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生活:在接待站的一些趣事

字號:

在中國凡是有幸躋身于那個狂熱的年代——文化*,參加過北上南下串聯(lián)的人,對“革命群眾接待站”可能都心存一份感激,本人當年也是熱血沸騰的“革命小將”之一,敢想又敢干,懷揣些許盤纏就踏上萬里征途,一路上就是靠著全國各地的“革命群眾接待站”而免受饑寒和車馬勞累。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想到移居到這大洋彼岸,我家由田納西的“川軍總部”而轉(zhuǎn)為馬里蘭州的“華盛頓接待站”了。十多年來,南來北往的朋友,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專程到華盛頓朝圣,或路過馬里蘭州,慕名前來我們這個“接待站”的,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都有上百人次。有的長則幾周,有的短則一夜??腿酥姓勑τ续櫲?,往來有布衣。有的黃鶴一去杳無音訊,有的桃花潭水勝似汪倫情。
    先生熱情好客,尤喜畫友,平時不愛做家務事的他,一聽說有客人來,就勤快地把屋子收拾得整整齊齊,甘當“司機兼導游”,再累也不嫌煩。而我這個 “煮婦”下班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廚房,使盡渾身解數(shù),把媽媽教的那幾招全拿出,為這些中國胃聊解鄉(xiāng)愁。但偶爾也有招待不周時,先生一句:“你就炒這點菜?怎么不把冰箱里的東西多拿點出來?”我沮喪地還敬他一句:“叫你陪客人,你同客人搶(玩笑話了)?!毕壬髞硪矊W乖了,當著客人面猛夸我廚藝不輸餐館大廚,我又被這甜言蜜語哄得不好意思再提罷工的事了。
    “有客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可有一次卻樂過了頭。先生頭夜陪客長談,第二天一早又沏濃茶招待,誰知竟把自己累壞,送進急診室,住院兩天,反勞動幾位客人輪流到醫(yī)院探視,這事成了笑話一則。
    還有樂不起來的時候,當我父母相繼去世的大悲日子,碰巧兩次都有客人來,先生讓我化悲痛為力量,可這強擠的笑容一定比哭還難看。
    十年前的一位不速之客,是親戚的朋友的親戚,人到了華盛頓機場,一個電話打來要求接機,我們還弄不清“who is who?”接到家來,被告知的第一件事是:我們國內(nèi)的親戚向他保證,他來美國后我們一定管吃管住,還管幫找工作,還得借錢給他請律師辦身分。我們建議他去紐約,那里華人多,好找工作。他竟打電話回國罵我們是“王啟明”(電影《北京人在紐約》的主角),電話費還得我們付。我告訴他去紐約要買些被褥鍋盤等,他馬上接嘴:“謝謝,你們破費了?!闭娌焕⑹鞘苓^高等教育的人,說話都這么得體,滴水不漏。
    還有一位二十年前素未謀面的學生家長,沒想到在地球的這一面卻有緣相會(中國真“大”,地球真“小”)。接到家里暢談往事,熱茶熱飯招待,她大概多喝了兩杯,竟當著我的面主動提出可幫我先生介紹女朋友。我先生尷尬得不知如何作答(可能心中竊喜),我只好打趣道:“他是有賊心沒賊膽,如真有需要的那一天,你可不能失言喲。”
    讀者你看,這林子大了,什么樣的鳥都有,十多年來,發(fā)生在這“接待站”的趣事真是一大籮。隨著國內(nèi)朋友不斷移民美國,現(xiàn)又建立了“紐約接待站”、“新澤西接待站”、“亞特蘭大接待站”……“長島接待站”現(xiàn)雖已撤離,但又另辟了芝加哥和西雅圖航線。每年春來秋往,新朋舊友有緣來美相會,我相信各個“接待站”都有說不完的趣事,給我們的移民生活注入不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