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地區(qū)的婚姻風俗·與山東省其他地區(qū)大體相同。男子結(jié)婚稱“將媳婦”,女子結(jié)婚稱“出門子”。結(jié)婚禮儀除特殊情況外,要經(jīng)過說媒、相親、訂婚、送日子、娶親等多道手續(xù)。
->說媒
也叫保媒”,由媒人為男女兩家介紹,締結(jié)婚姻關(guān)系。媒人可以是親友、熟人,也可以是專門的媒婆,他們按照門當戶對、年齡般配、家境相當?shù)然緱l件,往返男女雙方家中說合,一般是對男方要求條件要高一些。若雙方有意,則由男方向大家提親。向女家提親的人越多,女家越感到榮耀,即所謂“一家女百家求”。如女方向男家提親,則會被譏諷為“閨女嫁不出門了”。舊時,若雙方滿意,兩家男女要互挽年庚帖子,把男女雙方的出生年、月。日、時各寫在上面,字數(shù)還必須是雙數(shù)。請算命先生“合婚”,推算雙方屬相和生辰八字是“相生”還是“相克”,如不相克,才可商議結(jié)親的事。
->相親
舊時,新婚夫妻在侗房揭蓋頭時方能見面。為了防止受媒人欺瞞,女方父母只能暗地里打聽,了解男方的相貌、年齡與媒人說的是否相符,同時還要打聽男方的為人和家庭境況。如今相親己成為公開的必不可少的程序。
相親,也叫“相對象”,是由媒人(現(xiàn)叫“介紹人”)約男女雙方到第三者家中見面,如彼此相中,即可建立戀愛關(guān)系。經(jīng)過多次交往。認為條件成熟,就安排女方到男方“驗家”。驗家往往會影響到婚姻的成敗,畫此男方要把家中好好裝修一番,把值錢的東西亮出來,家長也要穿戴整潔,有的甚至借用外人的東西,以顯示自家的富有。
驗家時,男方要準備酒飯和禮棧,女方若滿意就會答應留下吃飯,若叫一聲“爹、媽”,男方父母要掏錢給女方,叫“見面禮”,這門親事就算定下了。
->定婚
俗稱“定親”或“下媒柬”。過去,燈婚要換束,由男家準備柬帖兩張,一張寫明男方年齡和主辰八字,封面寫上“敬求金諾”等求字樣,用紅漆匣裝好送往女家。女方接柬后,照樣填燈另一張,寫上“謹遵玉言”或“愿結(jié)秦晉”等允親字樣送還男家,表示同意結(jié)親。
訂婚時男方要向女方送“定親禮”(即“彩禮”),富家送金銀首飾、綢緞衣料和錢財,一般人家送布料,稱“送衣裳面”如今在一些農(nóng)村,要彩禮之風仍很興盛,訂婚的衣物、器具都追求高檔,給男家造成財力負擔。
訂婚后,雙方夫妻關(guān)系算正式確立,別人就不再來求親了。
->送日子
過去,男方將婚禮日期寫成柬帖,叫“婚書”送往女家?;闀铣槠谕?,還有新娘下轎方向等內(nèi)容,都是請算命先生事前卜定的?;闀诨槠谇?0天發(fā)送,以便雙方都有較充分的準備時間。如今,此俗已廢除。
->送嫁妝
婚期前一天,女方向男家送嫁妝,俗稱“過嫁妝”。嫁妝多是箱、柜、桌、椅、被褥等生活必備品,被褥則講究“兩鋪兩蓋”(兩床被、兩床褥子),或“四鋪四蓋”舊時,富家大戶為擺闊氣,雇用挑夫抬嫁妝,由男濱陪送,送嫁妝的隊伍浩浩蕩蕩。貧寒人家貝!將女子常用的衣服、被褥等必需用品托入送到男家,或由男家派人夾取。但無論嫁妝多少,一對“長命燈”是不可少的。
送走嫁妝后,女家要請一個公婆、夫婿、兒女皆全的婦女給待嫁的女兒“開臉”和“上頭”。開臉是用紅線把臉上的汗毛絞悼,上頭是把發(fā)辮縮成舍。開臉、上頭后表示姑娘已成為媳婦。如今,青島農(nóng)村仍有“送嫁妝”、“開臉”的習俗,但綰髻的已很少了。
嶗山、即墨等地還有“鋪房”的習俗。由女方來送嫁妝的男儐和男方家人一起安床、鋪床。床的四周放上粟子和棗,鋪上被褥后再讓一個小男孩在上面打幾個滾,以求早生貴子。
->娶親
娶親是婚禮中最熱鬧也是最繁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舊時,有錢人家雇轎兩乖,一乘叫“官轎”,由新郎乘坐;新娘坐的那乘叫“花轎”。新郎到女家迎娶時要先拜女家祖先和父母,叫“謝親”,隨后由送親客陪著吃面條和雞蛋。新娘離家時兩腳不能沾土,要由兄弟抱著上轎。轎里放一個包有臉盆和鏡子的包袱(意為“包?!?.新娘手里拿一條手帕,路上遇見另家結(jié)婚隊伍時可與另家新娘交換。交換手帕后可視為姊妹·有的以后可當親戚往來?;ㄞI起轎時,新娘的母親或嫂子還要把一瓢水潑向門外,意思是嫁出去的閨女和潑出的水一樣,無法收回。新郎親自到女家迎娶,稱作“迎親”。一般人家雇花轎一乘,新郎先坐轎,由轎夫抬著走十幾步,叫“壓壓轎”再由新郎的弟兄到女家接新娘,新郎在家等候,稱“等親”。貧窮人家雇不起轎,只能用毛驢或小推車送新娘到婆家,稱“送親”。新娘下轎后,由兩個伴娘攙扶進院與新郎同拜天地,然后新郎用一塊紅綢牽新娘進入洞房。洞房中新郎用秤桿將新娘蓋頭挑下。二人同飲“交杯酒”,也叫“同心酒”,至此,夫妻關(guān)系就算正式成立。
鬧房是婚禮中必不可少的,俗話說“新婚三日無大小”。所以不分大小輩份,親友都可以鬧新房捉弄新娘,由于鄉(xiāng)俗以為不鬧不喜、越鬧越吉利,因此,鬧房常會使新娘叫苦不迭?;楹?天,新娘由新郎陪同回娘家,叫“口門”。膠州等地是婚后第2天新郎、新娘到女家認親,第3夭返回男家,第6天新娘父兄或弟侄到男家探親,第9天女方接新娘回家,叫做“叫二,還三,住九”。以后按正常親戚走動。
建國后至今,婚禮風俗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一些特殊的婚嫁陋俗已絕跡。有些婚姻形式,如“贅婚”、“換親”,尚在青島地區(qū)流行?!百樆椤狈Q“入贅”俗稱“招養(yǎng)老女婿”、“倒插門”,是女娶男的一種婚姻形式。過去,有的家庭無子,為繼承家業(yè)、傳延子嗣、養(yǎng)老送終,或因舍不得女兒遠離,便設(shè)法招贅女婿入門?!百樆椤币才e行迎娶、拜堂等札儀程序,但要比男娶女簡單得多。養(yǎng)老女婿大都是家境貧寒、兄弟多、無力娶妻的男子,進門后要隨妻改換姓氏。如今,經(jīng)男女雙方同意,男于自愿到女家人贅,不必改性,其子女多從妻姓?!皳Q親”是兩家將子女互換給對方作兒媳和女婿,也有三家互換的(甲家子女換給乙家,乙家子女換給丙家,丙家子女換給甲家),叫做“轉(zhuǎn)轉(zhuǎn)親”。換親多由父母作主,幾家子女很難個個滿意,因此,往往造成家庭不幸和婚姻悲劇。
在婚嫁禮儀上,過去的一些繁文褥節(jié)如今在青島地區(qū)多已廢棄?;槠诓辉僦v究“黃道吉日”,而選五一、國慶、新年等節(jié)日的不少,但農(nóng)歷的雙日仍受人喜歡。在農(nóng)村.新郎到女家迎娶時“謝親”、吃面條,新娘進家后拜公婆、喝交杯酒、鬧房,以及婚后3天回門等風俗仍沿襲了下來。
在市區(qū),婚嫁禮儀更趨向簡單化。一般是結(jié)婚當天上午,新郎由男儐相陪同到女家迎親,新郎向岳父母鞠躬致謝。并與新娘一起吃餃子,吃餃子時碗里要剩雙數(shù)。隨后接新娘返回,到男家的時間必須趕在中午12點前,所謂“不能誤了時辰”。至男家后,新郎、新娘要吃“寬心面”。
現(xiàn)在,新娘接回后,多在賓館或飯店舉行婚禮。親友送禮祝賀,賀禮除裝飾品、實用品外,近年送“喜錢”的居多。中午設(shè)酒宴招待賓朋,桌數(shù)多少不等,少者數(shù)桌,多者數(shù)十桌。席間,新郎新娘向客人一一敬酒,客人以吉言相賀。同時,女方在家中設(shè)宴,招待自家親戚。
->說媒
也叫保媒”,由媒人為男女兩家介紹,締結(jié)婚姻關(guān)系。媒人可以是親友、熟人,也可以是專門的媒婆,他們按照門當戶對、年齡般配、家境相當?shù)然緱l件,往返男女雙方家中說合,一般是對男方要求條件要高一些。若雙方有意,則由男方向大家提親。向女家提親的人越多,女家越感到榮耀,即所謂“一家女百家求”。如女方向男家提親,則會被譏諷為“閨女嫁不出門了”。舊時,若雙方滿意,兩家男女要互挽年庚帖子,把男女雙方的出生年、月。日、時各寫在上面,字數(shù)還必須是雙數(shù)。請算命先生“合婚”,推算雙方屬相和生辰八字是“相生”還是“相克”,如不相克,才可商議結(jié)親的事。
->相親
舊時,新婚夫妻在侗房揭蓋頭時方能見面。為了防止受媒人欺瞞,女方父母只能暗地里打聽,了解男方的相貌、年齡與媒人說的是否相符,同時還要打聽男方的為人和家庭境況。如今相親己成為公開的必不可少的程序。
相親,也叫“相對象”,是由媒人(現(xiàn)叫“介紹人”)約男女雙方到第三者家中見面,如彼此相中,即可建立戀愛關(guān)系。經(jīng)過多次交往。認為條件成熟,就安排女方到男方“驗家”。驗家往往會影響到婚姻的成敗,畫此男方要把家中好好裝修一番,把值錢的東西亮出來,家長也要穿戴整潔,有的甚至借用外人的東西,以顯示自家的富有。
驗家時,男方要準備酒飯和禮棧,女方若滿意就會答應留下吃飯,若叫一聲“爹、媽”,男方父母要掏錢給女方,叫“見面禮”,這門親事就算定下了。
->定婚
俗稱“定親”或“下媒柬”。過去,燈婚要換束,由男家準備柬帖兩張,一張寫明男方年齡和主辰八字,封面寫上“敬求金諾”等求字樣,用紅漆匣裝好送往女家。女方接柬后,照樣填燈另一張,寫上“謹遵玉言”或“愿結(jié)秦晉”等允親字樣送還男家,表示同意結(jié)親。
訂婚時男方要向女方送“定親禮”(即“彩禮”),富家送金銀首飾、綢緞衣料和錢財,一般人家送布料,稱“送衣裳面”如今在一些農(nóng)村,要彩禮之風仍很興盛,訂婚的衣物、器具都追求高檔,給男家造成財力負擔。
訂婚后,雙方夫妻關(guān)系算正式確立,別人就不再來求親了。
->送日子
過去,男方將婚禮日期寫成柬帖,叫“婚書”送往女家?;闀铣槠谕?,還有新娘下轎方向等內(nèi)容,都是請算命先生事前卜定的?;闀诨槠谇?0天發(fā)送,以便雙方都有較充分的準備時間。如今,此俗已廢除。
->送嫁妝
婚期前一天,女方向男家送嫁妝,俗稱“過嫁妝”。嫁妝多是箱、柜、桌、椅、被褥等生活必備品,被褥則講究“兩鋪兩蓋”(兩床被、兩床褥子),或“四鋪四蓋”舊時,富家大戶為擺闊氣,雇用挑夫抬嫁妝,由男濱陪送,送嫁妝的隊伍浩浩蕩蕩。貧寒人家貝!將女子常用的衣服、被褥等必需用品托入送到男家,或由男家派人夾取。但無論嫁妝多少,一對“長命燈”是不可少的。
送走嫁妝后,女家要請一個公婆、夫婿、兒女皆全的婦女給待嫁的女兒“開臉”和“上頭”。開臉是用紅線把臉上的汗毛絞悼,上頭是把發(fā)辮縮成舍。開臉、上頭后表示姑娘已成為媳婦。如今,青島農(nóng)村仍有“送嫁妝”、“開臉”的習俗,但綰髻的已很少了。
嶗山、即墨等地還有“鋪房”的習俗。由女方來送嫁妝的男儐和男方家人一起安床、鋪床。床的四周放上粟子和棗,鋪上被褥后再讓一個小男孩在上面打幾個滾,以求早生貴子。
->娶親
娶親是婚禮中最熱鬧也是最繁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舊時,有錢人家雇轎兩乖,一乘叫“官轎”,由新郎乘坐;新娘坐的那乘叫“花轎”。新郎到女家迎娶時要先拜女家祖先和父母,叫“謝親”,隨后由送親客陪著吃面條和雞蛋。新娘離家時兩腳不能沾土,要由兄弟抱著上轎。轎里放一個包有臉盆和鏡子的包袱(意為“包?!?.新娘手里拿一條手帕,路上遇見另家結(jié)婚隊伍時可與另家新娘交換。交換手帕后可視為姊妹·有的以后可當親戚往來?;ㄞI起轎時,新娘的母親或嫂子還要把一瓢水潑向門外,意思是嫁出去的閨女和潑出的水一樣,無法收回。新郎親自到女家迎娶,稱作“迎親”。一般人家雇花轎一乘,新郎先坐轎,由轎夫抬著走十幾步,叫“壓壓轎”再由新郎的弟兄到女家接新娘,新郎在家等候,稱“等親”。貧窮人家雇不起轎,只能用毛驢或小推車送新娘到婆家,稱“送親”。新娘下轎后,由兩個伴娘攙扶進院與新郎同拜天地,然后新郎用一塊紅綢牽新娘進入洞房。洞房中新郎用秤桿將新娘蓋頭挑下。二人同飲“交杯酒”,也叫“同心酒”,至此,夫妻關(guān)系就算正式成立。
鬧房是婚禮中必不可少的,俗話說“新婚三日無大小”。所以不分大小輩份,親友都可以鬧新房捉弄新娘,由于鄉(xiāng)俗以為不鬧不喜、越鬧越吉利,因此,鬧房常會使新娘叫苦不迭?;楹?天,新娘由新郎陪同回娘家,叫“口門”。膠州等地是婚后第2天新郎、新娘到女家認親,第3夭返回男家,第6天新娘父兄或弟侄到男家探親,第9天女方接新娘回家,叫做“叫二,還三,住九”。以后按正常親戚走動。
建國后至今,婚禮風俗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一些特殊的婚嫁陋俗已絕跡。有些婚姻形式,如“贅婚”、“換親”,尚在青島地區(qū)流行?!百樆椤狈Q“入贅”俗稱“招養(yǎng)老女婿”、“倒插門”,是女娶男的一種婚姻形式。過去,有的家庭無子,為繼承家業(yè)、傳延子嗣、養(yǎng)老送終,或因舍不得女兒遠離,便設(shè)法招贅女婿入門?!百樆椤币才e行迎娶、拜堂等札儀程序,但要比男娶女簡單得多。養(yǎng)老女婿大都是家境貧寒、兄弟多、無力娶妻的男子,進門后要隨妻改換姓氏。如今,經(jīng)男女雙方同意,男于自愿到女家人贅,不必改性,其子女多從妻姓?!皳Q親”是兩家將子女互換給對方作兒媳和女婿,也有三家互換的(甲家子女換給乙家,乙家子女換給丙家,丙家子女換給甲家),叫做“轉(zhuǎn)轉(zhuǎn)親”。換親多由父母作主,幾家子女很難個個滿意,因此,往往造成家庭不幸和婚姻悲劇。
在婚嫁禮儀上,過去的一些繁文褥節(jié)如今在青島地區(qū)多已廢棄?;槠诓辉僦v究“黃道吉日”,而選五一、國慶、新年等節(jié)日的不少,但農(nóng)歷的雙日仍受人喜歡。在農(nóng)村.新郎到女家迎娶時“謝親”、吃面條,新娘進家后拜公婆、喝交杯酒、鬧房,以及婚后3天回門等風俗仍沿襲了下來。
在市區(qū),婚嫁禮儀更趨向簡單化。一般是結(jié)婚當天上午,新郎由男儐相陪同到女家迎親,新郎向岳父母鞠躬致謝。并與新娘一起吃餃子,吃餃子時碗里要剩雙數(shù)。隨后接新娘返回,到男家的時間必須趕在中午12點前,所謂“不能誤了時辰”。至男家后,新郎、新娘要吃“寬心面”。
現(xiàn)在,新娘接回后,多在賓館或飯店舉行婚禮。親友送禮祝賀,賀禮除裝飾品、實用品外,近年送“喜錢”的居多。中午設(shè)酒宴招待賓朋,桌數(shù)多少不等,少者數(shù)桌,多者數(shù)十桌。席間,新郎新娘向客人一一敬酒,客人以吉言相賀。同時,女方在家中設(shè)宴,招待自家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