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筆記講義——第八章 消化系統(tǒng)疾病

字號:

重點:
    1.慢性萎縮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
    2.三步曲:病毒性肝炎,肝硬變,肝癌
    3.消化道的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癌
    4.闌尾炎
    內(nèi)容:
    慢性萎縮性胃炎
    1.發(fā)生與HP感染有關
    2.病變特點:
    1)粘膜層萎縮變薄腺體減少,這是本病最特征性的病理變化。
    2)粘膜層固有層見不同程度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
    3)上皮化生:a)假幽門腺化生:胃底胃體的壁細胞和主細胞被類似幽門腺的粘液分泌細胞所取代。b)腸上皮化生:胃粘膜上皮被腸型腺上皮取代,出現(xiàn)杯狀細胞、吸收上皮細胞和潘氏細胞。
    消化性潰瘍病
    一、潰瘍病的病因:胃液的消化作用,粘膜抗消化能力減低(HP)
    二、病理變化:
    1.部位:十二指腸球部的前壁或后壁,小,直徑<1cm.胃竇部小彎側,直徑<2cm.
    2.潰瘍底的4層(由淺入深):
    1)炎性滲出物:少量白細胞、纖維素等
    2)壞死組織
    3)新鮮的內(nèi)芽組織
    4)陳舊的疤痕組織:增殖性動脈內(nèi)膜炎,神經(jīng)纖維的損傷及小球狀增生
    三、結局和并發(fā)癥:
    1.出血(10%~35%)
    2.穿孔(5%),十二指腸球部多見
    3.幽門狹窄(3%)
    4.惡變(≤1%,胃潰瘍多見)
     良性潰瘍(胃潰瘍) 惡性潰瘍(潰瘍型胃痛)
    外形 圓形或橢圓形 不整形、皿狀或火山口狀
    大小 潰瘍直徑一般<2cm 潰瘍直徑常>2cm
    深度 較深 較淺
    邊緣 整齊、不隆起 不整齊、隆起
    底部 較平坦 凹凸不平,有壞死出血
    周圍粘膜 粘膜皺襞向潰瘍集中 粘膜皺襞中斷,呈結節(jié)狀肥厚
    闌尾炎
    一、病因和發(fā)病機制:細菌感染和阻塞
    二、急性闌尾炎的病理變化
    共同特點:闌尾壁可見中性粒細胞浸潤
    1.急性單純性闌尾炎:中性粒細胞局限于粘膜層和粘膜下層
    2.急性蜂窩織性(化膿性)闌尾炎:中性粒細胞見于闌尾壁各層
    3.急性壞疽性闌尾炎:中性粒細胞浸潤闌尾壁全層伴壞死
    三、結局及合并癥
    1.大多手術治療
    2.部分轉為慢性
    3.細菌沿門靜脈入肝形成肝膿腫。
    病毒性肝炎
    一、概述:是指一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實質細胞變性壞死為主的常見傳染病。
    二、各型肝炎病毒及其相應肝炎的特點
    病毒   爆發(fā)型肝炎 癌變 轉成慢性 傳染途徑
    HAV 單鏈RNA 0.1%—0.4% 無 無 腸道
    HBV DNA <1% 有 5%-10% 密切接觸,輸血,注射
    HCV 單鏈RNA 極少 有 >70% 同上
    HDV 缺陷型RNA 3%—4% 有 <5%重疊感染80% 同上
    HEV 單鏈RNA 20% 不詳 無 腸道
    HGV 單鏈RNA 不詳 不詳 無 輸血,注射
    三、病因和發(fā)病機制:
    1.肝炎病毒在肝內(nèi)繁殖引起肝細胞損傷。(HAV,HCV)
    2.細胞毒性免疫反應:有病毒復制的肝細胞表面表達病毒的特異性抗原,病毒入血后,致敏的淋巴細胞及B淋巴細胞產(chǎn)生的抗體與肝細胞結合,使受病毒感染的肝細胞發(fā)生變性、壞死。人體的免疫反應和感染的病毒的數(shù)量和毒力不同,引起肝細胞損傷和病變類型不同,導致多種肝炎類型的出現(xiàn)。
    四、基本病理變化
    3-2-2-4
    3 3大炎癥的基本病變同時存在 1)肝細胞的變性、壞死。主要病理變化
    2)不同程度的炎細胞浸潤。
    3)肝細胞再生和纖維組織增生。
    2 2種肝細胞變性 1)細胞水腫
    2)嗜酸性變
    2 2種肝細胞壞死 1)溶解壞死
    2)嗜酸性壞死
    4 4種壞死范圍 1)點狀壞死:指單個或數(shù)個肝細胞的壞死見于急性普通型肝炎
    2)碎片狀壞死:指肝小葉周邊部界板肝細胞的灶性壞死和崩解,見于慢性肝炎
    3)橋接壞死:指中央靜脈與匯管區(qū),兩個匯管區(qū)之間,或兩個中央靜脈之間的相互鏈接的壞死帶,常見于中度與重度慢性肝炎
    4)大片壞死:幾乎累及整個肝小葉的大范圍肝細胞壞死,常見于重度肝炎
    五、臨床病理類型:
    普通型肝炎 急性 肝細胞廣泛變性,點灶狀壞死
    慢性 輕:點灶狀壞死,偶見輕度碎片狀壞死
    中:中度碎片狀壞死,出現(xiàn)特征性的橋接壞死
    重:重度碎片狀壞死,大范圍的橋接壞死
    重型肝炎 急性 大片肝細胞壞死,無明顯肝細胞再生,黃/紅色肝萎縮
    亞急性 大片肝細胞壞死,結節(jié)狀肝細胞再生
    以往將慢性肝炎分為慢性持續(xù)性和慢性活動性肝炎,現(xiàn)已改分為輕、中、重度慢性肝炎。
    六、毛玻璃樣肝細胞:
    肝細胞胞質內(nèi)含有HBsAg,免疫酶標顯示HBsAg反應陽性。組織學上表現(xiàn)為胞質內(nèi)充滿嗜酸性細顆粒狀物質,不透明,似毛玻璃樣。電鏡下,HBsAg顆粒積存在細胞質的滑面內(nèi)質網(wǎng)內(nèi)。
    肝硬化
    一、概述:
    由于肝細胞彌漫性變性、壞死、纖維組織增生和肝細胞結節(jié)狀再生,這三種病變反復交錯進行而導致肝臟變形、變硬的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疾病。晚期常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門靜脈壓力升高和肝功能障礙。
     門脈性肝硬化 壞死后性肝硬化 繼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
    病因 我國主要原因:病毒性肝炎
    歐美國家:慢性酒精中毒 多由亞急性重癥肝炎轉變而來 長期膽道阻塞,膽汁淤積引起
    肉眼觀 1)彌漫全肝的小結節(jié),結節(jié)大小相仿,0.15~0.5cm
    2)周圍有灰白色纖維包繞,纖維間隔厚薄比較一致 1)結節(jié)大小懸殊,大者可達5~6cm
    2)纖維間隔寬,且厚薄不均 1)細小結節(jié)或無明顯結節(jié)
    2)深綠色
    鏡下 正常肝小葉結構破壞,假小葉形成。假小葉特點:
    1)肝細胞排列紊亂,可有變性、壞死、再生的肝細胞。
    1)再生的肝細胞體積大,核大且深染,或有雙核。
    2)中央靜脈缺如、偏位或有兩個以上。
    3)可見少量慢性炎細胞浸潤
    4)可見小膽管增生。
    國際分類 大結節(jié)型肝硬變 大小結節(jié)混合型或
    大結節(jié)型肝硬變 不完全分割型
    特點   肝功能障礙較門靜脈肝硬化明顯且出現(xiàn)早,門靜脈高壓較輕且出現(xiàn)晚。癌變率比門靜脈肝硬化高。  
    原發(fā)性肝癌
    一、病因:尚不清楚,相關因素如下:
    1.病毒性肝炎乙肝(最常見)、丙肝(次常見)。
    2.肝硬化85%的肝癌合并肝硬化。其中以壞死性肝硬化最多見,肝炎后肝硬化次之。
    3.真菌及毒素黃曲霉菌最重要。
    二、肉眼分型
    1.早期肝癌:直徑<3cm
    2.晚期肝癌:
    1)巨塊型:體積巨大,似兒頭,多位于肝右葉內(nèi),不合并或僅合并輕度肝硬變
    2)多結節(jié)型:最常見,常合并明顯得肝硬變
    3)彌漫型:癌組織彌漫分布肝內(nèi),無明顯結節(jié),常合并肝硬變,與肝硬變不易區(qū)分。
    三、組織學類型
    1.肝細胞癌:最常見。
    2.膽管細胞癌。
    3.混合細胞型肝癌:肝細胞癌和膽管細胞癌兩種成份都有。
    四、轉移途徑
    (1)肝內(nèi)直接蔓延
    (2)肝內(nèi)轉移。肝內(nèi)轉移多沿門靜脈分支播散、轉移。
    (3)肝外轉移:淋巴、血行和種植轉移。
    食管癌
    病理變化
    1.好發(fā)部位:食管中段(最常見)、下段(次之)、上段(少見)。
    2.早期食管癌:未侵犯肌層,無淋巴結轉移者。包括原位癌、粘膜內(nèi)癌、粘膜下癌。
    3.進展期(中晚期)癌
    1)肉眼分型:髓質型、蕈傘型、潰瘍型和縮窄型。
    2)組織學類型:90%以上鱗狀細胞癌。腺癌少見,主要與Barrett食管腺癌有關,極少數(shù)來自于食管粘膜下腺體。
    胃癌
    一、病因:
    亞硝胺、幽門螺桿菌、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伴有異型增生,胃粘膜大腸型化生。
    二、病理變化
    1.好發(fā)部位:胃竇部小彎側。
    2.早期胃癌:未侵犯肌層,可伴有淋巴結轉移的胃癌。
    1)特殊類型的癌:
    微小癌:直徑<0.5cm
    小胃癌:直徑在0.6~1.0cm之間
    一點癌:內(nèi)鏡活檢時確診為癌,但手術切除標本經(jīng)節(jié)段性連續(xù)切片均未發(fā)現(xiàn)癌。
    2)肉眼類型:隆起型、表淺型、凹陷型(最多見)。
    3.進展期(中晚期)癌:
    1)肉眼分型:蕈傘型或息肉型、潰瘍型、浸潤型(革囊胃)和膠樣型。
    2)組織學類型:主要類型為腺癌,少數(shù)病例為鱗癌等。
    三、擴散
    1.直接蔓延
    2.淋巴道轉移:晚期經(jīng)胸導管轉移至左鎖骨上淋巴結(Virchow信號結)
    3.血道轉移;晚期
    4.種植轉移:雙側卵巢轉移性粘液癌(Krukenberg瘤)
    大腸癌
    一、病因和發(fā)病學
    1.高脂低纖維飲食
    2.遺傳因素:遺傳性家族性多發(fā)性息肉病
    3.慢性腸病:絨毛狀腺瘤,慢性血吸蟲病,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二、病理變化
    1.發(fā)生部位好發(fā)于直腸(50%),其余依次為乙狀結腸、盲腸及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
    2.肉眼類型:隆起型、潰瘍型、浸潤型和膠樣型。
    3.組織學類型:腺癌、粘液腺癌或印戒細胞癌,其次為未分化癌、腺鱗癌、鱗狀細胞癌等。
    三、大腸癌分期及預后Dukes分期
    分期 腫瘤生長范圍 5年存活率(%)
    A 局限于粘膜內(nèi)(重度上皮內(nèi)瘤變) 100
    B1 侵及肌層,未穿透,無淋巴結轉移 67
    B2 穿透肌層,無淋巴結轉移 54
    C1 未穿透肌層,有淋巴結轉移 43
    C2 穿透腸壁,有淋巴結轉移 22
    D 有遠隔臟器轉移 極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