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英語攻克英語“時態(tài)”學習疑難

字號:

英語是一種語法規(guī)則很嚴格、乃至很刻板的語言。它的語法規(guī)定不僅條條框框多,而且使用面積廣,使用起來嚴格執(zhí)行,達到了“句句有法、字字有法”的程度,每用到一個詞時,都要考慮一下這個詞應該使用什么語法。這一方面顯得英語語法十分瑣碎羅唆,難以掌握,可從另一方面講,一旦你掌握了這些法則,使用起來倒也省心,因為這些法則基本上都是刻板使用的,不需要你考慮套多,這不像我們漢語的語法,表面上好似無法,而實際上法術無邊,變換無窮,高深莫測,讓外國人學一輩子也摸不著頭緒。
    因此學習英語語法時侯,一定要發(fā)現(xiàn)英語語法的“刻板性”,嚴格遵守每條法則的刻板規(guī)定,做到“知法、懂法、嚴格守法”。
    就用時態(tài)來舉例吧。
    英語里把時間劃出了過去、現(xiàn)在、將來等時間段,這些時間段是有嚴格界限區(qū)分的,一個動詞發(fā)生在不同的時間段里,要用不同的樣子來表達,這些樣子就叫時態(tài)。這個道理雖然好懂,但中國同學一般忽視了英語時態(tài)的“嚴格性”,因而往往憑直覺去使用時態(tài),表面上看似懂了,但實際上沒懂,遇到關鍵句子就看出差別了。就以上面你說的這個句子為例,I have not heard from him since I lived in Shanghai.如果不假思索的話,中國學生會立即將它翻譯為,“自從我住在上海以來,就再沒聽到過他的消息了”,然而它的確是完全相反的另外一個意思,即“自從我離開上海,就再沒聽到過他的消息了”,為什么呢,關鍵就看一個字“l(fā)ived”,請大家看一看,這個“l(fā)ived”是個什么字,它是居?。╨ive)的意思,但它用的是過去時態(tài)。中國同學一說到“過去時態(tài)”,往往僅認為過去發(fā)生的動作用過去式來表達就行了,別的就不多想了。而其實呢,讓我們嚴格地看看什么叫過去時態(tài),嚴格地說,過去時態(tài)表達一個“發(fā)生在過去、并且已經(jīng)發(fā)生完畢的動作”,這就是過去時態(tài)的嚴格定義,按照這個嚴格的定義,lived的準確含義就是“居住過并且已經(jīng)居住完畢了”,因此這句英語的準確翻譯(雖然有點別扭,但是準確的翻譯)就是“自從我在上海‘居住過’以來,就再沒聽到過他的消息了”,請大家把這句漢語反復念,直到念懂為止,懂了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意思等同于“自從我在上海居住這件事完畢以來,就再沒聽到過他的消息了”,還覺得繞口嗎,那干脆就改寫成另外一句不繞口的漢語,即“自從我離開上海,就再沒聽到過他的消息了”。因此上面兩個翻譯中,第二句是對的。   
    怎么樣,腦筋急轉(zhuǎn)彎過來了嗎,轉(zhuǎn)過來的話你就會明白,漢語里的“自從我在上海居住以來”,這里的“居住”時間是不確定的,漢語里一個動作是否已經(jīng)發(fā)生完畢了,要根據(jù)上下文的劇情來模糊地判斷,有時侯還會判斷不出來。而英語里的“l(fā)ived”,時間是很確定的,而且是必須發(fā)生完的動作,這是因為英語的過去時態(tài)是很“嚴格執(zhí)法和鐵面無私”的,一旦動用了它,動作的發(fā)生時間就“眼睜睜”地確定死了,就寫在那里了,想模糊都難,想越界都難,想讓過去的動作持續(xù)到現(xiàn)在都難。不知道這個差別,有時去理解英語句子,就會理解得恰恰相反。
    因此說,漢語和英語兩者在語法上不是“形”的差別,而是“意”的不同,請大家在學英語語法時,不要僅學其形,而要學其意。學其形則會被動地陷入諸多規(guī)則中不解其意,而且還會用錯,學其意則是從根本上學會其目的,使之為你所用。
    那么怎樣用英語來表達“自從我住在上海以來,就再沒聽到過他的消息了”呢?換個字就行了,把“l(fā)ived in”換成“came to”,即把“居住過”換成“來過”,整句說成I have not heard from him since I came to Shanghai.
    為什么這樣說就行了呢?因為“居住過”之后你就必須要走了,往后就不能再居住了,而“來過”之后,你完成的僅是“來”這個動作,往后卻還可以居住下去,這樣問題不就解決了嗎。怎么樣,這次你又轉(zhuǎn)過彎來了嗎?如果又轉(zhuǎn)過來了,你的英語時態(tài)就又前進了一大步了,因為你學會在鐵面無私的英語時態(tài)里“鉆空子”了,說明你游刃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