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墻肢截面的高度小于等于墻厚的4倍時,應按框架柱設計,箍筋按框架柱全長加密。
抗震設計的軸壓比控制:特一級、一級(9度)為0.4;一級(7、8度)為0.5;二級為0.6.抗震墻的翼墻長度小于其3倍厚度或端柱截面邊長小于2倍墻厚時,視為無翼墻和無端柱。
按照結構延性系數(shù)的大小排序:剛結構、鋼管混凝土結構、型鋼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配筋砌體結構、砌體結構。結構的延性系數(shù)大,說明結構抗震的變形能力大,結構的耐震性能好。有條件時,建筑的主體結構可采用延性系數(shù)較大的結構材料。
地下室頂板應采用現(xiàn)澆梁板結構,其樓板厚度不小于180,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小于C30,并應采用雙層雙向配筋,且每個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抗震框架柱配筋要注意的三個方面:最小配箍率、最小體積配箍率、最小縱筋配筋率。
當?shù)叵率易鰹樯喜拷Y構的嵌固端時,地下一層的抗震等級應按上部結構采用,地下一層以下結構的抗震等級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
地下室柱截面每側的縱向鋼筋面積除應符合計算要求外,不應少于地上一層對應柱每側縱向鋼筋面積的1.1倍。
短柱:柱凈高與截面寬度之比小于4的柱子。箍筋需全長加密。
剪跨比柱剪跨比:柱子凈高與2倍柱子截面高度的比值。
梁剪跨比:剪跨與梁截面有效高度的比值。廣義剪跨比=M/Vh=a/h.剪跨比反映了截面上正應力和剪應力的相對比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截面上彎矩與剪力的相對比值。它對梁的斜截面受剪破壞形態(tài)和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高寬比6、7度抗震設防烈度的A級高度建筑,其高寬比限值分別為:框架4,框剪5,剪力墻6,筒體6.
抗震設計一般剪力墻結構底部的加強部位:墻肢總高度小于50m時取其總高度的1/6,大于50m時取 1/8,超過150m,取1/10.裙房與主樓相連時,加強范圍也宜高出裙房至少一層。
對于框剪結構或框筒結構,采用模擬算法2是比較合理的,可以避免剪力墻軸力遠大于實際的不合情形。
振型個數(shù)一般可以取振型參與質(zhì)量達到總質(zhì)量的90%所需的振型數(shù)。振型個數(shù)至少取3,為3的倍數(shù)。
當考慮扭轉(zhuǎn)耦聯(lián)計算時,振型數(shù)應不少于9.對于多塔結構振型個數(shù)應大于12.高規(guī)要求有效質(zhì)量系數(shù)不應小于90%.樓梯柱可視為短柱,箍筋需全長加密。
高層結構設計需要控制的六個比值1、軸壓比:主要為控制結構的延性,規(guī)范對墻肢和柱均有相應限值要求,見抗規(guī)6.3.7和6.4.6. 2、剪重比:主要為控制各樓層最小地震剪力,確保結構安全性,見抗規(guī)5.2.5. 3、剛度比:主要為控制結構豎向規(guī)則性,以免豎向剛度突變,形成薄弱層,見抗規(guī)3.4.2. 4、位移比:主要為控制結構平面規(guī)則性,以免形成扭轉(zhuǎn),對結構產(chǎn)生不利影響。見抗規(guī)3.4.2. 5、周期比:主要為控制結構扭轉(zhuǎn)效應,減小扭轉(zhuǎn)對結構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要求見高規(guī)6、剛重比:主要為控制結構的穩(wěn)定性,以免結構產(chǎn)生滑移和傾覆,要求見高規(guī)。
抗震設計的軸壓比控制:特一級、一級(9度)為0.4;一級(7、8度)為0.5;二級為0.6.抗震墻的翼墻長度小于其3倍厚度或端柱截面邊長小于2倍墻厚時,視為無翼墻和無端柱。
按照結構延性系數(shù)的大小排序:剛結構、鋼管混凝土結構、型鋼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配筋砌體結構、砌體結構。結構的延性系數(shù)大,說明結構抗震的變形能力大,結構的耐震性能好。有條件時,建筑的主體結構可采用延性系數(shù)較大的結構材料。
地下室頂板應采用現(xiàn)澆梁板結構,其樓板厚度不小于180,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小于C30,并應采用雙層雙向配筋,且每個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抗震框架柱配筋要注意的三個方面:最小配箍率、最小體積配箍率、最小縱筋配筋率。
當?shù)叵率易鰹樯喜拷Y構的嵌固端時,地下一層的抗震等級應按上部結構采用,地下一層以下結構的抗震等級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
地下室柱截面每側的縱向鋼筋面積除應符合計算要求外,不應少于地上一層對應柱每側縱向鋼筋面積的1.1倍。
短柱:柱凈高與截面寬度之比小于4的柱子。箍筋需全長加密。
剪跨比柱剪跨比:柱子凈高與2倍柱子截面高度的比值。
梁剪跨比:剪跨與梁截面有效高度的比值。廣義剪跨比=M/Vh=a/h.剪跨比反映了截面上正應力和剪應力的相對比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截面上彎矩與剪力的相對比值。它對梁的斜截面受剪破壞形態(tài)和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高寬比6、7度抗震設防烈度的A級高度建筑,其高寬比限值分別為:框架4,框剪5,剪力墻6,筒體6.
抗震設計一般剪力墻結構底部的加強部位:墻肢總高度小于50m時取其總高度的1/6,大于50m時取 1/8,超過150m,取1/10.裙房與主樓相連時,加強范圍也宜高出裙房至少一層。
對于框剪結構或框筒結構,采用模擬算法2是比較合理的,可以避免剪力墻軸力遠大于實際的不合情形。
振型個數(shù)一般可以取振型參與質(zhì)量達到總質(zhì)量的90%所需的振型數(shù)。振型個數(shù)至少取3,為3的倍數(shù)。
當考慮扭轉(zhuǎn)耦聯(lián)計算時,振型數(shù)應不少于9.對于多塔結構振型個數(shù)應大于12.高規(guī)要求有效質(zhì)量系數(shù)不應小于90%.樓梯柱可視為短柱,箍筋需全長加密。
高層結構設計需要控制的六個比值1、軸壓比:主要為控制結構的延性,規(guī)范對墻肢和柱均有相應限值要求,見抗規(guī)6.3.7和6.4.6. 2、剪重比:主要為控制各樓層最小地震剪力,確保結構安全性,見抗規(guī)5.2.5. 3、剛度比:主要為控制結構豎向規(guī)則性,以免豎向剛度突變,形成薄弱層,見抗規(guī)3.4.2. 4、位移比:主要為控制結構平面規(guī)則性,以免形成扭轉(zhuǎn),對結構產(chǎn)生不利影響。見抗規(guī)3.4.2. 5、周期比:主要為控制結構扭轉(zhuǎn)效應,減小扭轉(zhuǎn)對結構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要求見高規(guī)6、剛重比:主要為控制結構的穩(wěn)定性,以免結構產(chǎn)生滑移和傾覆,要求見高規(gu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