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前中國實行封建婚姻制度,有錢人家一夫多妻,貧窮之家則很難娶妻,甚至有的一輩子獨身。男婚女嫁全由父母包辦,即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橹v究門當戶對。買賣婚姻、童養(yǎng)媳、招贅(俗稱倒插門、招養(yǎng)老女婿)、換親、轉親等婚姻形式盛行。在農村還有冥婚陋俗,男女夭折或光棍漢死后,由人介紹冥配,稱為娶鬼妻,尋干骨。
舊時,由于封建禮教,喪妻可以續(xù)娶。喪夫則一般不許再嫁。寡婦改嫁受夫家刁難和社會歧視,故不少婦女年輕喪夫后即終生守寡。在守節(jié)的枷鎖禁錮下,成為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清河舊俗,子女年齡尚幼,父母就為其訂婚,有的訂娃娃親,甚或指腹為婚。男女結婚多在十六七歲,有的不滿10歲,即行完婚。貧窮人家結婚年齡較大,有的到三四十歲。
通婚范圍一般在方圓5公里以內。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實行一夫一妻制,廢止一夫多妻制及童養(yǎng)媳等舊婚俗;提倡婚姻自由,反對包辦和買賣婚姻,此后自主婚姻普遍實行?!痘橐龇ā芬?guī)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于20周歲,女不得早于18周歲。但早婚現象時有發(fā)生。1963年開始,提倡晚婚。到1970年,男子結婚多在23周歲以上,晚婚率逐年上升。1979年,婚齡青年男性晚婚率達99.7%,女性晚婚率達0.4%。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規(guī)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于22周歲,女不得早于20周歲。1985年后,農村中早婚現象嚴重??h境西部一帶村莊十一二歲甚至不滿10歲即行訂婚,不到婚姻年齡即行結婚,晚婚率下降。1989年男性晚婚率為31.88%,女性晚婚率為36.78%。
1950年,依據《婚姻法》,實行婚姻登記制度。含結婚、離婚、復婚三種。除某些離婚糾紛要經法院處理外,均在所在鄉(xiāng)人民政府或縣民政部門辦理。
家庭規(guī)模
封建時代,書香門弟、官宦富豪之家多是幾代同堂,兄弟同居,“五世同堂”者,鄉(xiāng)鄰親友為之掛匾祝賀,兄弟分家受譴責,兒輩分家斥為不孝,而貧苦人家為生活計,?;楹蠓志印?BR> 1949年后,兄弟分家者日增,70年代崇尚婚后建立小家庭,不僅兄弟分家,而且兒輩與父母分居,家庭規(guī)模趨向小型化。
據清河舊志記載,清光緒十年(1885年),家庭規(guī)模較大,平均每戶10.9人。民國8年(1919年),每戶平均5.15人。1948年,為5.88人。1949年,平均每戶3.78人。此后則持續(xù)上升,到1974年,增至4.41人。1975~1980年,戶夫均數少。1975年為4.34人,1980年減至4.19人。1981年開始回升,是年為4.25人,到1985年增至4.44人,1986年,家庭規(guī)模又趨向小型化。1989年戶均4.25人。
家庭世數。1949年后,以兩代、三代戶為最多,一代、四代、五代戶較少。70年代以后,以三代居多、四代有所增加。80年代,二代戶增加較快,一代、五代戶極少。
家庭成員分工、地位
1946年,土地改革前,封建家長制在家庭中占主導地位,男子掌管家庭經濟、社交一切大權,婦女照看孩子,管理家務。大多數婦女沒有自己的名字,婚前稱“大妮”、“二妮”婚后均以“張××家”“李××家”相稱,或稱“張氏”、“李氏”。
1947年,土地改革后,提倡男女平等,婦女地位提高了,與男子一樣參加國家各行業(yè)的勞動管理工作,在革命和建設中發(fā)揮“半邊天”作用。
宗族
封建社會里家庭中實行家長制,父為了綱,夫為妻綱,等級森嚴。宗族以父系血緣為基礎,以“五外分親疏”。辦喪事時“五服”之內均服孝?!拔宸敝畠炔粶驶榕?。
由“五服”擴大開去,成為同姓宗族。較大的宗族都建有祠堂,設有家譜,世代續(xù)寫。家族中輩份高、德高望重的長者,被尊為家族長,在本姓家族中享有很高威信,凡有白事和鄰里糾紛、家族矛盾,都有家族長出面調解處理。
1946年土地改革時,神祠堂多被拆除或占用,家譜一般不再續(xù)寫。宗族觀念也逐漸淡薄。但80年代后期始,續(xù)寫家譜又盛行。
親屬關系
關系以血緣為基礎,以姻親為主體,姻親中又以婦女娘家為至親。在清河有“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兩姨親,不算親,死了姨娘斷了親”之說。婦女以娘家為靠山,解決家庭糾紛一般要由娘家人出面。婦女死后,必須向娘門報喪,娘家人不到,則不能殯葬。舅舅對外甥有管教的權力,時至今日,兄弟分家一般尚需舅舅主持。
舊時,由于封建禮教,喪妻可以續(xù)娶。喪夫則一般不許再嫁。寡婦改嫁受夫家刁難和社會歧視,故不少婦女年輕喪夫后即終生守寡。在守節(jié)的枷鎖禁錮下,成為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清河舊俗,子女年齡尚幼,父母就為其訂婚,有的訂娃娃親,甚或指腹為婚。男女結婚多在十六七歲,有的不滿10歲,即行完婚。貧窮人家結婚年齡較大,有的到三四十歲。
通婚范圍一般在方圓5公里以內。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實行一夫一妻制,廢止一夫多妻制及童養(yǎng)媳等舊婚俗;提倡婚姻自由,反對包辦和買賣婚姻,此后自主婚姻普遍實行?!痘橐龇ā芬?guī)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于20周歲,女不得早于18周歲。但早婚現象時有發(fā)生。1963年開始,提倡晚婚。到1970年,男子結婚多在23周歲以上,晚婚率逐年上升。1979年,婚齡青年男性晚婚率達99.7%,女性晚婚率達0.4%。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規(guī)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于22周歲,女不得早于20周歲。1985年后,農村中早婚現象嚴重??h境西部一帶村莊十一二歲甚至不滿10歲即行訂婚,不到婚姻年齡即行結婚,晚婚率下降。1989年男性晚婚率為31.88%,女性晚婚率為36.78%。
1950年,依據《婚姻法》,實行婚姻登記制度。含結婚、離婚、復婚三種。除某些離婚糾紛要經法院處理外,均在所在鄉(xiāng)人民政府或縣民政部門辦理。
家庭規(guī)模
封建時代,書香門弟、官宦富豪之家多是幾代同堂,兄弟同居,“五世同堂”者,鄉(xiāng)鄰親友為之掛匾祝賀,兄弟分家受譴責,兒輩分家斥為不孝,而貧苦人家為生活計,?;楹蠓志印?BR> 1949年后,兄弟分家者日增,70年代崇尚婚后建立小家庭,不僅兄弟分家,而且兒輩與父母分居,家庭規(guī)模趨向小型化。
據清河舊志記載,清光緒十年(1885年),家庭規(guī)模較大,平均每戶10.9人。民國8年(1919年),每戶平均5.15人。1948年,為5.88人。1949年,平均每戶3.78人。此后則持續(xù)上升,到1974年,增至4.41人。1975~1980年,戶夫均數少。1975年為4.34人,1980年減至4.19人。1981年開始回升,是年為4.25人,到1985年增至4.44人,1986年,家庭規(guī)模又趨向小型化。1989年戶均4.25人。
家庭世數。1949年后,以兩代、三代戶為最多,一代、四代、五代戶較少。70年代以后,以三代居多、四代有所增加。80年代,二代戶增加較快,一代、五代戶極少。
家庭成員分工、地位
1946年,土地改革前,封建家長制在家庭中占主導地位,男子掌管家庭經濟、社交一切大權,婦女照看孩子,管理家務。大多數婦女沒有自己的名字,婚前稱“大妮”、“二妮”婚后均以“張××家”“李××家”相稱,或稱“張氏”、“李氏”。
1947年,土地改革后,提倡男女平等,婦女地位提高了,與男子一樣參加國家各行業(yè)的勞動管理工作,在革命和建設中發(fā)揮“半邊天”作用。
宗族
封建社會里家庭中實行家長制,父為了綱,夫為妻綱,等級森嚴。宗族以父系血緣為基礎,以“五外分親疏”。辦喪事時“五服”之內均服孝?!拔宸敝畠炔粶驶榕?。
由“五服”擴大開去,成為同姓宗族。較大的宗族都建有祠堂,設有家譜,世代續(xù)寫。家族中輩份高、德高望重的長者,被尊為家族長,在本姓家族中享有很高威信,凡有白事和鄰里糾紛、家族矛盾,都有家族長出面調解處理。
1946年土地改革時,神祠堂多被拆除或占用,家譜一般不再續(xù)寫。宗族觀念也逐漸淡薄。但80年代后期始,續(xù)寫家譜又盛行。
親屬關系
關系以血緣為基礎,以姻親為主體,姻親中又以婦女娘家為至親。在清河有“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兩姨親,不算親,死了姨娘斷了親”之說。婦女以娘家為靠山,解決家庭糾紛一般要由娘家人出面。婦女死后,必須向娘門報喪,娘家人不到,則不能殯葬。舅舅對外甥有管教的權力,時至今日,兄弟分家一般尚需舅舅主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