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前和中國電信過過招,手機座機都受過氣,真真切切地體會了雙向收費單向溝通的服務(wù)。聽說國外顧客都享受上帝的待遇,我一直深信不疑。出來以后才知道,天下烏鴉一般黑,而且比起土烏鴉來,洋烏鴉黑得更徹底。
一起來看看洋烏鴉那層黑漆里是什么成分。
因為一直是學(xué)生身份而且居無定所,所以只申請了手機服務(wù)。法國的手機用戶一般得簽約,用一位對此深惡痛絕而且企圖通過判例來改變現(xiàn)狀的法國大法官來說,法國的電信企業(yè)提供的不是服務(wù),而是鎖鏈。通常電信公司會提供給客戶很多種forfait(就是國內(nèi)所說的套餐)來選擇,要想入網(wǎng)必須簽合約,合約的期限最短一年。合約的內(nèi)容一般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規(guī)定合同期限,以年為單位,二是合同金額,也就是說套餐的價格,但這個價格只是一個最低消費額,比方說你簽了一個30歐元的套餐,一般每月可以通話2個小時,超時部分按每分鐘大約三毛計算,但即使你當月無線電靜默,一分鐘不打,這30歐你也得交。超時部分單價隨套餐大小而定,套餐月龐大單價越便宜,但最低不會低于兩毛一分鐘。所以你簽這個合約的那一瞬間開始,你就欠電信公司最少360歐元,當然公司也不是那么無情,起碼人家給你分期付款的權(quán)利。
如此苛刻的條件,不給點大甜頭顧客是不會上鉤的,所以手機的價格就抵得驚人,通常只有國內(nèi)同樣型號價錢的一半,而有些過時的積壓貨色,干脆就標價一歐元。這一招很靈,再對數(shù)字敏感的人也會被誘惑住,意志稍微薄弱一點就簽了字,至于以后每月的應(yīng)付賬款,那就以后再說吧。
不能說簽約的都是不計后果的傻瓜,問題是他們根本沒得選擇。法國也有類似國內(nèi)的充值卡服務(wù),,沖多少打多少,自己掌握消費。但這個自主權(quán)有點昂貴,20歐元買張充值卡,最多只能打30分鐘,而且是分鐘計費,而且*機價格極為昂貴,所以這也不能算是一種選擇,最多是一個很次的選擇邊上擺上的另外一個更次的選擇。
如果說電信商能提供一種無微不至的服務(wù)的話,那就是付款,一般是自動劃款,到了付款的日子錢會自動從你賬上扣出去。在整個社會良好健全的信用體系下,服務(wù)商不擔心你不付錢,逾期劃不到錢,會有雪片一般的催款信擠滿你的信箱,如果再不付錢,他們就會雇傭討債公司來對付你,直到你付錢為止。
所以說信用這東西不是什么時候都好,比如在中國,移動公司是絕不敢用低價手機誘你簽約的,鬼知道你開戶用的身份證是多少錢買的,但競爭逼得服務(wù)商要給客戶讓利嘗個甜頭,怎么辦?只有秋后算帳,等你堅持使用了他們的服務(wù)一年之后再贈送你一部手機。一樣的服務(wù),一樣的贈送,中國的用戶在年末收到禮物,而法國人在年初透支了禮物,雖說都是禮物,但感覺絕對兩樣,前者自己掌握主動,遇到不順心就換服務(wù)商,移動不舒服就上聯(lián)通,后者在簽約的一瞬把自己的手銬起來把鑰匙交給別人。不管服務(wù)出了什么問題你都得受著,因為你得履行合同。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中國的電信比法國發(fā)展快得多,所以社會信用,有時候也是保護落后阻礙發(fā)展的。
提前解除合同有三種可能,一是破產(chǎn),二是死亡,三是離開法國,于是就有故事發(fā)生了,一些留學(xué)生趁著回國前夕大肆簽約,用不值一提的價錢買了幾部手機后人間蒸發(fā),損是有點損,不過對那些飽受電信欺凌的人們來說,也夠解氣。
一起來看看洋烏鴉那層黑漆里是什么成分。
因為一直是學(xué)生身份而且居無定所,所以只申請了手機服務(wù)。法國的手機用戶一般得簽約,用一位對此深惡痛絕而且企圖通過判例來改變現(xiàn)狀的法國大法官來說,法國的電信企業(yè)提供的不是服務(wù),而是鎖鏈。通常電信公司會提供給客戶很多種forfait(就是國內(nèi)所說的套餐)來選擇,要想入網(wǎng)必須簽合約,合約的期限最短一年。合約的內(nèi)容一般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規(guī)定合同期限,以年為單位,二是合同金額,也就是說套餐的價格,但這個價格只是一個最低消費額,比方說你簽了一個30歐元的套餐,一般每月可以通話2個小時,超時部分按每分鐘大約三毛計算,但即使你當月無線電靜默,一分鐘不打,這30歐你也得交。超時部分單價隨套餐大小而定,套餐月龐大單價越便宜,但最低不會低于兩毛一分鐘。所以你簽這個合約的那一瞬間開始,你就欠電信公司最少360歐元,當然公司也不是那么無情,起碼人家給你分期付款的權(quán)利。
如此苛刻的條件,不給點大甜頭顧客是不會上鉤的,所以手機的價格就抵得驚人,通常只有國內(nèi)同樣型號價錢的一半,而有些過時的積壓貨色,干脆就標價一歐元。這一招很靈,再對數(shù)字敏感的人也會被誘惑住,意志稍微薄弱一點就簽了字,至于以后每月的應(yīng)付賬款,那就以后再說吧。
不能說簽約的都是不計后果的傻瓜,問題是他們根本沒得選擇。法國也有類似國內(nèi)的充值卡服務(wù),,沖多少打多少,自己掌握消費。但這個自主權(quán)有點昂貴,20歐元買張充值卡,最多只能打30分鐘,而且是分鐘計費,而且*機價格極為昂貴,所以這也不能算是一種選擇,最多是一個很次的選擇邊上擺上的另外一個更次的選擇。
如果說電信商能提供一種無微不至的服務(wù)的話,那就是付款,一般是自動劃款,到了付款的日子錢會自動從你賬上扣出去。在整個社會良好健全的信用體系下,服務(wù)商不擔心你不付錢,逾期劃不到錢,會有雪片一般的催款信擠滿你的信箱,如果再不付錢,他們就會雇傭討債公司來對付你,直到你付錢為止。
所以說信用這東西不是什么時候都好,比如在中國,移動公司是絕不敢用低價手機誘你簽約的,鬼知道你開戶用的身份證是多少錢買的,但競爭逼得服務(wù)商要給客戶讓利嘗個甜頭,怎么辦?只有秋后算帳,等你堅持使用了他們的服務(wù)一年之后再贈送你一部手機。一樣的服務(wù),一樣的贈送,中國的用戶在年末收到禮物,而法國人在年初透支了禮物,雖說都是禮物,但感覺絕對兩樣,前者自己掌握主動,遇到不順心就換服務(wù)商,移動不舒服就上聯(lián)通,后者在簽約的一瞬把自己的手銬起來把鑰匙交給別人。不管服務(wù)出了什么問題你都得受著,因為你得履行合同。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中國的電信比法國發(fā)展快得多,所以社會信用,有時候也是保護落后阻礙發(fā)展的。
提前解除合同有三種可能,一是破產(chǎn),二是死亡,三是離開法國,于是就有故事發(fā)生了,一些留學(xué)生趁著回國前夕大肆簽約,用不值一提的價錢買了幾部手機后人間蒸發(fā),損是有點損,不過對那些飽受電信欺凌的人們來說,也夠解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