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自學考試中國古代文論教材大綱

字號:


    江蘇教育學院編
    一、要求
    《中國古代文論》是中文專業(yè)本科必修課程,要求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了解我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簡要歷史、發(fā)展概況,掌握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基本知識,讀懂古代文學理論原著,并能翻譯述說,對各個歷史時期的文論家、代表性文論著性,重要的文學理論思想,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以現(xiàn)代文藝理論進行閱讀、分析,理解其理論內(nèi)涵,掌握其主要觀點,評價其理論價值和歷史地位。為建立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而努力,提高學生的文藝理論素養(yǎng),提高閱讀欣賞、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和水平。
    二、考試內(nèi)容
    導論
    中國古代文論的學科內(nèi)容。古代文論原始資料的存在形態(tài)。學習古代文論的目的、意義。
    第一章 先秦的文學理論
    概述部分,了解先秦文學理論的簡況、特點。先秦時“文學”或“文”是文化學可望而不可及的總稱。
    《尚書·堯典》:“詩言志”。
    《詩經(jīng)》中有關“美”、“刺”的文學觀念。
    孔子:“興、觀、群、怨”說:“文質(zhì)彬彬”、“盡美”、“盡善”:“思無邪”。
    孟子:“知言養(yǎng)氣”,“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莊子:崇尚自然,以真為貴;論言意關系;技藝神化境界的表述對后世文藝創(chuàng)作論的影響。
    荀子:論“樂”的本質(zhì)特質(zhì),“樂”影響人的情感而產(chǎn)生社會效用。
    第二章 漢代的文學理論
    概述部分:了解漢代文學理論批評簡況和特點。漢代“文學”仍指學術(shù)意義的作品,“文章”指講究詞章的作品,即現(xiàn)代意義的文學作品。
    《毛詩序》:論詩的情感特征,“情”與“志”統(tǒng)一的詩論;論詩的藝術(shù)感染力和社會作用;詩的“六義”說,闡述“風”、“雅”、“頌”。
    司馬遷:“發(fā)憤著書”說,及其意義和影響;對屈原人格精神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評價。
    王充:“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帛”,以“誠”論文,反對“虛妄”;批語崇古、模擬,主張敢“作”、創(chuàng)新。
    王逸:評論屈原其人其作,“高其行義”(人格精神):“瑋其文采”(作品藝術(shù)特點、成就)。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的文學理論
    概述部分:了解本時期文學理論批評發(fā)展繁榮的成就、特點?!拔摹迸c“筆”的概念內(nèi)涵。
    曹丕:“文學”說,文體論,批語論。
    陸機:《文賦》內(nèi)容概要,論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論寫作構(gòu)思(想象,情感參與,文辭語言,創(chuàng)新意識);文體分類,“詩緣情而綺靡”;創(chuàng)作的三個關鍵:“意”、“言”、“音聲”;衡量作品的五個標準:“應”、“和”、“悲”、“雅”、“艷”;提出創(chuàng)作靈感問題。
    劉勰:《文心雕龍》體制內(nèi)容基本簡況。理論結(jié)構(gòu):總綱(基本思想),文體論,創(chuàng)作論,文學史觀,批評論,序言。
    《神思》篇重點理解原文,論創(chuàng)作構(gòu)思:想象的特點、性質(zhì);想象展開的心理、生理條件、作家必須具備的多方面素質(zhì);構(gòu)思與“辭令”的關系;創(chuàng)傷構(gòu)思是創(chuàng)造性勞動,及其意義。
    《體性》篇:討論文學風格與作家個性的關系,風格的分類(分為八類),風格形成的作家內(nèi)在因素:“才”、“氣”、“學”、“習”。
    《風骨》篇:掌握“風骨”的概念含義,“風骨”提出的意義。
    《知音》篇:討論文學鑒賞問題,文學批評的態(tài)度和原則,文學批評的“六觀”、六個標準。
    鐘嶸:《詩品》簡況及特點(理論闡述、作家評論、作品選錄三者相結(jié)合的新形式),論詩歌抒情特征,“滋味”說,闡述“賦”、“比”、“興”。
    蕭統(tǒng):文學發(fā)展論,區(qū)分文學作品與非文學作品的標準,文體分類。
    第四章 唐代的文學理論
    概述部分:了解唐代文學理論批評的特點,詩論中重社會意義一線及重藝術(shù)規(guī)律一線各自的發(fā)展簡況,古文運動理論要點、簡況。
    陳子昂:標舉“風雅興寄”,“漢魏風骨”,倡導唐詩革新。
    杜甫:闡揚《詩》、《騷》傳統(tǒng),推重“憂黎元”的詩作,廣泛借鑒學習,“轉(zhuǎn)益多師”、“集大成”的思想。
    皎然:詩歌創(chuàng)作“真于惰性”,提出“象”與“境”及其意義。
    白居易:論詩的四要素:“情”、“言”、“聲”、“義”及產(chǎn)生社會作用特點,闡揚風雅比興傳統(tǒng),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韓愈:“文氣”說,“不平則鳴”說。
    柳宗元:“文以明道”,“行道及物”,古文寫作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原則;廣泛向古代作家學習。
    司空圖:“韻味”說,“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后可以言韻外之致”,《詩品》簡況及詩歌風格論析的方法。
    第五章 宋代的文學理論(附金、元)
    概述部分:宋代文學理論批評簡況,宋代詩話、詞論簡況。金、元時代戲曲理論產(chǎn)生、發(fā)展及重要理論批語家、理論觀點。
    梅堯臣:“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
    歐陽修:重道以充文,“詩窮而后工”說,《六一詩話》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
    王安石:文學應“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
    蘇軾:詩文“有為而作”;論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過程:“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于手”;崇尚自然,擺脫格套;風格論。
    黃庭堅:“以理為主”,“點鐵成金”的作詩方法。
    李清照:闡明“詞別是一家”,一、詞協(xié)音律,二、詞的內(nèi)容情調(diào),三、詞典重高雅。
    陸游:“工夫在詩外”。
    嚴羽:《滄浪詩話》簡況,嚴羽“以禪喻詩”特點,“妙悟”、“別材”、“別趣”、“熟參”。
    金代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簡況。強調(diào)“眼處心生”,反對“閉門覓字”;崇尚天然、雄渾、醇雅風格;批評“斗靡夸多”、“曲學虛荒”、“俳諧怒罵”等風氣。
    第六章 明代的文學理論
    概述部分:了解明代思想解放思潮對文學理論批評的影響,了解明代詩文理論、小說理論、戲曲理論發(fā)展概況。
    了解前后七子復古理論及其弊端。
    蔣大器:論述小說的價值、地位、小說的認識作用、美感教育作用。
    王世貞:《藝苑卮言》,主“格調(diào)”、“思之境”——意境。
    李贄:反傳統(tǒng)思想觀念簡況,“童心”說,評《水滸》創(chuàng)作精神聯(lián)系司馬遷“發(fā)憤著書”,贊揚水滸英雄人物。
    湯顯祖:以情論劇,論戲曲的藝術(shù)特征和社會作用:“因情成夢,因夢成戲”,論戲劇藝術(shù)虛構(gòu)。
    王驥德:《曲律》簡況,論戲曲結(jié)構(gòu),“立主腦”。
    袁宏道:以“變”論詩文,“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鐘惺:求古人“真詩”,應于精神上求變;竟陵派詩論的偏弊。
    馮夢龍:推重民歌的“真情”,“有假詩文,無假山歌”:“借男女之真情,發(fā)名教之偽藥”。
    第七章 清代的文學理論
    概述部分:清代文學理論批評歷史簡況。
    顧炎武:“文須有益于天下”。
    王夫之:《姜齋詩話》論詩人生活感受,論“情”與“景”的關系。
    金人瑞:小說理論批評,論小說與歷史的本質(zhì)區(qū)別,論小說人物性格,論人物性格的塑造。
    袁于令:文不幻文,幻不極不幻“,小說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想象、藝術(shù)虛構(gòu)。
    李漁:《漁情偶寄》簡況,戲曲理論:戲劇結(jié)構(gòu),戲曲創(chuàng)作中藝術(shù)想象的特點、作用,戲劇人物語言與人和性格的關系。
    葉燮:《原詩》簡況,詩之“基”——詩人的“胸襟”,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理”、“事”、“情”,詩人素質(zhì):“才”、“膽、”識“、”力“。
    王士禎:“神韻”說的基本理論精神,“神韻天然”,“蘊興而就”。
    袁枚:“性靈”說的基本內(nèi)涵,詩歌形象生命活力的創(chuàng)造。
    趙翼:論詩詩名篇及理論含義。
    周濟:“詞非寄托不入,專寄托不出”。
    第八章 近代文學理論批評
    概述部分:了解近代文學理論批語的時代社會背景,及其特點。
    龔自珍:“人外無詩,詩外無人”,論詩突出詩人的個性、人格。
    梁啟超:小說創(chuàng)造與社會政治關系,小說的社會作用:“熏”、“浸”、“刺”、“提”。
    王國維:“境界”說,“情”、“景”關系,“真感情”、“真景物”的來源,“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三、說明
    (一)本課程考試按考試要求的規(guī)定,主要考查學生:
    1.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發(fā)展歷史基本概況的了解,屬于常識性的知識掌握。
    2.對古代文論原著的閱讀、理解能力,能讀通、翻譯原文,并闡說其文學理論批評的含義。
    3.對古代文論中的名詞、概念、短句,解釋其理論內(nèi)涵,屬于專業(yè)性的較深內(nèi)容的理解掌握。
    4.對重要理論問題,要能分析論述其理論觀點,評價其價值、地位、影響等。屬于理論深度強的論述闡發(fā)能力。
    (二)試題中古代文論原文,以教材《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實用教程》為范圍(均有注釋和講論可參考),常識、名詞概念、短句、文學觀點、文學理論問題亦不超出本教材范圍。
    (三)試題中淺易題占30%,較難題占30%,中等程度題占40%。
    (四)題型:主要有填空、選擇、解釋、翻譯、簡答、論述等,與上述(一)中命題目標相對應。
    四、選用教材意見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實用教程》 王思焜  編著  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1997年版)。
    江蘇教育學院編
    一、要求
    《中國古代文論》是中文專業(yè)本科必修課程,要求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了解我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簡要歷史、發(fā)展概況,掌握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基本知識,讀懂古代文學理論原著,并能翻譯述說,對各個歷史時期的文論家、代表性文論著性,重要的文學理論思想,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以現(xiàn)代文藝理論進行閱讀、分析,理解其理論內(nèi)涵,掌握其主要觀點,評價其理論價值和歷史地位。為建立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而努力,提高學生的文藝理論素養(yǎng),提高閱讀欣賞、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和水平。
    二、考試內(nèi)容
    導論
    中國古代文論的學科內(nèi)容。古代文論原始資料的存在形態(tài)。學習古代文論的目的、意義。
    第一章 先秦的文學理論
    概述部分,了解先秦文學理論的簡況、特點。先秦時“文學”或“文”是文化學可望而不可及的總稱。
    《尚書·堯典》:“詩言志”。
    《詩經(jīng)》中有關“美”、“刺”的文學觀念。
    孔子:“興、觀、群、怨”說:“文質(zhì)彬彬”、“盡美”、“盡善”:“思無邪”。
    孟子:“知言養(yǎng)氣”,“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莊子:崇尚自然,以真為貴;論言意關系;技藝神化境界的表述對后世文藝創(chuàng)作論的影響。
    荀子:論“樂”的本質(zhì)特質(zhì),“樂”影響人的情感而產(chǎn)生社會效用。
    第二章 漢代的文學理論
    概述部分:了解漢代文學理論批評簡況和特點。漢代“文學”仍指學術(shù)意義的作品,“文章”指講究詞章的作品,即現(xiàn)代意義的文學作品。
    《毛詩序》:論詩的情感特征,“情”與“志”統(tǒng)一的詩論;論詩的藝術(shù)感染力和社會作用;詩的“六義”說,闡述“風”、“雅”、“頌”。
    司馬遷:“發(fā)憤著書”說,及其意義和影響;對屈原人格精神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評價。
    王充:“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帛”,以“誠”論文,反對“虛妄”;批語崇古、模擬,主張敢“作”、創(chuàng)新。
    王逸:評論屈原其人其作,“高其行義”(人格精神):“瑋其文采”(作品藝術(shù)特點、成就)。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的文學理論
    概述部分:了解本時期文學理論批評發(fā)展繁榮的成就、特點?!拔摹迸c“筆”的概念內(nèi)涵。
    曹丕:“文學”說,文體論,批語論。
    陸機:《文賦》內(nèi)容概要,論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論寫作構(gòu)思(想象,情感參與,文辭語言,創(chuàng)新意識);文體分類,“詩緣情而綺靡”;創(chuàng)作的三個關鍵:“意”、“言”、“音聲”;衡量作品的五個標準:“應”、“和”、“悲”、“雅”、“艷”;提出創(chuàng)作靈感問題。
    劉勰:《文心雕龍》體制內(nèi)容基本簡況。理論結(jié)構(gòu):總綱(基本思想),文體論,創(chuàng)作論,文學史觀,批評論,序言。
    《神思》篇重點理解原文,論創(chuàng)作構(gòu)思:想象的特點、性質(zhì);想象展開的心理、生理條件、作家必須具備的多方面素質(zhì);構(gòu)思與“辭令”的關系;創(chuàng)傷構(gòu)思是創(chuàng)造性勞動,及其意義。
    《體性》篇:討論文學風格與作家個性的關系,風格的分類(分為八類),風格形成的作家內(nèi)在因素:“才”、“氣”、“學”、“習”。
    《風骨》篇:掌握“風骨”的概念含義,“風骨”提出的意義。
    《知音》篇:討論文學鑒賞問題,文學批評的態(tài)度和原則,文學批評的“六觀”、六個標準。
    鐘嶸:《詩品》簡況及特點(理論闡述、作家評論、作品選錄三者相結(jié)合的新形式),論詩歌抒情特征,“滋味”說,闡述“賦”、“比”、“興”。
    蕭統(tǒng):文學發(fā)展論,區(qū)分文學作品與非文學作品的標準,文體分類。
    第四章 唐代的文學理論
    概述部分:了解唐代文學理論批評的特點,詩論中重社會意義一線及重藝術(shù)規(guī)律一線各自的發(fā)展簡況,古文運動理論要點、簡況。
    陳子昂:標舉“風雅興寄”,“漢魏風骨”,倡導唐詩革新。
    杜甫:闡揚《詩》、《騷》傳統(tǒng),推重“憂黎元”的詩作,廣泛借鑒學習,“轉(zhuǎn)益多師”、“集大成”的思想。
    皎然:詩歌創(chuàng)作“真于惰性”,提出“象”與“境”及其意義。
    白居易:論詩的四要素:“情”、“言”、“聲”、“義”及產(chǎn)生社會作用特點,闡揚風雅比興傳統(tǒng),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韓愈:“文氣”說,“不平則鳴”說。
    柳宗元:“文以明道”,“行道及物”,古文寫作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原則;廣泛向古代作家學習。
    司空圖:“韻味”說,“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后可以言韻外之致”,《詩品》簡況及詩歌風格論析的方法。
    第五章 宋代的文學理論(附金、元)
    概述部分:宋代文學理論批評簡況,宋代詩話、詞論簡況。金、元時代戲曲理論產(chǎn)生、發(fā)展及重要理論批語家、理論觀點。
    梅堯臣:“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
    歐陽修:重道以充文,“詩窮而后工”說,《六一詩話》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
    王安石:文學應“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
    蘇軾:詩文“有為而作”;論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過程:“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于手”;崇尚自然,擺脫格套;風格論。
    黃庭堅:“以理為主”,“點鐵成金”的作詩方法。
    李清照:闡明“詞別是一家”,一、詞協(xié)音律,二、詞的內(nèi)容情調(diào),三、詞典重高雅。
    陸游:“工夫在詩外”。
    嚴羽:《滄浪詩話》簡況,嚴羽“以禪喻詩”特點,“妙悟”、“別材”、“別趣”、“熟參”。
    金代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簡況。強調(diào)“眼處心生”,反對“閉門覓字”;崇尚天然、雄渾、醇雅風格;批評“斗靡夸多”、“曲學虛荒”、“俳諧怒罵”等風氣。
    第六章 明代的文學理論
    概述部分:了解明代思想解放思潮對文學理論批評的影響,了解明代詩文理論、小說理論、戲曲理論發(fā)展概況。
    了解前后七子復古理論及其弊端。
    蔣大器:論述小說的價值、地位、小說的認識作用、美感教育作用。
    王世貞:《藝苑卮言》,主“格調(diào)”、“思之境”——意境。
    李贄:反傳統(tǒng)思想觀念簡況,“童心”說,評《水滸》創(chuàng)作精神聯(lián)系司馬遷“發(fā)憤著書”,贊揚水滸英雄人物。
    湯顯祖:以情論劇,論戲曲的藝術(shù)特征和社會作用:“因情成夢,因夢成戲”,論戲劇藝術(shù)虛構(gòu)。
    王驥德:《曲律》簡況,論戲曲結(jié)構(gòu),“立主腦”。
    袁宏道:以“變”論詩文,“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鐘惺:求古人“真詩”,應于精神上求變;竟陵派詩論的偏弊。
    馮夢龍:推重民歌的“真情”,“有假詩文,無假山歌”:“借男女之真情,發(fā)名教之偽藥”。
    第七章 清代的文學理論
    概述部分:清代文學理論批評歷史簡況。
    顧炎武:“文須有益于天下”。
    王夫之:《姜齋詩話》論詩人生活感受,論“情”與“景”的關系。
    金人瑞:小說理論批評,論小說與歷史的本質(zhì)區(qū)別,論小說人物性格,論人物性格的塑造。
    袁于令:文不幻文,幻不極不幻“,小說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想象、藝術(shù)虛構(gòu)。
    李漁:《漁情偶寄》簡況,戲曲理論:戲劇結(jié)構(gòu),戲曲創(chuàng)作中藝術(shù)想象的特點、作用,戲劇人物語言與人和性格的關系。
    葉燮:《原詩》簡況,詩之“基”——詩人的“胸襟”,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理”、“事”、“情”,詩人素質(zhì):“才”、“膽、”識“、”力“。
    王士禎:“神韻”說的基本理論精神,“神韻天然”,“蘊興而就”。
    袁枚:“性靈”說的基本內(nèi)涵,詩歌形象生命活力的創(chuàng)造。
    趙翼:論詩詩名篇及理論含義。
    周濟:“詞非寄托不入,專寄托不出”。
    第八章 近代文學理論批評
    概述部分:了解近代文學理論批語的時代社會背景,及其特點。
    龔自珍:“人外無詩,詩外無人”,論詩突出詩人的個性、人格。
    梁啟超:小說創(chuàng)造與社會政治關系,小說的社會作用:“熏”、“浸”、“刺”、“提”。
    王國維:“境界”說,“情”、“景”關系,“真感情”、“真景物”的來源,“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三、說明
    (一)本課程考試按考試要求的規(guī)定,主要考查學生:
    1.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發(fā)展歷史基本概況的了解,屬于常識性的知識掌握。
    2.對古代文論原著的閱讀、理解能力,能讀通、翻譯原文,并闡說其文學理論批評的含義。
    3.對古代文論中的名詞、概念、短句,解釋其理論內(nèi)涵,屬于專業(yè)性的較深內(nèi)容的理解掌握。
    4.對重要理論問題,要能分析論述其理論觀點,評價其價值、地位、影響等。屬于理論深度強的論述闡發(fā)能力。
    (二)試題中古代文論原文,以教材《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實用教程》為范圍(均有注釋和講論可參考),常識、名詞概念、短句、文學觀點、文學理論問題亦不超出本教材范圍。
    (三)試題中淺易題占30%,較難題占30%,中等程度題占40%。
    (四)題型:主要有填空、選擇、解釋、翻譯、簡答、論述等,與上述(一)中命題目標相對應。
    四、選用教材意見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實用教程》 王思焜  編著  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