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版面上看的時間挺長的,發(fā)現(xiàn)各位都是在美國呆久了,完全按照美國的思考方式來套中國,那自然是國內年薪和美國比太低了。
我在美國時也和各位想法差不多,那時候在美國一年下來稅前也有8萬多(我在的地方在美國算中等偏上的消費水平,房租one bed room一個月$800)?;貒膐ffer給了三十幾萬,算了半天才下決心。等到了國內發(fā)現(xiàn)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一來國內的稅低,年收入50萬以下真正交的稅在22%左右。此外還有住房公積金,一般是10%,也就是說你工資的10%放在公積金里,剩下的 90%才交稅,公司另外在match 10%的工資,這比美國的401k可強多了。通常年末還有10%的獎金,和美國同樣的stock option。所以算下來實際拿到手里的稅后也是三十幾萬。而在加州這種地方一年的聯(lián)邦稅和州稅加起來怎么也在30%以上,大打折扣。當然在國內時間久了,你還會有做個生意等其他賺錢的法子。
此外國內的外企里有各種補助,比如手機費報銷(我現(xiàn)在的公司一個月最多1000元,足夠了),午飯(500元)等等。國內實實在在做 research的很少,大多都要和客戶打交道,這樣出去吃飯打車的開銷都可以報銷。我現(xiàn)在也就是租個房子花錢,2000每月在北京不比美國的 apartment差,上網(wǎng)水電雜費一月四百,其余還不是衣服鞋子追追女孩。兄弟我在美國作過幾年IT咨詢的,美國東南西北都跑過,要說看到的中國人個個都挺省的,大多數(shù)情況下自己做飯,也沒見租多好的房子,要攢個四五年才出個首付,連看個電影都很少。美國值得一提的地方就是環(huán)境,還有城郊的一個 single house。在國內可以說是五光十色。
我覺得回不回去看個人性格和背景,你要是做research或編程序的,性格內向,在國內只會吃虧,不會有什么太大發(fā)展。要是你性格外向,想做市場或者銷售,開公司,那趕快收拾收拾回家了吧,熬著實在難受。
兄弟我說的可能有點不清楚,我在美國工作了幾年后又念了個MBA才回去的,所以你說我是學生剛回去也可以。我在美國是做IT咨詢的,其實就是系統(tǒng)集成和架構設計,再管管和印度方面的外包服務,技術含量不如編程序的高,不過和各種各樣的客戶打交道,挺長見識的。在美國我就是一普通作技術的,工資8 萬在IT行業(yè)里不算高,相信在美國做過的都清楚,就是由兩三年工作經驗人的平均數(shù),真沒什么好吹的,只是供大家參考。至于稅,我從來都是用 TurboTax之類的軟件,不大會用exemption,加上加州的州稅高,確實就是30%那個數(shù)。當然我也交401K(我那會好像是11000每年),不過剩下的還是有30%交給Uncle Sam了。俺在美國就買過本公司的股票,因為有15% discount,不過還是賠了點,買股票賺錢真的不容易。我現(xiàn)在從 20 B-School出來,也不認為以個人的精力和掌握的信息炒股能真賺到大錢,當然管個基金除外。
至于在國內的工資水平,有過幾年美國經驗的,只要不是人太死板純搞技術,三十幾萬在IT行業(yè)的外企真不算什么高薪。即使是local的人拿到這個數(shù)的也不再少數(shù)。國內靠跳槽漲工資不難,按我現(xiàn)在的背景,在公司里再干兩年跳一次,那個五六十萬還是有信心的。另外,國內的工資水平漲得很快,和外派的差距現(xiàn)在是越來越少了。
回國還是留在國外還是看個人。
其實我的意思并不是說回國就一定比國外怎么樣。國外確實有比國內好的地方,但也有不如國內的地方。也有人在國外混得不錯,我也承認。就我個人而言,國內生活比較適合我。一來經濟上我雖然絕對數(shù)字比國外低,但我在國外買東西吃飯還要考慮一下,在國內我基本不怎么考慮。有人非要說國外凈收入高,我可感覺不到。二來國內文化上適應,朋友也多。國外中國人的娛樂就那么些,交往圈子也窄。國外的生活對我而言比較枯燥,當然有些中國人能完全融入主流社會,不過我孤陋寡聞,還真沒見到上完國內大學出來的大陸人真能做的到的。第三呢,我最看重的是事業(yè)上的發(fā)展,以我的背景,人際網(wǎng)和工作經驗,在國內往上走的幾率肯定要比國外大。國外的公司不是人際關系不復雜,而是人家根本就沒打算讓你參與,你沒到那個圈子里,只是一個技術工具而已。不少中國人充其量做個team manager而已。我覺得這里有些朋友動不動就拿國內的平均水平比,其實這是一個誤區(qū),對自己的定位錯了。在美國大學拿學位,幾年工作經驗,只要人靈活一點,在國內怎么也是top10%里的。至于吃飯報銷,手機,打車之類的讓各位見笑了,兄弟我還是一窮人。
關于我什么回國再說兩句。
真的讓各位見笑了。兄弟我真的就是一普通的俗人,回國不是因為什么愛國情結,實實在在是因為在美國混不上去才回國的。一來覺得在中國有機會發(fā)展,順帶著發(fā)點財。我現(xiàn)在自己搞了幾個項目,雖然還沒見到錢,但想來也是遲早的事。在美國我從來沒這個機會。二來想著生活過的舒服一點,和朋友們在一起吃喝玩樂還有人買單我就是挺高興的,你要是說我沒啥品味,我承認。前面有位老兄說納稅是天經地義的,這說得沒錯。不過我就掙這么多錢,不管是給中國的貪官污吏還是美國的Uncle Same,我都是想能少交點就少交點,當然我也不會故意去偷稅漏稅。在美國那么多年,我也沒見到誰以多交稅為榮的。當然物以類聚,我周圍也都是俗人。有人說我給Top 20 school的MBA丟臉了。兄弟我念書就是為了自己的事業(yè)發(fā)展,沒想著給誰掙臉,所以你要不愿意與我為伍,那也隨你。Top 20 School的MBA里我算干的中等的,比我好的差的都多了去了,其實做事完全看人,不是念個書拿個學位就能怎么樣的。這里這么多人都是精英見多識廣,要么是在美國做到VP年薪至少二三十萬,要么是思想高尚看不起吃喝玩樂,要是覺得我給中國人丟臉,那我也在這說一句抱歉。
我也在中西部住過。生活確實平靜但很boring.我認識的朋友里,特別是大城市過來的都很不happy.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感覺和經歷。我喜歡熱鬧,向往挑戰(zhàn)的生活,在那種地方我真得很不適應。
在美國每年Top 20 BSchool的MBA有一萬多,實際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去IBank或Management Consulting,大多數(shù)MBA最后也就是financial analyst, marketing analyst,product manager之類的工作,更不用說中國學生在語言,文化和networking方面的劣勢了。你可能聽過不少top MBA的傳聞,但不幸的是,那只是傳聞而已。但在中國,不僅僅是由于 20 MBA在中國很少,美國的MBA學歷和經歷確實能對你的職業(yè)道路幫助很大,再加上文化上的適應和networking,很多人幾年之內就升上去了。我個人的經歷是在國內的朋友比國外過的好,職業(yè)發(fā)展好,當然,你所看到的可能不一樣。
至于報銷,手機,Taxi之類的,我說過我不是富人,你也可以認為我在美國是低收入。在美國,我不可能像現(xiàn)在這樣每天在飯館里消費(如果相同的質量的話,差不多$30/meal),我也不可能每天taxi和隨便用手機聊天.當然,美國人人都自己開車上班。但在中國,I drive for fun, not for work.我現(xiàn)在工作開展得很好,生活也很開心,當然,這里有不少很有錢的朋友看不起我這樣的生活,不過對我來說也沒什么。我只是說說個人感覺罷了。
關于海歸再說兩句看了前面幾個人的回答,不妨再說兩句。國內的工作沒大家想像得那么累。有些人以為在國內拿個幾十萬就得一天十幾個小時不休息,其實沒有的事。和在美國一樣,不一定拿錢越多就越辛苦,一個月幾千塊錢的人有時候比一個月幾萬塊錢的還累。只是拿錢越多,責任越大,可供調用的資源越多而已。海歸在國內平均收入很高的,和國內平均水平比較基本沒有任何意義。中國大部分人口都在農村,沒受過高等教育,而海歸清一色的至少大學本科以上,更多的還是碩士博士。
海歸收入高的原因也很簡單,中國現(xiàn)在每年進出口貿易幾千億,每年FDI幾百億,更有大量跨國公司直接把工廠銷售直接設在中國本地,這么龐大的資本都需要通曉中國文化市場和西方公司管理的人才管理,而中國這類人才的數(shù)目和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實在是太小了,尤其是高級管理人才和市場人才。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外國公司的高管是外籍和港臺人士的原因,實實在在是找不到合適的人。這幾年海歸在公司里升得很快,是因為本身比外籍和港臺人相比有優(yōu)勢,一旦經驗到了,自然就上去了。說到回國發(fā)展,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的個人感覺是原來在國內干得還算可以的,比如年薪十幾萬以上的,出來后都叫苦,回去的比例也很大。而在國內國企,本地小公司干的都不愿意回去,因為對國內的負面印象深。前面有位加拿大的兄弟說IBM不好進,其實國內的IT外企就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圈子,一旦進去了,跳來跳去還是很容易的。
沒想到大家對我的$80k年收入那么感興趣。
那是差不多00年的收入,是MBA前的。如果除去通貨膨脹的因素話,相當于現(xiàn)在的9萬到十萬吧。我所在的地方房價中擋當時在五十萬左右,相當于我工資的六倍到七倍。要是在上海,按同樣比例,我的國內收入在上??梢再I到180萬到200萬的房子(這還不算住房補貼的因素),從位置到面積都算不錯了。至于吃穿住行,在中國的花費我現(xiàn)在比美國小多了。至于所得稅,有人說30%不對,可是對于單身的算上州稅,聯(lián)邦稅,social security and medicare,就是那么多。美國有美國的好處,中國有中國的好處。我說這些,并不是說每個人選擇回國都是對的,只是個人感受。
另外,國內的年薪二十萬,特別是在外企工作的,比你想象的要舒服得多,可不是你說得像狗一樣。你是拿美國的模式套。美國的工資發(fā)給你多少就是多少,所有的花費都從你的工資里出,所以總也不夠花。不像國內那樣有各種各樣的補貼報銷。一般國內的人說年薪二十萬,是不包括獎金和住房補貼,和交通等津貼的。二十萬年薪的稅不高,算上各種各樣的社會保險,也不到20%。
就國內的外企而言,級別越高,絕對數(shù)目的工資和美國同級別的差別就越少。到VP一級可以說已經沒有什么區(qū)別了,越到高層購買力的優(yōu)勢在中國越明顯。另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中國的business對于外國公司已經是非常重要了,不僅增長快,而且絕對數(shù)字和別的國家比起來也不差。舉個例子,比如 Nokia,中國是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或者波音,中國的采購使這幾年的亮點?,F(xiàn)在大量跨國公司的采購都在中國,從服裝,玩具,到家用電器甚至一些高科技產品,像Walmart一年的采購有上百億,這么多錢花在了中國,創(chuàng)造的商機可以想象有多大。
從個人發(fā)展講,美國能做到director以上級別的中國人(尤其是那些在大陸念大學以后出來的)占的百分比少之又少,到VP那一級更是屈指可數(shù),在國內機會可就多了,自己創(chuàng)業(yè)也容易。
我說過回國有個定位問題,有些人總拿中國的平均水平說事,其實根本不make sense.受過高等教育,精通外語,又有專業(yè)經驗的人,在中國能有多少??梢哉f,只要你不是在國外混學位,你回來已經在中國前10%里面了。前面有人說上海的人均收入是2萬,那可是包括所有人的統(tǒng)計。海歸的平均收入絕對要高得多?;貋肀г苟嗟暮w有兩種,一種是到英國澳洲混學位,本身沒什么工作經驗的,另外一種是搞純科學,離市場需求比較遠的。
關于收入,再多說兩句。
我前面說的是北京上海的收入,就現(xiàn)在國內的發(fā)展狀況,除非你有什么特別的原因,這兩個地方是最適合海歸發(fā)展的。你要非跑到偏遠山區(qū)發(fā)展只能怨你自己。我個人更看好上海及其周邊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快,市場也比較規(guī)范。國內的絕對收入不能和國外直接比,比如你掙個二十萬一年,在上海生活已經可以很舒服了,房子也能買。但兩萬多年薪的工作在紐約(和美國中小城市比沒有意義,完全不同的生活)幾乎就活不下去了,房子更是想都不敢想。上海的房子雖然貴,也絕沒到紐約LA那么離譜。國內的開銷,無非是物質和人工服務,人工絕對是國內便宜,物質上,吃住都是國內便宜,穿上,國內的稍貴一些,但你也不必每天買衣服吧。行上兩邊差不多。我個人的感覺是考慮到稅,物價因素,在中國只要能拿到美國三分之一的稅前工資就絕對值得回去。其實回不回去還是對個人的定位,你要把自己定位成剛畢業(yè)的學生或者國營企業(yè)的工人,那還是留在國外吧,對你來將會來真的不合適。
談談我所知道的國內收入。
我上次發(fā)的關于國內國外生活比較的帖子朋友們都很感興趣,這次我來說說我所接觸的國內收入狀況,相信大家也很關心。我先聲明我不是什么所謂的精英,對所謂的遠大理想崇高責任不感興趣。我就想自己過得快活,做自己想做的事,順便發(fā)點財,前面有人指責我給中國人丟臉,兄弟我不明白哪里招惹他們了,也不在乎。轉入正題。國內的收入可以說是千差萬別,我接觸的多的是外企。從大的方面來說,外企里美企收入,其次是歐洲,在其次是日企,然后是咱們的港澳臺胞開的公司。就行業(yè)而言,收入的當然是投行,管理咨詢(就那么幾家,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廢話了),其次是IT通訊,然后是機械醫(yī)藥快速消費品等傳統(tǒng)行業(yè)。就拿我所熟悉的IT通訊行業(yè)來說(現(xiàn)在IT業(yè)的收入與其他行業(yè)越拉越近,其他行業(yè)的也可以參考),一般有個4,5年以上的技術人員年收入在十萬到二十萬之間,也有很出色的經驗強的能到四五十萬,相對而言,做售前的比售后的掙的多,面對客戶的比純研發(fā)的掙的多,做銷售市場的比做技術的收入高。國內的外企里一般把管理人員分成一線,二線,三線等。一線的就是最低級的manager,一般在二十萬以上,最多能到四十萬的,二線就是所謂的總監(jiān),一般三十萬到七八十萬,好的能到一百萬以上,到了
我在美國時也和各位想法差不多,那時候在美國一年下來稅前也有8萬多(我在的地方在美國算中等偏上的消費水平,房租one bed room一個月$800)?;貒膐ffer給了三十幾萬,算了半天才下決心。等到了國內發(fā)現(xiàn)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一來國內的稅低,年收入50萬以下真正交的稅在22%左右。此外還有住房公積金,一般是10%,也就是說你工資的10%放在公積金里,剩下的 90%才交稅,公司另外在match 10%的工資,這比美國的401k可強多了。通常年末還有10%的獎金,和美國同樣的stock option。所以算下來實際拿到手里的稅后也是三十幾萬。而在加州這種地方一年的聯(lián)邦稅和州稅加起來怎么也在30%以上,大打折扣。當然在國內時間久了,你還會有做個生意等其他賺錢的法子。
此外國內的外企里有各種補助,比如手機費報銷(我現(xiàn)在的公司一個月最多1000元,足夠了),午飯(500元)等等。國內實實在在做 research的很少,大多都要和客戶打交道,這樣出去吃飯打車的開銷都可以報銷。我現(xiàn)在也就是租個房子花錢,2000每月在北京不比美國的 apartment差,上網(wǎng)水電雜費一月四百,其余還不是衣服鞋子追追女孩。兄弟我在美國作過幾年IT咨詢的,美國東南西北都跑過,要說看到的中國人個個都挺省的,大多數(shù)情況下自己做飯,也沒見租多好的房子,要攢個四五年才出個首付,連看個電影都很少。美國值得一提的地方就是環(huán)境,還有城郊的一個 single house。在國內可以說是五光十色。
我覺得回不回去看個人性格和背景,你要是做research或編程序的,性格內向,在國內只會吃虧,不會有什么太大發(fā)展。要是你性格外向,想做市場或者銷售,開公司,那趕快收拾收拾回家了吧,熬著實在難受。
兄弟我說的可能有點不清楚,我在美國工作了幾年后又念了個MBA才回去的,所以你說我是學生剛回去也可以。我在美國是做IT咨詢的,其實就是系統(tǒng)集成和架構設計,再管管和印度方面的外包服務,技術含量不如編程序的高,不過和各種各樣的客戶打交道,挺長見識的。在美國我就是一普通作技術的,工資8 萬在IT行業(yè)里不算高,相信在美國做過的都清楚,就是由兩三年工作經驗人的平均數(shù),真沒什么好吹的,只是供大家參考。至于稅,我從來都是用 TurboTax之類的軟件,不大會用exemption,加上加州的州稅高,確實就是30%那個數(shù)。當然我也交401K(我那會好像是11000每年),不過剩下的還是有30%交給Uncle Sam了。俺在美國就買過本公司的股票,因為有15% discount,不過還是賠了點,買股票賺錢真的不容易。我現(xiàn)在從 20 B-School出來,也不認為以個人的精力和掌握的信息炒股能真賺到大錢,當然管個基金除外。
至于在國內的工資水平,有過幾年美國經驗的,只要不是人太死板純搞技術,三十幾萬在IT行業(yè)的外企真不算什么高薪。即使是local的人拿到這個數(shù)的也不再少數(shù)。國內靠跳槽漲工資不難,按我現(xiàn)在的背景,在公司里再干兩年跳一次,那個五六十萬還是有信心的。另外,國內的工資水平漲得很快,和外派的差距現(xiàn)在是越來越少了。
回國還是留在國外還是看個人。
其實我的意思并不是說回國就一定比國外怎么樣。國外確實有比國內好的地方,但也有不如國內的地方。也有人在國外混得不錯,我也承認。就我個人而言,國內生活比較適合我。一來經濟上我雖然絕對數(shù)字比國外低,但我在國外買東西吃飯還要考慮一下,在國內我基本不怎么考慮。有人非要說國外凈收入高,我可感覺不到。二來國內文化上適應,朋友也多。國外中國人的娛樂就那么些,交往圈子也窄。國外的生活對我而言比較枯燥,當然有些中國人能完全融入主流社會,不過我孤陋寡聞,還真沒見到上完國內大學出來的大陸人真能做的到的。第三呢,我最看重的是事業(yè)上的發(fā)展,以我的背景,人際網(wǎng)和工作經驗,在國內往上走的幾率肯定要比國外大。國外的公司不是人際關系不復雜,而是人家根本就沒打算讓你參與,你沒到那個圈子里,只是一個技術工具而已。不少中國人充其量做個team manager而已。我覺得這里有些朋友動不動就拿國內的平均水平比,其實這是一個誤區(qū),對自己的定位錯了。在美國大學拿學位,幾年工作經驗,只要人靈活一點,在國內怎么也是top10%里的。至于吃飯報銷,手機,打車之類的讓各位見笑了,兄弟我還是一窮人。
關于我什么回國再說兩句。
真的讓各位見笑了。兄弟我真的就是一普通的俗人,回國不是因為什么愛國情結,實實在在是因為在美國混不上去才回國的。一來覺得在中國有機會發(fā)展,順帶著發(fā)點財。我現(xiàn)在自己搞了幾個項目,雖然還沒見到錢,但想來也是遲早的事。在美國我從來沒這個機會。二來想著生活過的舒服一點,和朋友們在一起吃喝玩樂還有人買單我就是挺高興的,你要是說我沒啥品味,我承認。前面有位老兄說納稅是天經地義的,這說得沒錯。不過我就掙這么多錢,不管是給中國的貪官污吏還是美國的Uncle Same,我都是想能少交點就少交點,當然我也不會故意去偷稅漏稅。在美國那么多年,我也沒見到誰以多交稅為榮的。當然物以類聚,我周圍也都是俗人。有人說我給Top 20 school的MBA丟臉了。兄弟我念書就是為了自己的事業(yè)發(fā)展,沒想著給誰掙臉,所以你要不愿意與我為伍,那也隨你。Top 20 School的MBA里我算干的中等的,比我好的差的都多了去了,其實做事完全看人,不是念個書拿個學位就能怎么樣的。這里這么多人都是精英見多識廣,要么是在美國做到VP年薪至少二三十萬,要么是思想高尚看不起吃喝玩樂,要是覺得我給中國人丟臉,那我也在這說一句抱歉。
我也在中西部住過。生活確實平靜但很boring.我認識的朋友里,特別是大城市過來的都很不happy.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感覺和經歷。我喜歡熱鬧,向往挑戰(zhàn)的生活,在那種地方我真得很不適應。
在美國每年Top 20 BSchool的MBA有一萬多,實際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去IBank或Management Consulting,大多數(shù)MBA最后也就是financial analyst, marketing analyst,product manager之類的工作,更不用說中國學生在語言,文化和networking方面的劣勢了。你可能聽過不少top MBA的傳聞,但不幸的是,那只是傳聞而已。但在中國,不僅僅是由于 20 MBA在中國很少,美國的MBA學歷和經歷確實能對你的職業(yè)道路幫助很大,再加上文化上的適應和networking,很多人幾年之內就升上去了。我個人的經歷是在國內的朋友比國外過的好,職業(yè)發(fā)展好,當然,你所看到的可能不一樣。
至于報銷,手機,Taxi之類的,我說過我不是富人,你也可以認為我在美國是低收入。在美國,我不可能像現(xiàn)在這樣每天在飯館里消費(如果相同的質量的話,差不多$30/meal),我也不可能每天taxi和隨便用手機聊天.當然,美國人人都自己開車上班。但在中國,I drive for fun, not for work.我現(xiàn)在工作開展得很好,生活也很開心,當然,這里有不少很有錢的朋友看不起我這樣的生活,不過對我來說也沒什么。我只是說說個人感覺罷了。
關于海歸再說兩句看了前面幾個人的回答,不妨再說兩句。國內的工作沒大家想像得那么累。有些人以為在國內拿個幾十萬就得一天十幾個小時不休息,其實沒有的事。和在美國一樣,不一定拿錢越多就越辛苦,一個月幾千塊錢的人有時候比一個月幾萬塊錢的還累。只是拿錢越多,責任越大,可供調用的資源越多而已。海歸在國內平均收入很高的,和國內平均水平比較基本沒有任何意義。中國大部分人口都在農村,沒受過高等教育,而海歸清一色的至少大學本科以上,更多的還是碩士博士。
海歸收入高的原因也很簡單,中國現(xiàn)在每年進出口貿易幾千億,每年FDI幾百億,更有大量跨國公司直接把工廠銷售直接設在中國本地,這么龐大的資本都需要通曉中國文化市場和西方公司管理的人才管理,而中國這類人才的數(shù)目和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實在是太小了,尤其是高級管理人才和市場人才。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外國公司的高管是外籍和港臺人士的原因,實實在在是找不到合適的人。這幾年海歸在公司里升得很快,是因為本身比外籍和港臺人相比有優(yōu)勢,一旦經驗到了,自然就上去了。說到回國發(fā)展,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的個人感覺是原來在國內干得還算可以的,比如年薪十幾萬以上的,出來后都叫苦,回去的比例也很大。而在國內國企,本地小公司干的都不愿意回去,因為對國內的負面印象深。前面有位加拿大的兄弟說IBM不好進,其實國內的IT外企就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圈子,一旦進去了,跳來跳去還是很容易的。
沒想到大家對我的$80k年收入那么感興趣。
那是差不多00年的收入,是MBA前的。如果除去通貨膨脹的因素話,相當于現(xiàn)在的9萬到十萬吧。我所在的地方房價中擋當時在五十萬左右,相當于我工資的六倍到七倍。要是在上海,按同樣比例,我的國內收入在上??梢再I到180萬到200萬的房子(這還不算住房補貼的因素),從位置到面積都算不錯了。至于吃穿住行,在中國的花費我現(xiàn)在比美國小多了。至于所得稅,有人說30%不對,可是對于單身的算上州稅,聯(lián)邦稅,social security and medicare,就是那么多。美國有美國的好處,中國有中國的好處。我說這些,并不是說每個人選擇回國都是對的,只是個人感受。
另外,國內的年薪二十萬,特別是在外企工作的,比你想象的要舒服得多,可不是你說得像狗一樣。你是拿美國的模式套。美國的工資發(fā)給你多少就是多少,所有的花費都從你的工資里出,所以總也不夠花。不像國內那樣有各種各樣的補貼報銷。一般國內的人說年薪二十萬,是不包括獎金和住房補貼,和交通等津貼的。二十萬年薪的稅不高,算上各種各樣的社會保險,也不到20%。
就國內的外企而言,級別越高,絕對數(shù)目的工資和美國同級別的差別就越少。到VP一級可以說已經沒有什么區(qū)別了,越到高層購買力的優(yōu)勢在中國越明顯。另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中國的business對于外國公司已經是非常重要了,不僅增長快,而且絕對數(shù)字和別的國家比起來也不差。舉個例子,比如 Nokia,中國是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或者波音,中國的采購使這幾年的亮點?,F(xiàn)在大量跨國公司的采購都在中國,從服裝,玩具,到家用電器甚至一些高科技產品,像Walmart一年的采購有上百億,這么多錢花在了中國,創(chuàng)造的商機可以想象有多大。
從個人發(fā)展講,美國能做到director以上級別的中國人(尤其是那些在大陸念大學以后出來的)占的百分比少之又少,到VP那一級更是屈指可數(shù),在國內機會可就多了,自己創(chuàng)業(yè)也容易。
我說過回國有個定位問題,有些人總拿中國的平均水平說事,其實根本不make sense.受過高等教育,精通外語,又有專業(yè)經驗的人,在中國能有多少??梢哉f,只要你不是在國外混學位,你回來已經在中國前10%里面了。前面有人說上海的人均收入是2萬,那可是包括所有人的統(tǒng)計。海歸的平均收入絕對要高得多?;貋肀г苟嗟暮w有兩種,一種是到英國澳洲混學位,本身沒什么工作經驗的,另外一種是搞純科學,離市場需求比較遠的。
關于收入,再多說兩句。
我前面說的是北京上海的收入,就現(xiàn)在國內的發(fā)展狀況,除非你有什么特別的原因,這兩個地方是最適合海歸發(fā)展的。你要非跑到偏遠山區(qū)發(fā)展只能怨你自己。我個人更看好上海及其周邊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快,市場也比較規(guī)范。國內的絕對收入不能和國外直接比,比如你掙個二十萬一年,在上海生活已經可以很舒服了,房子也能買。但兩萬多年薪的工作在紐約(和美國中小城市比沒有意義,完全不同的生活)幾乎就活不下去了,房子更是想都不敢想。上海的房子雖然貴,也絕沒到紐約LA那么離譜。國內的開銷,無非是物質和人工服務,人工絕對是國內便宜,物質上,吃住都是國內便宜,穿上,國內的稍貴一些,但你也不必每天買衣服吧。行上兩邊差不多。我個人的感覺是考慮到稅,物價因素,在中國只要能拿到美國三分之一的稅前工資就絕對值得回去。其實回不回去還是對個人的定位,你要把自己定位成剛畢業(yè)的學生或者國營企業(yè)的工人,那還是留在國外吧,對你來將會來真的不合適。
談談我所知道的國內收入。
我上次發(fā)的關于國內國外生活比較的帖子朋友們都很感興趣,這次我來說說我所接觸的國內收入狀況,相信大家也很關心。我先聲明我不是什么所謂的精英,對所謂的遠大理想崇高責任不感興趣。我就想自己過得快活,做自己想做的事,順便發(fā)點財,前面有人指責我給中國人丟臉,兄弟我不明白哪里招惹他們了,也不在乎。轉入正題。國內的收入可以說是千差萬別,我接觸的多的是外企。從大的方面來說,外企里美企收入,其次是歐洲,在其次是日企,然后是咱們的港澳臺胞開的公司。就行業(yè)而言,收入的當然是投行,管理咨詢(就那么幾家,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廢話了),其次是IT通訊,然后是機械醫(yī)藥快速消費品等傳統(tǒng)行業(yè)。就拿我所熟悉的IT通訊行業(yè)來說(現(xiàn)在IT業(yè)的收入與其他行業(yè)越拉越近,其他行業(yè)的也可以參考),一般有個4,5年以上的技術人員年收入在十萬到二十萬之間,也有很出色的經驗強的能到四五十萬,相對而言,做售前的比售后的掙的多,面對客戶的比純研發(fā)的掙的多,做銷售市場的比做技術的收入高。國內的外企里一般把管理人員分成一線,二線,三線等。一線的就是最低級的manager,一般在二十萬以上,最多能到四十萬的,二線就是所謂的總監(jiān),一般三十萬到七八十萬,好的能到一百萬以上,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