靦腆,沉默,帶幾分憂郁,個子不高,泛紅的臉頰,典型的山里女孩的模樣。
而她的經(jīng)歷,卻不是其他山里女孩所能有的。2003年7月,她在北京用英語對訪華的英國首相布萊爾說:Nice to meet you.
一年后,布萊爾還親筆給她寫信,鼓勵她實現(xiàn)自己當老師的夢想。
她叫康蘭蘭,17歲,中英甘肅基礎(chǔ)教育項目的眾多受益者之一。
1999年末,中英項目在甘肅實施,康蘭蘭第一批進入受助名單。她符合這個旨在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項目的一切要求:女孩,無父無母,家境貧寒。
每學期,她得到項目75元的助學金。盡管微薄,卻讓她完成了初中學業(yè)。另外,項目組還給每位居住偏遠的女童每年70元的住宿補貼,康蘭蘭也屬其中之一。這樣一來,她再無需每天往返十余里山路。
更幸運的是,去年她初中畢業(yè)后,被項目組選送到蘭州師范學校繼續(xù)念書。再有一年,她就將成為一名小學老師。這么多少年來,蘭蘭所在的普巴鄉(xiāng),還沒有出過一位女教師。
這一切,對一個貧困的山區(qū)女孩子來說,原本是“不可能的任務(wù)”。而中英甘肅基礎(chǔ)教育項目,讓她的命運拐了一個彎。
在同伴們略帶妒忌的眼光里,康蘭蘭是個不折不扣的幸運兒。她幾乎實現(xiàn)了山里孩子所有的夢想:上學,去北京,當老師。
而事實上,她的故事是以悲傷開始的。
康蘭蘭有著令人心酸的身世:她生在一個傳統(tǒng)觀念濃郁的漢族家庭里,渴望“傳宗接代”的父親,把嗷嗷待哺的她和母親趕出了家門,就因為她母親一連生了三個女孩。不堪忍受精神壓力的母親終于喝農(nóng)藥死去了,那時候康蘭蘭才3歲。她后來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父親沒來看過她一次,她也不知道父親姓甚名啥。
這種拋妻棄子的人間悲劇,在這里并不鮮見。“我們這里,女孩子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笨堤m蘭表情平靜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記者到康家采訪的那天,康蘭蘭走了十幾里山路,到鎮(zhèn)上去買了個西瓜,還買了幾個紙杯和一個大瓦數(shù)的燈泡。
在蘭州生活一年,她學會了一些城里人的禮儀,比如來了客人,用紙杯泡茶,這樣顯得禮貌又衛(wèi)生。
她接著趕回家,幫舅舅收麥子。大表弟風濕病發(fā)作,不能到農(nóng)田干活,爺爺?shù)芥?zhèn)上買藥,農(nóng)活只能她來擔著。
聞著新熟的麥香,康蘭蘭有些恍惚:蘭州和普巴的差別有多大?。 拔业囊惠呑?,是不是就要在這里度過呢?”她常常這樣問自己。
在自己的家鄉(xiāng),侍弄麥子土豆,就是一個人的全部,而在蘭州,生命可以如此多彩,她正準備學習上網(wǎng)給朋友寫信。
記者問她,愿意回這里教書嗎?
她想了想,很認真地回答:我是項目選的人,項目要我回來,我一定會照辦。但是,如果讓我自己選擇,我不想。
她興致勃勃地說起報紙上的一則招聘啟事:新疆伊犁招聘小學老師,兩千元一個月?!拔蚁肴?yīng)聘呢。不但可以掙錢上學,而且還可以到新疆玩,看天山景物———你看語文書上的新疆多美??!”
說起未來,康蘭蘭眼里閃耀著屬于17歲女孩的天真光芒。
而她的經(jīng)歷,卻不是其他山里女孩所能有的。2003年7月,她在北京用英語對訪華的英國首相布萊爾說:Nice to meet you.
一年后,布萊爾還親筆給她寫信,鼓勵她實現(xiàn)自己當老師的夢想。
她叫康蘭蘭,17歲,中英甘肅基礎(chǔ)教育項目的眾多受益者之一。
1999年末,中英項目在甘肅實施,康蘭蘭第一批進入受助名單。她符合這個旨在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項目的一切要求:女孩,無父無母,家境貧寒。
每學期,她得到項目75元的助學金。盡管微薄,卻讓她完成了初中學業(yè)。另外,項目組還給每位居住偏遠的女童每年70元的住宿補貼,康蘭蘭也屬其中之一。這樣一來,她再無需每天往返十余里山路。
更幸運的是,去年她初中畢業(yè)后,被項目組選送到蘭州師范學校繼續(xù)念書。再有一年,她就將成為一名小學老師。這么多少年來,蘭蘭所在的普巴鄉(xiāng),還沒有出過一位女教師。
這一切,對一個貧困的山區(qū)女孩子來說,原本是“不可能的任務(wù)”。而中英甘肅基礎(chǔ)教育項目,讓她的命運拐了一個彎。
在同伴們略帶妒忌的眼光里,康蘭蘭是個不折不扣的幸運兒。她幾乎實現(xiàn)了山里孩子所有的夢想:上學,去北京,當老師。
而事實上,她的故事是以悲傷開始的。
康蘭蘭有著令人心酸的身世:她生在一個傳統(tǒng)觀念濃郁的漢族家庭里,渴望“傳宗接代”的父親,把嗷嗷待哺的她和母親趕出了家門,就因為她母親一連生了三個女孩。不堪忍受精神壓力的母親終于喝農(nóng)藥死去了,那時候康蘭蘭才3歲。她后來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父親沒來看過她一次,她也不知道父親姓甚名啥。
這種拋妻棄子的人間悲劇,在這里并不鮮見。“我們這里,女孩子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笨堤m蘭表情平靜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記者到康家采訪的那天,康蘭蘭走了十幾里山路,到鎮(zhèn)上去買了個西瓜,還買了幾個紙杯和一個大瓦數(shù)的燈泡。
在蘭州生活一年,她學會了一些城里人的禮儀,比如來了客人,用紙杯泡茶,這樣顯得禮貌又衛(wèi)生。
她接著趕回家,幫舅舅收麥子。大表弟風濕病發(fā)作,不能到農(nóng)田干活,爺爺?shù)芥?zhèn)上買藥,農(nóng)活只能她來擔著。
聞著新熟的麥香,康蘭蘭有些恍惚:蘭州和普巴的差別有多大?。 拔业囊惠呑?,是不是就要在這里度過呢?”她常常這樣問自己。
在自己的家鄉(xiāng),侍弄麥子土豆,就是一個人的全部,而在蘭州,生命可以如此多彩,她正準備學習上網(wǎng)給朋友寫信。
記者問她,愿意回這里教書嗎?
她想了想,很認真地回答:我是項目選的人,項目要我回來,我一定會照辦。但是,如果讓我自己選擇,我不想。
她興致勃勃地說起報紙上的一則招聘啟事:新疆伊犁招聘小學老師,兩千元一個月?!拔蚁肴?yīng)聘呢。不但可以掙錢上學,而且還可以到新疆玩,看天山景物———你看語文書上的新疆多美??!”
說起未來,康蘭蘭眼里閃耀著屬于17歲女孩的天真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