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了解的德國人性格

字號:

德國的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即使我知道整個世界明天將要毀滅,我今天仍然要種下我的葡萄樹”。這句話充分顯示了德國人的埋頭苦干、不肯茍且的精神。德國的國徽是一只尖嘴利爪的鷹,鷹的特性是勇猛。德國的公園、車站以及其他公共場所用以裝飾的銅像,多半是獅子、馬和肌肉結實的男人,很少用女性作宣傳的。這都是德國民族性格的寫照。
    和德國人交往
    首先,千萬不要瞧不起德國人:德國人很認真,和過于認真而帶來的貌似死板。你可以把這些見聞當做笑話,只是不要試圖利用這些,比如做假或者用欺騙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梢哉f,由于一些中國人先期的不好表現(xiàn),讓部分德國人已經(jīng)對中國人有著不太好的印象。而欺騙正是這個民族最不能容忍的品格之一。所以也許你有機會欺騙他們十次,但是一旦有一次被他們發(fā)現(xiàn)了,保證你不會再有下一次的機會。你在德國的損失會遠遠大于你的所得。
    其次,也不要太瞧得起德國人。這個措辭是為了讓朋友們?nèi)菀捉邮?。我的本意可以用兩個簡單的例子說明一下:
    1)不要輕易對德國人說ja(中文:是):在我看到的中國朋友中,有一個很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在語言初期階段,由于自己的聽力不過關,和德國人聊天的時候比較緊張。自己又往往在想著:我這是在和德國人用德語聊天!于是就在似懂非懂或者根本聽不明白的時候連連微笑點頭,口中不停地ja,ja,好象自己明白了一樣。雖然由于有面部表情或者肢體語言的配合,讓你認為在面對面的交流中,比純粹的聽力練習要多明白很多,但這不代表著你以為猜懂的地方就都對了。應該說來,大部分時候你是根本沒有理解。這樣的直接后果是,首先德國人對你會不以為然,因為他們在說話的時候即使想照顧你的德語,也不可避免地用了一些俗語,他們本身在說完之后就知道你根本聽不懂。這時卻看到你的點頭和ja,那么他們會覺得你有些可笑。然后就是在你急于和德國人交流的時候,卻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現(xiàn)階段的交流是為了掌握語言,而你似是而非地ja了一百句,卻連一句都沒有抓??;相反,如果你在不懂的地方就是實事求是地搖頭,那么德國人會用另外更容易地方式對你解釋多次,那么最后你在徹底明白之后,除了掌握了這種說法,還會了解到相關類似的用法。同第一種態(tài)度相比,也許你和德國人只真正意義上交流了十句,可是這十句會成為你記憶中的東西。
    2)給德國人送禮的問題:每個中國同學在第一次來的時候,行李里面都會有小的禮品,準備著送給德國人。當然,在到德國人家里做客的時候送點禮品是應該的。可是,如果在不該送的時候也送出去,就是太瞧的起德國人了。有時候還會事得其反。比如對于德國人正常的工作,在發(fā)給你錄取通知書延期或者注冊證明后,有的中國同學就會拿些小禮物出來;或者在外事局延期簽證之后,也會送禮。你應該想一下,他是你的朋友嗎?他們是在正常工作,沒有權力接受你的禮物。你延期簽證的時候還要交錢的,應該是他們感謝你才對。我現(xiàn)在在很多德國外事部門的辦公室里都能看到紅紅的中國結,當然都是來自于中國同學。而結果呢,德國人現(xiàn)在類似的情況下收到類似禮物的時候,都覺得有些奇怪:難道這些中國學生的簽證中都有什么問題嗎?非要通過送點東西來感謝延期?
    勤勞,塌實的德國人
    德國人講求踏實,萬事都從誠實可靠著眼,拿他們的房屋建筑為例,雖然在式樣上并不美觀,但樸實無華,整齊大方。每一種材料,如玻璃、鎖、鉸鏈、搭鈕、開關、燈罩、窗簾、衣架等等,縱然是極微末的,也都堅牢穩(wěn)固,毫不馬虎。他們寧可失之笨重,極不愿敷衍潦草。在德國,任何一座建筑、一件家具、一項設備,似乎都為百年大計打算。因戰(zhàn)爭而破壞的東西,修復的時候都要恢復原樣,這并不是為守舊,而是表示德國的東西堅牢可靠、不易損壞的優(yōu)點。
    在待人接物方面,他們嚴肅拘謹,但態(tài)度誠實可靠。如果在路上你遇到不相識的德國人,要想和他聊天,談笑風生,似乎不大可能,但你如果向他問路,那么他便會不厭其煩地來幫助你,他自己不知道,會替你去請教別人,或者陪你走上一大段路,非讓你弄明白不可。有一個德國汽車司機,因把雇主送錯了地方,發(fā)現(xiàn)后就立即開回去,向雇主道歉,并重新把他送到要去的地方,而且免收后一段路程的車資。
    德國人也重實惠不尚虛文。國外流行的一種就餐方式——自助餐,也正是德國人所發(fā)明的。在德國,那種自助餐小店特別多,顧客自己拿盤,拿叉;有些店根本不備刀叉碗盤,給你一張紙,就用紙裹著食品吃,或者用竹簽串著吃,沒有人來侍候你,收費也特別便宜。
    德國人的旅游方法也與別國的旅游者不同。例如美國人,他們每到一個大都市,乘車周游一次,就向旅館要一張“標貼”粘在皮箱外面,第二天即去另一都市。就這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地跑上十幾個城市,回到家里指著皮箱上貼滿的標簽夸耀說:“我已環(huán)游了世界?!钡聡藙t不同,德國人的旅行是選擇一個目的地,或為深山,或在海濱,然后帶著帳篷和干糧跑到那里,住上幾天,靜靜地領略大自然的美景,或者在當?shù)夭┪镳^里,“泡”上幾天,研究考察一番。他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旅行。
    德國人的勤勞習慣也是值得稱道的。一般人家是黎明起,灑掃庭院。商店的店員、辦公室的職員,七點半左右便到了公司,揩拭門窗,整理貨物,八時左右就陸續(xù)開門,中午沒有休息,有的甚至要到下午六時才關門。規(guī)模較小的商店,晚上也照常營業(yè)。每星期六下午四點,各商店都停止營業(yè),星期天也是關門的(餐飲業(yè)除外)。平時馬路上難得看到閑人,就是娛樂場所,平日也都是冷清清的,只有到了周末,公園、戲院、博物館、郊外、名勝場所,才擠滿游客。
    德國人的認真
    說起德國人的認真,可能屬于世界聞名的一類,不過這種認真到底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不會太明白。每個到了德國之后,自以為明白的認真都只是從他自己的角度來理解的。
    你親身的體會就是對這種認真尊敬過后的厭煩,因為他們認真得實在太慢了。很多個例子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敘述清楚,只是在學習了德語,開始和德國人一起工作之后我才有了更深入到了解。比如說,畫表格,如果在德國,你稍微和德國人談一些具體的事情,其實只是閑聊的話題,德國人通常在手邊有紙有筆的情況下,會在紙上畫些有助理解的表格,比如做一件工作,第一步應該這樣,然后第二步如何,之后可能引出頻頻的第三步,第四步。開始覺得很有意思,也很清楚明白,但是經(jīng)歷多了,就發(fā)現(xiàn)德國人無論什么事都按照這種一二三的思維模式來進行,確實有時和我們的想法不太合拍,以致于我常常產(chǎn)生這樣的幻覺:到底他在講解的時候畫下的這些表格是有助于我的理解呢?還是對于他自己的理解更有幫助,讓德國人自己把自己的想法弄得更明白。
    對很多德國人來講,在他們工作范圍內(nèi)的這種認真,就是一種工作程序化,一旦有某種情況超出了常規(guī),需要他們靈活機動地處理的時候,他們就會不知所措了。因此,我也不知道,他們的認真到底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認真,并且和德國的一些部門接觸多了,包括聽說的,看到的,德國政府部門的一些官僚主義,讓我覺得德國人的工作態(tài)度只是隱藏在認真背后的一種程序化,他們每個人都象是一個大機器上的一個小零件:整體運轉是非常的有效率,因為那是機器設計者的規(guī)定。而每一個零件只是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份內(nèi)的工作。他們的道理就是:如果一個零件企圖自己單獨運轉,那么整個機器就會出問題。所以每個零件本身的愿望也無非就是定期做做保養(yǎng),擦擦油泥,所以每個德國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這種保養(yǎng):即定期的休假。你經(jīng)常會在有急事的時候卻找不到負責的德國人,因為他又去休假了。只是如果你由于這一點而生氣,那么千萬不要責怪德國人,只能說明你對德國人的認真還沒有理解到一定的層次。等你象那些前輩們一樣被折磨得麻木之后,你也會把自己的休假看得同樣的重要。
    因此說,你很難用一個單獨的詞來形容德國人的工作態(tài)度,你說他們在是敷衍你嗎?不是。那么你說他們是認真對待你嗎?也不是。在我看來,他們只是在很認真地敷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