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點說明
《物權法》規(guī)定動產、不動產、其他物權(如質權、留置權)都可以善意取得,打破了善意取得制度僅適用于動產所有權的取得的觀念。
二、理論分析
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是指原物由占有人轉讓給善意第三人(即不知占有人為非法轉讓而取得原物的第三人)時,善意第三人一般可取得原物的所有權,所有權人不得請求善意第三人返還原物。法律教育網版權所有 http://www.chinalawedu.com
1、條件:
(1)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
(2)受讓人受讓該財產時是善意的;
(3)以合理的價格有償轉讓;
(4)轉讓的財產依照法律規(guī)定應當登記的已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交付給受讓人;
(5)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guī)定。如被盜、被搶的財物、遺失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2、適用范圍:動產、不動產、其他物權都可以善意取得;
3、效力:善意受讓人取得動產后,該動產上的原有權利消滅,但善意受讓人在受讓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權利的除外。
三、例題解析
[例題]甲因出國留學,將一古玩委托好友乙保管。在此期間,乙一直將該古玩擺放在自己家中欣賞,來他家的人也以為這幅古玩是乙的,后來乙因急需錢,便將該幅古玩以5萬元的價格賣給丙。甲回國后,發(fā)現自己的古玩在丙家中,詢問情況后,向法院起訴。下列法 律教育網原創(chuàng)有關該案中相關法律關系的描述哪些是正確的?( )
A.乙與丙之間的買賣合同屬于無效合同
B.乙與丙之間的買賣合同屬于效力未定的合同
c.甲對該古玩享有所有權
D.丙對該古玩享有所有權
[答案]BD
[解析]本題考查的主要是效力待定合同與善意取得。善意取得制度是動產物權中的一項重要的制度,動產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他人動產的讓與人將其有權占有的他人的動產交付于買受人,如買受人取得該動產時系出于善意,則取得該動產的所有權,原動產所有權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原物。善意取得制度的意義在于阻卻所有權人的追及,允許善意的買受人取得受讓物的所有權,保護讓與人與受讓人之間已經完成的交易,穩(wěn)定民事流轉。
在本案中,乙的行為屬于無權處分,根據《合同法》第51條的規(guī)定,該合同效力待定。
對此甲不進行追認,甲本可以依據自己對古玩享有的物上請求權和物權的追及力請求丙予以返還,但由于標的物已經交付,在認定丙為善意的情況下,丙可以基于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從而阻卻了甲的追及。
[注意]對于善意取得制度還應注意善意取得制度的構成要件,以及幾種典型的不適用情況,從而準確判斷在一個具體案件是否滿足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要求。一般來說,善意取得的適用應滿足以下幾個條件:法律教育網版權所有 http://www.chinalawedu.com
(1)受讓人須為善意?!吧埔狻毕抵傅谌瞬恢阑虿粦勒加腥耍ㄞD讓人)為非法轉讓確定受讓人是否具有善意,應考慮當事人從事交易時的客觀情況。如果根據受讓財產的性質、有償或無償、價格的高低、讓與人的狀況以及受讓人的經驗等可以知道轉讓人無權轉讓,則不能認為法律 教育網原創(chuàng)受讓人具有善意。受讓人在讓與人交付財產時必須是善意的,至于以后是否為善意,并不影響其取得所有權。
(2)受讓人須通過有償的法律行為而取得所有權。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還應以受讓人有償取得動產為前提。若無償轉讓動產,在許多情況下,本身就表明該動產的來源可能是不正當的,此時一個善意的受讓人是不應受讓這樣的動產的;同時,受讓人返還這樣的動產并不會給其造成大的損失,受讓人應返還該動產。
(3)受讓人須實際占有由讓與人轉移占有的動產。
(4)客體物須為(以交付為物權的公示方法的)動產。不動產不能善意取得。
(5)讓與人須為無處分權人。無處分權人,是指沒有處分財產的權利而處分財產的人。若讓與人為有處分權人,則其轉讓為有權行為,不欠缺法律依據,自然無法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無權處分是善意取得的前提,而善意取得則主要適用于無權處分行為。當真正的權利人拒絕追認時,如果有償交易行為中的受讓人是善意的,無權處分的合同仍然有效,受讓人可以基于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
(6)讓與人須為動產的占有人。善意取得中,因受讓人為善意受讓占有,故須有讓與人占有可資信賴,始有善意之可言,讓與人若非動產占有人,就沒有占有的公信力。占有僅須讓與人對動產有現實的管領力即可,而不以對動產的直接占有為必要。
法律教育網www.chinalawedu.com版權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
法律教育網
《物權法》規(guī)定動產、不動產、其他物權(如質權、留置權)都可以善意取得,打破了善意取得制度僅適用于動產所有權的取得的觀念。
二、理論分析
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是指原物由占有人轉讓給善意第三人(即不知占有人為非法轉讓而取得原物的第三人)時,善意第三人一般可取得原物的所有權,所有權人不得請求善意第三人返還原物。法律教育網版權所有 http://www.chinalawedu.com
1、條件:
(1)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
(2)受讓人受讓該財產時是善意的;
(3)以合理的價格有償轉讓;
(4)轉讓的財產依照法律規(guī)定應當登記的已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交付給受讓人;
(5)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guī)定。如被盜、被搶的財物、遺失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2、適用范圍:動產、不動產、其他物權都可以善意取得;
3、效力:善意受讓人取得動產后,該動產上的原有權利消滅,但善意受讓人在受讓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權利的除外。
三、例題解析
[例題]甲因出國留學,將一古玩委托好友乙保管。在此期間,乙一直將該古玩擺放在自己家中欣賞,來他家的人也以為這幅古玩是乙的,后來乙因急需錢,便將該幅古玩以5萬元的價格賣給丙。甲回國后,發(fā)現自己的古玩在丙家中,詢問情況后,向法院起訴。下列法 律教育網原創(chuàng)有關該案中相關法律關系的描述哪些是正確的?( )
A.乙與丙之間的買賣合同屬于無效合同
B.乙與丙之間的買賣合同屬于效力未定的合同
c.甲對該古玩享有所有權
D.丙對該古玩享有所有權
[答案]BD
[解析]本題考查的主要是效力待定合同與善意取得。善意取得制度是動產物權中的一項重要的制度,動產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他人動產的讓與人將其有權占有的他人的動產交付于買受人,如買受人取得該動產時系出于善意,則取得該動產的所有權,原動產所有權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原物。善意取得制度的意義在于阻卻所有權人的追及,允許善意的買受人取得受讓物的所有權,保護讓與人與受讓人之間已經完成的交易,穩(wěn)定民事流轉。
在本案中,乙的行為屬于無權處分,根據《合同法》第51條的規(guī)定,該合同效力待定。
對此甲不進行追認,甲本可以依據自己對古玩享有的物上請求權和物權的追及力請求丙予以返還,但由于標的物已經交付,在認定丙為善意的情況下,丙可以基于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從而阻卻了甲的追及。
[注意]對于善意取得制度還應注意善意取得制度的構成要件,以及幾種典型的不適用情況,從而準確判斷在一個具體案件是否滿足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要求。一般來說,善意取得的適用應滿足以下幾個條件:法律教育網版權所有 http://www.chinalawedu.com
(1)受讓人須為善意?!吧埔狻毕抵傅谌瞬恢阑虿粦勒加腥耍ㄞD讓人)為非法轉讓確定受讓人是否具有善意,應考慮當事人從事交易時的客觀情況。如果根據受讓財產的性質、有償或無償、價格的高低、讓與人的狀況以及受讓人的經驗等可以知道轉讓人無權轉讓,則不能認為法律 教育網原創(chuàng)受讓人具有善意。受讓人在讓與人交付財產時必須是善意的,至于以后是否為善意,并不影響其取得所有權。
(2)受讓人須通過有償的法律行為而取得所有權。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還應以受讓人有償取得動產為前提。若無償轉讓動產,在許多情況下,本身就表明該動產的來源可能是不正當的,此時一個善意的受讓人是不應受讓這樣的動產的;同時,受讓人返還這樣的動產并不會給其造成大的損失,受讓人應返還該動產。
(3)受讓人須實際占有由讓與人轉移占有的動產。
(4)客體物須為(以交付為物權的公示方法的)動產。不動產不能善意取得。
(5)讓與人須為無處分權人。無處分權人,是指沒有處分財產的權利而處分財產的人。若讓與人為有處分權人,則其轉讓為有權行為,不欠缺法律依據,自然無法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無權處分是善意取得的前提,而善意取得則主要適用于無權處分行為。當真正的權利人拒絕追認時,如果有償交易行為中的受讓人是善意的,無權處分的合同仍然有效,受讓人可以基于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
(6)讓與人須為動產的占有人。善意取得中,因受讓人為善意受讓占有,故須有讓與人占有可資信賴,始有善意之可言,讓與人若非動產占有人,就沒有占有的公信力。占有僅須讓與人對動產有現實的管領力即可,而不以對動產的直接占有為必要。
法律教育網www.chinalawedu.com版權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
法律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