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晏(公元715——780年)是唐代的理財家。
“安史之亂”使唐王朝的財政狀況瀕于崩潰,他通過調(diào)查,采取了一些經(jīng)濟辦法來治理財政,統(tǒng)籌兼顧,有效地充實了國家財政收入,在對待費用的問題上,劉晏認為凡必需的開支一定要如數(shù)支付,凡不必要的開支則應力求節(jié)減。
糧運是唐代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一是轉(zhuǎn)運速度遲緩,二是運雜費用太高,三是損失浪費驚人。以前的轉(zhuǎn)運使都無能為力處理這些問題。劉晏接管后,采取了三項措施:
1、積極整頓漕運;
2、合理組織運輸,采取“因地制宜、分段運輸”的辦法,費用花銷由逐級核算到匯總核算;
3、改進運輸包裝,改散裝為袋裝,大大減少了損耗。
由于采取這些措施,不僅加快了運輸速度,而且極大地減少了運輸費用。過去由揚州運糧至長安要花9個月,沿途損耗達20%,改進后僅需40天,且無開斗損失,每石米只需要700文的運雜費,“人以為神”,長安糧價平穩(wěn),唐肅宗曾稱他為“當朝的蕭何”。
“安史之亂”使唐王朝的財政狀況瀕于崩潰,他通過調(diào)查,采取了一些經(jīng)濟辦法來治理財政,統(tǒng)籌兼顧,有效地充實了國家財政收入,在對待費用的問題上,劉晏認為凡必需的開支一定要如數(shù)支付,凡不必要的開支則應力求節(jié)減。
糧運是唐代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一是轉(zhuǎn)運速度遲緩,二是運雜費用太高,三是損失浪費驚人。以前的轉(zhuǎn)運使都無能為力處理這些問題。劉晏接管后,采取了三項措施:
1、積極整頓漕運;
2、合理組織運輸,采取“因地制宜、分段運輸”的辦法,費用花銷由逐級核算到匯總核算;
3、改進運輸包裝,改散裝為袋裝,大大減少了損耗。
由于采取這些措施,不僅加快了運輸速度,而且極大地減少了運輸費用。過去由揚州運糧至長安要花9個月,沿途損耗達20%,改進后僅需40天,且無開斗損失,每石米只需要700文的運雜費,“人以為神”,長安糧價平穩(wěn),唐肅宗曾稱他為“當朝的蕭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