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人生悲劇:面對美食卻無緣消受

字號:

很多人在國外住了一段后,都勢不可擋地發(fā)起福來。有個哥們出國前瘦得皮包骨頭,1米78的個子體重還不到50公斤;而出國使他脫胎換骨,變成了一只肥碩的柏油桶。這讓我信心大增,當時我正準備出國進修,希望也能趁這次機會讓自己變得強壯起來。
    到了國外以后,那里的飲食卻讓我受到了重創(chuàng),不要說吃胖了,就連吃飽都成了問題。瑞典食品的貴是我早有準備的,心想自己在家做飯總會比較節(jié)省吧?可事實上,我們連做飯的原料都很難找到。走遍城里所有的超市,能買到的蔬菜除了白菜、柿子椒和西紅柿,幾乎沒有第四種。饑餓對我來說,是一種若即若離、揮之不去的感覺,它讓我想起了村上春樹的小說《再襲面包店》,作者把饑餓比喻成海底的火山頂:“我駕著一葉小舟漂在一片透明的海洋上,海底是一座火山的山頂,我雖然能夠清晰地看到它,卻始終無法知道它與我的確切距離?!?BR>    去丹麥出差的那幾天,終于可以不必為一日三餐發(fā)愁。我去的那家公司有一個很大的餐廳,每頓都有豐盛的自助餐招待。第一次和丹麥同事共進午餐,想起了老教授曾告誡過我:“和外國人吃自助餐,寧可多跑幾趟,每次少取一點,切不可狼吞虎咽。”所以面對那么多色彩紛呈的食物,我還是小心翼翼地只取了很小一份,以保持風度。事實證明,這樣的策略絕對是個天大的失誤。我完全沒料到丹麥人吃飯居然那么快,我盤里的那一小份食物還沒全部塞進嘴里,那些丹麥同事就已經(jīng)放下刀叉,抹抹嘴,坐在一旁微笑地看著我。就在我起身準備去取第二份的時候,有個同事對我說:“吃完了?是準備回辦公室吧?我去給你開門……”
    在那物質(zhì)豐富的日子里,面對那么多誘人的美味,我卻不得不繼續(xù)挨餓,真是人生的一大悲劇。
    一直想不明白,我的那個大學(xué)同學(xué),究竟是如何變成一只柏油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