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期課改新教材看高考備戰(zhàn)

字號:

配一本地圖冊迎接高三學習
     隨著二期課改的逐步推進,我們即將迎來上海歷史新教材全面鋪開后的第高考,對于全市大多數的高三歷史老師和考生來說,都將是不小的挑戰(zhàn)。我們認為,認真深入地分析新教材,領會新教材的精神,將有助于高考的備戰(zhàn)。
     經過 2006到 2008年三年一卷兩分叉的過渡,歷史新舊教材的高考銜接已經成熟,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礎上,認真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試卷中的B組題和公共題,將給同學們的高考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人類社會作為整體研究
     新教材首先反映了近年來史學研究的新趨勢,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全球化史觀在教材中都得以體現。其中高一的新教材集中體現了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史,人類創(chuàng)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發(fā)展。而高三的新教材則集中體現了現代化史觀,通過英、美、法、德、日、俄、中等國的現代化進程,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是由農業(yè)文明向工業(yè)文明演進的歷史,其內容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進程,經濟上的工業(yè)化、市場化進程,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大眾化進程。其中政治民主化進程和經濟工業(yè)化進程是其核心,重點是把握人類歷史縱向發(fā)展的歷程。
    全方位思考才能融會貫通
     新教材的主要特征是打破了原來以時間為序,對歷史作全景式(政治、經濟、文化)描述的編寫方式,而采用“主題”加“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新體系。新教材共設置了九大主題,每一主題下又包含若干專題,這樣的編寫方式有助于更集中地體現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內容、特征和過程。當然,這也對同學們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學習“美國的現代化進程”時,不僅要掌握獨立戰(zhàn)爭、南北戰(zhàn)爭、西進運動等重要史實,也要思考這些史實對美國的現代化進程帶來的影響,更要通過與其他大國的現代化進程的比較,思考美國的現代化進程的特征和經驗教訓,從而更深刻地領會“六國的現代化進程”這一主題。只有經常這樣縱向、橫向地思考和學習,才能將歷史學習融會貫通。
    教材新增的三個知識點
     因為理念和結構的變化,新教材的內容也相應地發(fā)生了變化。這些變化應引起同學們的充分重視。
     1、新教材增強了與社會文明進步相聯系的內容。如增強了“維系文明社會的法律”、“三大文明區(qū)域”、“福利國家”等內容。
     2、新教材增加了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的內容。這突出地體現在世界史學習內容的增加上。當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和加入WTO,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人們越來越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新教材不僅彌補了以前高中歷史教材沒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增強了世界史內容在高中歷史教材中的比重。
     3、增強了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相聯系的內容。如新教材中增加了“社會結構”、“社會生活”、“社會風俗”、“博物館與圖書館”等內容,讓學生通過身邊歷史的變化來感悟社會進步,感悟歷史發(fā)展。
    好準備一套地圖冊
     當然,新教材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需要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加以注意。有些學習內容(如三權分立、《人權宣言》、宗教傳播等)因為編寫結構的改變,在新教材的不同主題中重復出現,如何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這些內容是值得思考的。有些學習內容因主題的限制,表述不夠完整,如“歐共體”建立的意義,新教材把它編在“法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因此,它的意義就僅僅對法國而言,這顯然是不夠完整的。另外,高三的新教材缺少配套的地圖冊,對大家學習諸如“領土的喪失”、“根據地的建設”等內容會帶來一定的影響,需要同學們自己加以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