。這就是的說謊者悖論。
    悖論是這樣一種現(xiàn)象:給出命題A,如果承認了命題A,就會推論出命題非A,如果承認了命題非A,就會推論出命題A??傊?,對于一句話,如果承認它是真話,那么它就是假話,承認它是假話,它就是真話,這就是悖論。比如剛才的說謊者悖論可以轉(zhuǎn)化成一種更簡潔的形式——張三說:“我現(xiàn)在說的這句話是謊話”。張三說的這句話到底是真話還是假話呢?如果是真話,那么也就意味著他說的確實是謊話,如果是假話,那么意味著他說的不是謊話,就是真話。
    悖論還有許多其他形式,比如“所有的話都是假話”就是一個典型的悖論。假定此命題為真,確實所有的話都是假話,那么這句話也應該是假話。(但是反過來,假定“所有的話都是假話”是假的,我們只能推出來“有的話是真的”,但是不能推出“所有話為假”這句話為真,因此這個悖論是不完全的,從真可以推出假,但是從假不能推出真。)這樣,說這句話的人會陷入尷尬境地。他可以這樣修改:“除了我現(xiàn)在說的這句話,所有的話都是假的。”,通過這種方式他似乎避免了矛盾。但是一個旁人可能會提問:“你這句話是真話還是假話?”他只能回答:“這句話是真話?!睂Ψ嚼^續(xù)問:“你回答的這句話是真話還是假話?”這是他陷入困境,因為假定第一句話為真,即世界上只有第一句話是真話,那么第二句話應該為假,但是若第二句話為假,則則第一句話就為假??傊艏俣ǖ谝痪錇檎妫覀兙涂梢酝瞥龅谝痪湓挒榧?,悖論并沒有被真正克服。說話者也許想繼續(xù)補救,把第一句話修改為“除了我現(xiàn)在這句話和第二句話之外,都是假話?!钡且苍S旁人會繼續(xù)提問:“這兩句話是真話嗎?”他只能回答是真話,于是重新陷入和剛才類似的困境。也許他可以修改說:“除了這三句話,都是假話。”可是這一修改仍有漏洞,剛才的提問可以繼續(xù),修改過程是無窮無盡的,最后說話者必然要承認,存在著無窮多的真話。
    英國哲學家羅素也曾經(jīng)提出過一個悖論,即的“羅素悖論”。為了理解該悖論,我們可以首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某些事物組成的類是不是這些事物的一員?一般不是,比如所有猩猩組成的類并不是一頭猩猩。但是,如果把所有不是猩猩的事物也算作一類,很顯然,這個類也不是一頭猩猩,所以這個類本身就是這類事物的一員。又如,由世界上一切類組成的類本身也是這個類的一個成員。
    現(xiàn)在我們只考慮第一種情況,即某些事物組成的類不是這些事物中的一員。比如猩猩、狗熊、桌子、椅子等等。這些類又組成了一個新的類,即由所有不是自己成員的類組成的類?,F(xiàn)在的問題是:這個新的類是自己的一個成員嗎?無論我們此時回答是還是否,都將陷入矛盾。如果說這個類不是自己的成員,那么根據(jù)這個類的定義,這個類應該包括所有不是自身成員的類,所有這個類就應該是自己的成員。可如果它確實是自己的成員,那么又違反了定義,因為按照定義它只能包括不是自身成員的類。
    生活中悖論的例子是很多,特別是一些自以為深刻的人常常說些具有悖論色彩的話。比如我們都曾多次聽到過“真理根本就不存在”、“一切都是相對的”這類武斷的話。
    對說“真理根本就不存在”的人,我們可以問:“你說的這句話是不是真理?”這時,對方就會進退兩難,如果他回答說“是”,那就說明真理是存在的,這就和他的話矛盾;如果他回答說“不是”,那我們也就沒必要理會他的話了。
    多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悖論的例子,同時審視自己的話是否有悖論的嫌疑,能增強我們語言的邏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