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是富人。
沒錯,肯定沒錯。我這么和你說,你看她是不是富人:她丈夫擁有一家電腦公司,在全世界擁有112家分公司,分布在英國、德國、日本、印度,現(xiàn)在又開發(fā)中國市場;在美國紐約、芝家哥很多大城市都有他的分公司;她在德國有100多畝地的別墅。
走近克里斯蒂,你看她的生活十分清貧,我說清貧是那種既簡單又實惠,方便又清靜的生活方式。當然和窮困潦倒的那種貧窮、寒酸不一樣。
克里斯蒂家住在柏克萊市中心,距離舉世聞名的加州柏克萊大學步行可以走過去。這座小洋房有四戶人家,他們共同享用洗衣房、后花園和前花園。每天進進出出互相可以見面。這對美國中產(chǎn)階級以上的人來說是不太多的。因為美國人太注重隱私,他們經(jīng)濟上稍有實力就一定要搬出人群,越遠越好,這種共用公寓的大多數(shù)人是剛出大學校門不久的年輕人??死锼沟偈前乜巳R大學政治系畢業(yè)的,她熱情、開朗、動作敏捷、快人快語。她一直是報社的專欄作家,平日在家工作,雖然是在家工作,她從來也沒有放松要求自己,每天到點就坐在電腦前,一絲不茍地認真工作。因為她給自己規(guī)定了工作量,這種工作量要求她自己必須分分秒秒地認真工作。其實美國上班族的工作也是用量來要求他們的,而不是用老板的眼睛盯著。
在美國大多數(shù)家庭都齊備電氣化的家庭設(shè)備,克里斯蒂的家卻完全不一樣。他們家沒有電視,沒有微波爐;有洗衣機但和其他住客共用;沒有烘干機,衣服洗完了,拿到院子里曬;他們家不用微波爐,她說微波爐熱飯味道不對。他們晚上也不看電視,小孩子晚上也不許看電視。她有三個女兒,一個上中學兩個上小學。她的家只有一部電話機在她的房間,小孩平時也不可以打電話。晚上的時間,她的三個女兒練鋼琴、小提琴,吹笛子,分頭自己練,然后再聚到大廳里,她和丈夫坐在火爐前欣賞女兒們的演奏。有時,大多數(shù)的周末,他們一家人排練,她的大女兒編劇,小女兒導演,她丈夫又當演員又當攝影師,在大廳里有個大木箱子就像劇團里演出攜帶道具的箱子一樣,裝滿各式演出服裝和各類道具。他們一家人有時也邀請朋友和女兒學校里的同學和家長一塊來演出。
克里斯蒂家里的家具沒有一件配套的,墨綠色的大沙發(fā),兩邊不是小沙發(fā)而是兩把一大一小的椅子,很粗糙也沒有刷油,那是她自己中學時上木工課的作業(yè),她一直留在身邊,坐在那把椅子上寫出一篇又一篇有力度的政治論文,所以她不肯丟掉它,因為這把椅子上有她成長的記錄。克里斯蒂家的窗簾也是一個窗戶一種顏色一種式樣,她說這是她大女兒選的,那個大窗戶的窗簾是她丈夫選的,那個是她二女兒選的,這是她三女兒選的,廚房的是保姆選的。她談起每個窗簾的花色、質(zhì)量、樣式都津津有味,好像看畫展似的。
她問我,你看每一個窗簾的選擇都能看出每個人的個性:我的大女兒性格沉穩(wěn),她選的窗簾顏色是淡藍色布并配有白蘭花;我小女兒活潑,她選的窗簾有小動物;我二女兒熱烈,她選的顏色橘黃帶有金黃色的怒放的花朵;保姆平日節(jié)儉,你看她選的廚房窗簾一看肯定便宜。我這樣給你介紹你再看我家廚房的餐具就能猜出大概哪個碗是誰的。我還不算笨,經(jīng)她一介紹,那些碗碟我都能對上號,哪件是哪個人的。
克里斯蒂家沒有任何東西是配套的,就連沙發(fā)坐墊也是不同的式樣、不同質(zhì)量、不同風格,甚至產(chǎn)于不同國家,有前蘇聯(lián)網(wǎng)扣靠墊的白色的,這是她丈夫從歐洲帶回來的,還有她女兒從印度度夏令營時帶回來的,印度粗布靠墊、她自己繪制的粗繭蠶竹靠墊。她不解釋,冷一看她的家實在太不講究了,她一解釋確實覺得這個家就是一個小小的博物館,匯集著世界各國文化??死锼沟僮郎嫌幸粋€日本式的小銅碗,下面有一個棉的坐墊,是八彩圖,因為銅碗在大小棉墊上才更能傳遠的聲音,一到吃飯時間,克里斯蒂就用小木錘敲小銅碗,三個女兒就會從各自房間出來,那個情景很像電影里一個引逗觀眾發(fā)笑的鏡頭,其實克里斯蒂家只要孩子在家常常會來一大幫孩子,而克里斯蒂一敲小銅碗那一幫孩子就會嘰里咕嚕地過來吃飯。旺盛的人氣噴薄著。
克里斯蒂愛孩子,那份耐心和細致傾注的母愛是熱情而又理性的。她支持孩子任何童心的表達,只要孩子高興她全支持。她的三個女兒和小朋友畫畫,畫來畫去,你給我臉上抹一道綠的,我給你臉上抹一道紅的,你看我的花臉,我看你的花臉,笑得前仰后合??死锼沟倏匆娝麄冋垓v到這種程度,不但沒批評他們浪費顏色,不好好畫畫,反而說既然往臉上畫這么開心,不如畫臉譜。她買來中國京劇臉譜書,她的女兒和同學一塊兒畫臉譜。她女兒知道我是中國人,把他們互畫臉譜的照片給我看,我真不懂京劇臉譜的釋意,她的小女兒就給我講每種臉譜代表什么。她還請我教她唱京劇,我答應(yīng)她等我回中國學一段再來教他們。
克里斯蒂家接受各國文化,她常把印度人帶回家里共進晚餐,因為她丈夫公司有印度裔工程師,請他們教孩子唱印度歌,跳印度舞。有一天,克里斯蒂和我一塊兒逛唐人街。我在那邊挑東西,一不留神,她買了一大堆我們中國人的祭品,還有疊金元寶的金紙、有蓋著紅戳的紙錢,還有給死人的靈頭幡。她喜盈盈地對我說,太美了,太好了,我回家就掛在門口。我當時真不愿掃她的興,給死人的東西是不吉利的,沒死人是不能掛這些東西的,但我不好直說,因為圣誕節(jié)這個吉祥快樂的日子,我怕她掃興,可我又不能不告訴她,這些東西不是吉祥日子里的東西。后來我委婉地告訴了她,她不但沒有半點掃興,反而哈哈大笑。美國人對死不像我們中國人看得那么可怕、晦氣和陰森,他們把那叫做天父召我回家,自信自己做好事的人會視死如歸,自己要回天堂了。任我怎樣解釋,克里斯蒂在圣誕節(jié)那天還是把那些中國供奉死者的東西和其他圣誕節(jié)的掛件擺在一起,尤其是把死人的靈頭幡插在一個顯眼的地方。那天所有來賓都很欣賞那件“藝術(shù)品”。心里疙疙瘩瘩的我,看著那個靈頭幡立在那里,它的本身文化釋意已不復存在了,它被克里斯蒂作為另一種藝術(shù)來欣賞了。任何一件事,一個物質(zhì)的東西,一種感情都是文化賦予它的概念,此刻在這里我也必須即刻放棄我的文化禁忌,歡度圣誕不去管這個靈頭幡。這也是今晚的挑戰(zhàn)。
克里斯蒂活躍而熱情,她是學生家長會的頭,經(jīng)常出頭組織各種公益活動。比如動員家長每個人做自己拿手的食品送到學校中午發(fā)給學生,然后把錢全捐給學校;圣誕節(jié)期間組織12個家長和學生把自己家里八成新的玩具擦洗干凈,用禮品盒裝上送給無家可歸的孩子;她組織流動圖書館,動員那些畢業(yè)生家長把孩子小時候的書捐出來,用卡車裝著這些書送到邊遠貧窮的地方租給無家可歸的孩子看。這種組織工作很費力,要聯(lián)絡(luò)許多家長,分工合作,當然她自己也捐出很多錢,她買了一輛卡車就為這事專用。每個周末她和自己的三個女兒把上千冊書裝上卸下。
克里斯蒂有很強烈的平等意識,無論從她本身的學歷、社會地位和她的思想,用一般市俗價值觀念,她應(yīng)該屬于上層社會,然而她一點也不矯情做作。每年圣誕節(jié)她都給在她家里做過保姆的人發(fā)請柬,讓她們來和他們?nèi)乙粔K兒歡度圣誕。在圣誕節(jié)家家戶戶開著汽車去購物時,她卻教育自己的孩子,你們太小,沒有收入,自己動手制作禮物,不花錢也可以表達愛心。她教給女兒把火柴盒黏滿花紙再繪上圖案,把這些火柴盒寄往德國的外公外婆家。就連賀卡也讓小孩自己動手繪制,而且是全家人,一人一筆、一人一個圖案。她平日里不亂花一分錢。這么有錢的人連賀卡都不買,自己畫。她有她的生活情趣,她有她自己的解釋——這是她的生活方式,也是她的消費方式。
他們家節(jié)儉慣了,很多人都會為他們的節(jié)儉而吃驚。他們就因為這么精算才有錢,這是真的,而且他們把節(jié)約當成美德,不像中國人怕節(jié)儉讓別人笑話。
沒錯,肯定沒錯。我這么和你說,你看她是不是富人:她丈夫擁有一家電腦公司,在全世界擁有112家分公司,分布在英國、德國、日本、印度,現(xiàn)在又開發(fā)中國市場;在美國紐約、芝家哥很多大城市都有他的分公司;她在德國有100多畝地的別墅。
走近克里斯蒂,你看她的生活十分清貧,我說清貧是那種既簡單又實惠,方便又清靜的生活方式。當然和窮困潦倒的那種貧窮、寒酸不一樣。
克里斯蒂家住在柏克萊市中心,距離舉世聞名的加州柏克萊大學步行可以走過去。這座小洋房有四戶人家,他們共同享用洗衣房、后花園和前花園。每天進進出出互相可以見面。這對美國中產(chǎn)階級以上的人來說是不太多的。因為美國人太注重隱私,他們經(jīng)濟上稍有實力就一定要搬出人群,越遠越好,這種共用公寓的大多數(shù)人是剛出大學校門不久的年輕人??死锼沟偈前乜巳R大學政治系畢業(yè)的,她熱情、開朗、動作敏捷、快人快語。她一直是報社的專欄作家,平日在家工作,雖然是在家工作,她從來也沒有放松要求自己,每天到點就坐在電腦前,一絲不茍地認真工作。因為她給自己規(guī)定了工作量,這種工作量要求她自己必須分分秒秒地認真工作。其實美國上班族的工作也是用量來要求他們的,而不是用老板的眼睛盯著。
在美國大多數(shù)家庭都齊備電氣化的家庭設(shè)備,克里斯蒂的家卻完全不一樣。他們家沒有電視,沒有微波爐;有洗衣機但和其他住客共用;沒有烘干機,衣服洗完了,拿到院子里曬;他們家不用微波爐,她說微波爐熱飯味道不對。他們晚上也不看電視,小孩子晚上也不許看電視。她有三個女兒,一個上中學兩個上小學。她的家只有一部電話機在她的房間,小孩平時也不可以打電話。晚上的時間,她的三個女兒練鋼琴、小提琴,吹笛子,分頭自己練,然后再聚到大廳里,她和丈夫坐在火爐前欣賞女兒們的演奏。有時,大多數(shù)的周末,他們一家人排練,她的大女兒編劇,小女兒導演,她丈夫又當演員又當攝影師,在大廳里有個大木箱子就像劇團里演出攜帶道具的箱子一樣,裝滿各式演出服裝和各類道具。他們一家人有時也邀請朋友和女兒學校里的同學和家長一塊來演出。
克里斯蒂家里的家具沒有一件配套的,墨綠色的大沙發(fā),兩邊不是小沙發(fā)而是兩把一大一小的椅子,很粗糙也沒有刷油,那是她自己中學時上木工課的作業(yè),她一直留在身邊,坐在那把椅子上寫出一篇又一篇有力度的政治論文,所以她不肯丟掉它,因為這把椅子上有她成長的記錄。克里斯蒂家的窗簾也是一個窗戶一種顏色一種式樣,她說這是她大女兒選的,那個大窗戶的窗簾是她丈夫選的,那個是她二女兒選的,這是她三女兒選的,廚房的是保姆選的。她談起每個窗簾的花色、質(zhì)量、樣式都津津有味,好像看畫展似的。
她問我,你看每一個窗簾的選擇都能看出每個人的個性:我的大女兒性格沉穩(wěn),她選的窗簾顏色是淡藍色布并配有白蘭花;我小女兒活潑,她選的窗簾有小動物;我二女兒熱烈,她選的顏色橘黃帶有金黃色的怒放的花朵;保姆平日節(jié)儉,你看她選的廚房窗簾一看肯定便宜。我這樣給你介紹你再看我家廚房的餐具就能猜出大概哪個碗是誰的。我還不算笨,經(jīng)她一介紹,那些碗碟我都能對上號,哪件是哪個人的。
克里斯蒂家沒有任何東西是配套的,就連沙發(fā)坐墊也是不同的式樣、不同質(zhì)量、不同風格,甚至產(chǎn)于不同國家,有前蘇聯(lián)網(wǎng)扣靠墊的白色的,這是她丈夫從歐洲帶回來的,還有她女兒從印度度夏令營時帶回來的,印度粗布靠墊、她自己繪制的粗繭蠶竹靠墊。她不解釋,冷一看她的家實在太不講究了,她一解釋確實覺得這個家就是一個小小的博物館,匯集著世界各國文化??死锼沟僮郎嫌幸粋€日本式的小銅碗,下面有一個棉的坐墊,是八彩圖,因為銅碗在大小棉墊上才更能傳遠的聲音,一到吃飯時間,克里斯蒂就用小木錘敲小銅碗,三個女兒就會從各自房間出來,那個情景很像電影里一個引逗觀眾發(fā)笑的鏡頭,其實克里斯蒂家只要孩子在家常常會來一大幫孩子,而克里斯蒂一敲小銅碗那一幫孩子就會嘰里咕嚕地過來吃飯。旺盛的人氣噴薄著。
克里斯蒂愛孩子,那份耐心和細致傾注的母愛是熱情而又理性的。她支持孩子任何童心的表達,只要孩子高興她全支持。她的三個女兒和小朋友畫畫,畫來畫去,你給我臉上抹一道綠的,我給你臉上抹一道紅的,你看我的花臉,我看你的花臉,笑得前仰后合??死锼沟倏匆娝麄冋垓v到這種程度,不但沒批評他們浪費顏色,不好好畫畫,反而說既然往臉上畫這么開心,不如畫臉譜。她買來中國京劇臉譜書,她的女兒和同學一塊兒畫臉譜。她女兒知道我是中國人,把他們互畫臉譜的照片給我看,我真不懂京劇臉譜的釋意,她的小女兒就給我講每種臉譜代表什么。她還請我教她唱京劇,我答應(yīng)她等我回中國學一段再來教他們。
克里斯蒂家接受各國文化,她常把印度人帶回家里共進晚餐,因為她丈夫公司有印度裔工程師,請他們教孩子唱印度歌,跳印度舞。有一天,克里斯蒂和我一塊兒逛唐人街。我在那邊挑東西,一不留神,她買了一大堆我們中國人的祭品,還有疊金元寶的金紙、有蓋著紅戳的紙錢,還有給死人的靈頭幡。她喜盈盈地對我說,太美了,太好了,我回家就掛在門口。我當時真不愿掃她的興,給死人的東西是不吉利的,沒死人是不能掛這些東西的,但我不好直說,因為圣誕節(jié)這個吉祥快樂的日子,我怕她掃興,可我又不能不告訴她,這些東西不是吉祥日子里的東西。后來我委婉地告訴了她,她不但沒有半點掃興,反而哈哈大笑。美國人對死不像我們中國人看得那么可怕、晦氣和陰森,他們把那叫做天父召我回家,自信自己做好事的人會視死如歸,自己要回天堂了。任我怎樣解釋,克里斯蒂在圣誕節(jié)那天還是把那些中國供奉死者的東西和其他圣誕節(jié)的掛件擺在一起,尤其是把死人的靈頭幡插在一個顯眼的地方。那天所有來賓都很欣賞那件“藝術(shù)品”。心里疙疙瘩瘩的我,看著那個靈頭幡立在那里,它的本身文化釋意已不復存在了,它被克里斯蒂作為另一種藝術(shù)來欣賞了。任何一件事,一個物質(zhì)的東西,一種感情都是文化賦予它的概念,此刻在這里我也必須即刻放棄我的文化禁忌,歡度圣誕不去管這個靈頭幡。這也是今晚的挑戰(zhàn)。
克里斯蒂活躍而熱情,她是學生家長會的頭,經(jīng)常出頭組織各種公益活動。比如動員家長每個人做自己拿手的食品送到學校中午發(fā)給學生,然后把錢全捐給學校;圣誕節(jié)期間組織12個家長和學生把自己家里八成新的玩具擦洗干凈,用禮品盒裝上送給無家可歸的孩子;她組織流動圖書館,動員那些畢業(yè)生家長把孩子小時候的書捐出來,用卡車裝著這些書送到邊遠貧窮的地方租給無家可歸的孩子看。這種組織工作很費力,要聯(lián)絡(luò)許多家長,分工合作,當然她自己也捐出很多錢,她買了一輛卡車就為這事專用。每個周末她和自己的三個女兒把上千冊書裝上卸下。
克里斯蒂有很強烈的平等意識,無論從她本身的學歷、社會地位和她的思想,用一般市俗價值觀念,她應(yīng)該屬于上層社會,然而她一點也不矯情做作。每年圣誕節(jié)她都給在她家里做過保姆的人發(fā)請柬,讓她們來和他們?nèi)乙粔K兒歡度圣誕。在圣誕節(jié)家家戶戶開著汽車去購物時,她卻教育自己的孩子,你們太小,沒有收入,自己動手制作禮物,不花錢也可以表達愛心。她教給女兒把火柴盒黏滿花紙再繪上圖案,把這些火柴盒寄往德國的外公外婆家。就連賀卡也讓小孩自己動手繪制,而且是全家人,一人一筆、一人一個圖案。她平日里不亂花一分錢。這么有錢的人連賀卡都不買,自己畫。她有她的生活情趣,她有她自己的解釋——這是她的生活方式,也是她的消費方式。
他們家節(jié)儉慣了,很多人都會為他們的節(jié)儉而吃驚。他們就因為這么精算才有錢,這是真的,而且他們把節(jié)約當成美德,不像中國人怕節(jié)儉讓別人笑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