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業(yè)不同于其它生產性企業(yè),其產品為建筑產品,且隨設計圖紙變化而無統一標準,導致其生產的非標準化,一個施工企業(yè)可能在存續(xù)期間都不會生產兩個相同的產品,再加上建筑產品所需材料成千上萬,因此制造成本(以下稱成本)管理也就顯得無序可循,更重要的是沒有一個可靠的成本控制標準,雖然施工企業(yè)成本控制存在諸多困難,但并不等于成本無法控制,結合實際工作經驗,筆者將自己的想法與大家一同討論。施工企業(yè)成本管理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編制施工預算書。
這是成本管理的前提條件,是成本控制的依據,一部科學的預算書,決定了成本控制的好壞,但目前多數施工預算僅是各種數據的匯總,只適合對項目進行宏觀控制,對過程生產卻起不到指導作用。
因此,施工預算需要改進,分部編制的預算對成本控制才有指導意義,比如要建一棟住宅樓,預算書應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基礎部分(包括臨時建筑),要詳細列明為完成基礎所需的一切項目,包括材料的種類、數量、人工、機械、周轉材料等信息,以明細到每個工作面為原則。
2.主體部分,此部分內容最為復雜,需要根據實際施工部位的先后順序編制預算,要分出每層的梁、柱、板、圍護結構所需的各種材料、人工、機械、周轉材料等數量,如基礎以上部分為標準層,只需計算一層即可,反之,需重新計算。
3.裝修部分,要列明每一部位所需材料、人工、機械等信息,比如,對于抹灰工程,需列明所需水泥、砂、石等與抹灰有關的材料數量、種類,列明所需機械的種類及數量。
4.水電安裝部分,如上所述,列明各部位所需材料、人工、機械等的信息。
總之,施工預算的編制以“按施工程序,明細到部位”為原則。第一階段的完成,為施工生產制定了標準成本,同時又為成本控制提供了依據。因其根據實際施工程序,按部位編制,具有很強的對比性,能夠將可能發(fā)生的成本隱患,控制在最小的工作面,降低了大面失控的可能性。有了成本控制依據,即可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依據施工預算書及施工組織計劃,有效控制施工過程。
第二階段成本控制的思想是,依據施工預算,嚴格控制各部位成本數量,在實際與預算的對比中查找原因。以原材料為例說明如何進行控制,如基礎施工時需要購進砂、石、水泥、鋼筋等材料,項目部技術人員根據進度及實際工作量提出材料需求計劃.材料采購部門,對比施工預算,當需求計劃小于或等于預算書有關數據時,編制采購計劃,開始進入采購程序。材料進場,要及時辦理入庫手續(xù)。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監(jiān)督施工過程了,項目負責人要保證材料的使用嚴格按施工工藝要求進行,違章操作的代價很可能是材料浪費。
若材料入庫、使用均未出現問題,但卻未完成計劃部位時,就需要考慮標準的問題了,這時候需要匯同預算編制人員、技術人員、施工管理人員、實際施工人員進行分析,查找原因,若問題出在使用過程中,則可以避免主體部分再出現類似問題,若是標準的問題,則需盡快修改標準,若遇特殊情況,就需要啟動應急程序了。
再以抹灰為例說明第二階段成本控制過程,如某項目某天計劃抹灰600平米,需要施工人員和材料控制人員就所需材料進行計算,但最終以施工預算書數量為控制依據,辦理限額領料,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會根據現場情況發(fā)現材料是否夠用,若無法滿足需要,則需執(zhí)行上面所提程序,匯同各有關人員查找原因。
第三階段,項目完工,對比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找出差距,分析原因,為以后成本管理積累資料。
項目完工時,計劃成本由最初預算成本加(或減)變更簽證部分的預算成本構成,經過若干次的實際與預算對比,就會發(fā)現某些共性問題。
通過以上三階段的實施,使成本處于全過程的監(jiān)控之下,即使發(fā)生偏離標準成本的情況,也會因為能在發(fā)生環(huán)節(jié)及時發(fā)現。當然,施工企業(yè)制造成本絕不僅限于原材料,還包括人工、機械、管理費等其他項目,其產品也不僅局限住宅項目,但控制思路基本相同,這里不再贅述。
第一階段,編制施工預算書。
這是成本管理的前提條件,是成本控制的依據,一部科學的預算書,決定了成本控制的好壞,但目前多數施工預算僅是各種數據的匯總,只適合對項目進行宏觀控制,對過程生產卻起不到指導作用。
因此,施工預算需要改進,分部編制的預算對成本控制才有指導意義,比如要建一棟住宅樓,預算書應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基礎部分(包括臨時建筑),要詳細列明為完成基礎所需的一切項目,包括材料的種類、數量、人工、機械、周轉材料等信息,以明細到每個工作面為原則。
2.主體部分,此部分內容最為復雜,需要根據實際施工部位的先后順序編制預算,要分出每層的梁、柱、板、圍護結構所需的各種材料、人工、機械、周轉材料等數量,如基礎以上部分為標準層,只需計算一層即可,反之,需重新計算。
3.裝修部分,要列明每一部位所需材料、人工、機械等信息,比如,對于抹灰工程,需列明所需水泥、砂、石等與抹灰有關的材料數量、種類,列明所需機械的種類及數量。
4.水電安裝部分,如上所述,列明各部位所需材料、人工、機械等的信息。
總之,施工預算的編制以“按施工程序,明細到部位”為原則。第一階段的完成,為施工生產制定了標準成本,同時又為成本控制提供了依據。因其根據實際施工程序,按部位編制,具有很強的對比性,能夠將可能發(fā)生的成本隱患,控制在最小的工作面,降低了大面失控的可能性。有了成本控制依據,即可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依據施工預算書及施工組織計劃,有效控制施工過程。
第二階段成本控制的思想是,依據施工預算,嚴格控制各部位成本數量,在實際與預算的對比中查找原因。以原材料為例說明如何進行控制,如基礎施工時需要購進砂、石、水泥、鋼筋等材料,項目部技術人員根據進度及實際工作量提出材料需求計劃.材料采購部門,對比施工預算,當需求計劃小于或等于預算書有關數據時,編制采購計劃,開始進入采購程序。材料進場,要及時辦理入庫手續(xù)。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監(jiān)督施工過程了,項目負責人要保證材料的使用嚴格按施工工藝要求進行,違章操作的代價很可能是材料浪費。
若材料入庫、使用均未出現問題,但卻未完成計劃部位時,就需要考慮標準的問題了,這時候需要匯同預算編制人員、技術人員、施工管理人員、實際施工人員進行分析,查找原因,若問題出在使用過程中,則可以避免主體部分再出現類似問題,若是標準的問題,則需盡快修改標準,若遇特殊情況,就需要啟動應急程序了。
再以抹灰為例說明第二階段成本控制過程,如某項目某天計劃抹灰600平米,需要施工人員和材料控制人員就所需材料進行計算,但最終以施工預算書數量為控制依據,辦理限額領料,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會根據現場情況發(fā)現材料是否夠用,若無法滿足需要,則需執(zhí)行上面所提程序,匯同各有關人員查找原因。
第三階段,項目完工,對比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找出差距,分析原因,為以后成本管理積累資料。
項目完工時,計劃成本由最初預算成本加(或減)變更簽證部分的預算成本構成,經過若干次的實際與預算對比,就會發(fā)現某些共性問題。
通過以上三階段的實施,使成本處于全過程的監(jiān)控之下,即使發(fā)生偏離標準成本的情況,也會因為能在發(fā)生環(huán)節(jié)及時發(fā)現。當然,施工企業(yè)制造成本絕不僅限于原材料,還包括人工、機械、管理費等其他項目,其產品也不僅局限住宅項目,但控制思路基本相同,這里不再贅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