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碩士指導:教育心理學概覽

字號:

知識經濟社會強調終身學習。將“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作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已經取得了世界范圍的共識。這種共識帶來了學習內涵的全面更新,使得“學會學習”在教育中占據了核心位置,也即“學習”不僅僅是接受已有知識、使個體的存量知識得到累積,更重要的是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掌握學習的策略,知道應當如何學習,形成知識的自我生成能力,掌握知識的自我管理技能,使隱藏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全部才能(如記憶力、想象力、推理能力、交往能力、體力、審美觀、的氣質等)得到充分培養(yǎng)和發(fā)揮。相應的,課堂教學的任務也不僅僅是為學生走向社會、參加工作做好準備,更加重要的是要使學生學會學習,這就要創(chuàng)造出一種真正體現“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相信并努力開發(fā)學生的潛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有利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與合作的新的教學模式。顯然,作為教師,要使自己的教學行為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重要的是要更新教育觀念,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規(guī)律的教學情境,努力使自己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做到恰到好處。而做到這些的基本前提是對教和學的過程中的基本規(guī)律有全面了解和把握。教育心理學正是一門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揭示教與學相互作用過程中的基本規(guī)律的科學,因此,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對于現代意義上的“好教師”是極其重要的。
     一、教育心理學發(fā)展歷程簡介
     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時間并不長。一般認為它經歷了初創(chuàng)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發(fā)展期(2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成熟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和完善期(80年代以后)等四個時期。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過程中,有兩條基本線索,一條是在實驗室中研究動物和人類的學習規(guī)律,另一條是在真實的學校和社會情景中探究人類學習的規(guī)律,研究如何改進教和學。
     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教育實踐領域中的各種心理學問題,因此,教育實踐是推動教育心理研究的強大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廣大中小學教師因為具備非常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因此也具有掌握教育心理學基本原理的實踐基礎。我國傳統(tǒng)教育理論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心理思想,我國許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提出過一些閃耀著教育心理學思想的教學原則,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學相長”、“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因材施教”、“長善救失”等;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睂⒖鬃雍蛙髯拥难哉摵显谝黄?,就是現代教育心理學思想中所特別強調的知、情、意、行四者合一的知識學習原則。這些教育心理思想在我國學校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中一直發(fā)揮著作用,而且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先進性。在國外,教育心理學的許多思想也早有萌芽,例如,19世紀前后,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中就包含了教學要使學生的頭(心智)、心(情意)、手(行動)三者均衡發(fā)展、重視學生的興趣、教學中講究準備、提示、比較、概括、應用五個程序等教育心理學思想;捷克的夸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也提出了許多教育與心理學相結合的原理、原則,如教材必須符合學生發(fā)展水平、應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等。
     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一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它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基礎。1913~1914年又擴充為《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和《工作、疲勞與個別差異》三卷本。書中提出的學習律(效果律、準備律、練習律)以及個性差異觀點成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學的主要課題。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是用普通心理學原理來解釋教育實踐中的問題。
     經過30多年的努力,從60年代開始,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問題漸趨集中,教學與發(fā)展、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差異心理、德育心理、教學策略、教學評估、教師心理等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這一時期,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為學校教育服務的研究取向日益明確,教育過程的探討、學生學習心理的研究、教材、教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等受到高度重視,這種研究取向一直延續(xù)至今。另外,教育心理學家還把視野擴展到社會心理因素的研究,把學校和課堂看成為社會情景,對其中影響教學的社會心理因素進行研究。這一時期,由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研究也受到重視,而且這種研究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而迅速深化,如多媒體環(huán)境下學生學習的特點、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學習的自我監(jiān)控問題等都得到了深入研究。這些研究深刻地影響著當前的基礎教育改革。
     80年代以來,教育心理學漸趨完善,在如下四個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1)主動性,即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對自己的心理活動作更多的控制;(2)反思性,即從內部理解所學知識的意義,研究學生對知識的建構過程,研究元認知、學習的自我監(jiān)控機制等;(3)學習中的合作與交流,即“學習共同體”的營造,教學情景的設置,以使“學習共同體”中成員能夠共享教學環(huán)境中的一切學習資源,師生、生生之間合作交流活動的組織,等等;(4)把學生的學習看成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上的建構活動,研究社會文化對學習的影響。近來,由于建構主義思潮的興起和日益受到重視,教育心理學領域正發(fā)生著一場深刻的變革。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主要以學校教育為背景,由于各民族均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文化傳統(tǒng),因此,如何使教育心理學研究植根于本民族的教育、心理文化傳統(tǒng)之中,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來理解、解釋和干預我們的學校教育生活,是今后教育心理學需要面對的一個主要問題。實際上,在世界范圍內,心理學家們也都提出了心理學研究本土化問題。有的心理學家認為,以普通心理學原理為理論基礎,進一步在學校情景中進行有關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個別差異、教學評價和測量等研究,從而更加深入地認清學生學習以及學校教學的內在規(guī)律,并以此為依據改進我們的教育,使學生在一個有效促進認知和情感健康成長的教育環(huán)境中學習,應當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題。
     以下我們介紹教育心理學中關于學習心理的研究,它是教育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學習心理概述
     只有了解了學生“學”的規(guī)律,教師才能真正把握“教”的規(guī)律。為此,廣大教師應當特別關注和研究學習的性質、學習的過程、學習的策略、學習的遷移、學習中的非認知因素等問題。這些也是學習心理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
     1.什么叫學習?
     目前比較公認的定義是:“學習是由于經驗所引起的行為或思維的比較持久的變化?!边@個定義中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首先,學習的發(fā)生是由經驗引起的,這種經驗既可以來自外部刺激,也可以通過練習獲得,但無論從那種途徑,都必須通過個體與環(huán)境之間反復的、復雜的相互作用;其次,由學習所引起的變化既可以表現為直接的外在行動,也可以表現為內部心理結構的改變,當然,這種變化必須是比較持久的。
     學習是一個廣義的概念,除了有組織的知識、技能、策略等的學習外,還包括行為準則、態(tài)度等的學習。實際上,就現代社會生活而言,日常工作、生活都包含著學習。學習是一個經驗的獲得和累積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