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內幕專家透析:看清輔導教材背后的笑臉

字號:


    我們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少高品質的輔導教材;我們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少鑒別好書壞書的眼光!
    “公務員考試”已成為當下中國社會熱門的詞匯之一,并似有愈演愈烈之勢。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此起彼伏總是伴隨著一系列相關行業(yè)的同起同落,公務員考試的火暴培育了印刷業(yè)、書店業(yè)、培訓業(yè)新的贏利增長點。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個懷揣公務員夢想的考生,其復習應考的第一步恐怕都是選擇一套優(yōu)質的輔導教材。然而,書店里花花綠綠的各類輔導教材讓人眼花繚亂。然而,誰又能看清隱藏在漂亮封面背后的詭秘面孔呢?
    一、輔導用書背后的笑臉
    根據(jù)國家人事部發(fā)布的消息,中央、國家機關2006年招考報名人數(shù)近100萬人,其中約50萬人通過資格審查,按照筆試輔導用書〔含單獨出版的預測試卷、沖刺試卷〕平均人手一套計算,就是50萬套;按照平均每套50元計算,就是2500萬元。再加上針對各地的輔導用書的巨大銷量,其利潤將是何等可觀!考生看到的是設計美觀、用紙考究的封面和極具震撼力的宣傳攻勢,很多考生失去了選擇、判斷的耐心和能力。
    社會對劣質公考輔導用書是寬容的,因為它沒有顯著的版權特征。真題、預測題、沖刺題五花八門;網(wǎng)絡、教材、宣傳材料無所不在。你抄我,我抄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類公考輔導用書似乎已經進入了一個版權共享的時代。
    考生對劣質公考輔導用書是寬容的,因為它總能起到一點作用。基于公考本身著重考查能力的性質和特點,大部分考生尤其是首次參考的新手,其購買輔導教材的出發(fā)點是熟悉題型、了解真題,而幾乎所有的輔導教材都附有真題和主流題型的說明。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涉足公考輔導用書的出版社越來越多;內容重復交叉的輔導用書越來越多;自稱緊扣新大綱而內容陳舊的輔導用書越來越多。而各類版本的輔導書都能在市場混個臉熟,據(jù)說有的剛涉足公考領域就有不俗的銷量,實在是匪夷所思。公考輔導用書市場呼喚“領軍人物”的出現(xiàn)!
    二、“槍手”的新生態(tài)生活:鼠標+鍵盤
    攢書“槍手”們的原生態(tài)生活曾經被描述為“剪刀+糨糊”,其主力軍是活躍在各大高校的慚愧著且無奈著的大學生;而新近涌現(xiàn)的公考輔導用書“槍手”的新生態(tài)生活則是“鼠標+鍵盤”,其主力軍則是慣于網(wǎng)上沖浪的培訓行業(yè)并非專家的先生小姐們,考試政策、真題解析、答題技巧、預測試題、沖刺試題……哪一樣網(wǎng)上沒有呢?只要能熟練使用搜索引擎就一切OK,還省卻了打字的煩惱。
    如此看來,封面冠名某某教授、某某專家所編所寫,卻未必是某某教授、某某專家所編所寫;某某教授、某某專家或許是某某學科的教授專家,卻未必是公務員輔導領域的教授專家;甚至或許某某教授、某某專家壓根就查無此人。
    這是一個尊重長者、崇尚權威的時代。在考生心目中,、教授是他們選擇輔導教材甚至輔導班的全部理由,教授是否熟悉、是否有時間精力熟悉公務員考試輔導行業(yè)他們往往并不深究。然而,一方面是教授頭銜被一些不負責任的輔導教材、輔導班借用,另一方面是少數(shù)潛心研究公務員考試的專業(yè)機構、專職培訓師仍要打著教授的旗號艱難地推廣自己的品牌。這恐怕是諸多教育培訓產業(yè)在艱難發(fā)展中陷入的邏輯悖論。
    三、我的地盤我做主
    把知情權交給考生,把選擇權交給考生。這一點應當成為更多人的共識。但對于初次參考的考生,有必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政能力傾向測試部分分A、B兩類,A、B類內容相關,但考題的數(shù)量和難度有所不同,考生在選擇時好有針對性地選用A類、B類或A、B類通用的輔導書進行復習。此外,由于公務員考試大綱每年可能有一些新的變化,因此能夠根據(jù)考試大綱的變化而及時進行相應調整的輔導用書才是真正的新版圖書,才會更加適合考生使用。
    (二)公務員考試是競爭性考試、選拔性考試,其競爭的激烈程度在考試上的反映就是試卷的難度。近年來,公務員考試報考人數(shù)逐年攀升,試題難度也必然越來越大。因此,一本體例雜亂、題目簡單、東拼西湊的教材是無法滿足考生復習備考的需要的??忌鷳芯χ攸c復習一套教材,但這個教材必須是和考試的難度接近的,至少應該是相類似的。判斷一本教材的難易程度如何,直接的辦法就是按題型和真題逐一對照比較。
    (三)判斷一種輔導用書水平到底如何,還有其他一些外在和隱性的標準。外在標準方面,比如專業(yè)從事公務員考試研究的培訓機構或培訓人員編著的書,其質量相對較有保障。隱性標準即指書的具體內容方面,比如看這個教材是否附有歷年真題的答案和解析,其答案是否正確,其解析是否詳細具體、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