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且為文》之《我心中的康橋》

字號:

劉知晨,2005年8月入讀美國弗吉尼亞大學(xué)精英班(人稱“小哈佛”),是一位品學(xué)兼優(yōu)的姑娘。從小到大,父母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傾注了無限關(guān)愛,孩子走過的每一步都不乏父母的多方咨詢與精心設(shè)計,從初中開始,父母就不斷安排她去國外游學(xué):或參加學(xué)校的國際交流---冬夏令營,或旅游觀光。在與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劉知晨成長了、成熟了,并給自己定下了出國留學(xué)的目標。高一開始,劉知晨便在新東方學(xué)起了TOEFL,高二又學(xué)習(xí)了SAT,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知晨終如愿以償,進入了美國。
    正如劉知晨的父母所說,劉知晨是個普通的孩子,她的成功是完全可以復(fù)制的。她的成長環(huán)境和大家一樣,她認為受益非淺的國際冬夏令營、新東方的TOEFL、SAT也都在大家的身邊。2004年底電子工業(yè)出版社出版了她的作文集《且行,且思,且為文 --- 成長札記》,我們在此選登書中的部分游記。
    語文課講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于是我又陷入了回憶,回憶起三年前的那個暑假,回憶起我深愛的劍橋。
    三年前的我,現(xiàn)在想來,還什么都不懂。和另一個女孩一起,到了英國,在劍橋?qū)W習(xí)生活了一個月。獨自在外的收獲和體會,我曾經(jīng)用了很多文字來描述。而我今天想說的,只是劍橋,這個遠離大都市喧囂的小城。
    提起劍橋,首先想到的是“文化”,文化是劍橋的精髓,劍橋的人,劍橋的景,劍橋的康河,尤其是劍橋的驕傲——劍橋的三十多所學(xué)院,這一切的一切,都蘊涵著濃濃的文化色彩。
    劍橋的文化,不同于我去過的任何一個城市和地區(qū)。羅馬的文化,體現(xiàn)在斗獸場和廢墟;佛羅倫薩的建筑,是它文化的象征;巴黎的文化浮于它的流光溢彩;倫敦的文化,來源于大英帝國往日的輝煌;甚至北京,也是因為中華的悠久歷史而享有了“文化古都”之稱。
    劍橋的文化,我認為是純粹的文化,它囊括了方方面面,它體現(xiàn)在點點滴滴。
    劍橋的文化,不像有些以文化著稱的城市,文化氣息濃得讓人喘不過氣,劍橋的一切都流于自然,早晨深吸一口新鮮空氣,感受的是文化;劍橋?qū)W子舉手投足間,流露著文化;康河的河水中,流淌的是文化;長篙撐起,撥動的是文化……在劍橋,你可以隨時隨處地感觸文化、接受文化。
    劍橋的文化,獨特的地方在于,它吸收很多種不同的文化——世界各國優(yōu)秀的學(xué)子,帶著屬于自己的文化,來到這里。劍橋,把這一切吸收、融會在一起,加上百年歷史的浸染,展現(xiàn)出的,就是與眾不同的劍橋文化。
    劍橋的文化,跳動著自由的節(jié)奏,它接納多種文化,也讓你吸收各種文化。身處來自不同國家,擁有不同語言,不同性格的同齡人中,誰也不會覺得尷尬,每一個人都在嘗試著溝通和交流,所有的思想、感情都可以自由地流露,沒有任何約束和限制。
    在劍橋,汽車不是隨處可見,但總能看到學(xué)子們騎著單車,颯爽英姿地穿梭于大街小巷;劍橋只有兩個大型的購物中心,卻有33所舉世聞名的學(xué)院;劍橋的娛樂設(shè)施、酒吧、咖啡館不多,但各種美術(shù)館、博物館卻數(shù)不勝數(shù)。一個月的時間,足以逛遍劍橋的大街小巷,熟悉這里的一切。但真正的解讀劍橋文化,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不知道夠不夠?
    劍橋的美景,也是讓人鐘愛的原因。劍橋的所有景物:教堂、街巷、河水、木橋、草坪、花園……全都自然恬淡,但組合在一起,就會有一種明快的色彩感。天藍得純凈,水清得晶瑩,從任何角度看劍橋,都是一幅美麗的、流動的色彩畫。
    劍橋還是一個有風(fēng)情的城市——街頭巷尾歌手的淺吟低唱,教堂里厚重悠遠的鐘聲,廣場上沐浴著陽光緊緊相擁的愛侶,市場上小販的叫賣聲聲。
    然而這些都只屬于白天,四點半所有商店停止營業(yè),六點鐘教堂敲響后鐘聲,八點整所有學(xué)院也都關(guān)好大門。如果晚上在劍橋漫步,感受著月光和夜色,這時的劍橋,只有寧謐、浩淼、嫻靜……
    我曾經(jīng)很自然地融入劍橋,曾經(jīng)很不舍地離開。我相信,對所有渴望求知、渴望文化、渴望自由、追求藝術(shù)和美的人來說,劍橋,是一個太好太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