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專業(yè)課:中國教育史復習提要(1)

字號:

1.原始社會的教育有哪些特點?
     答:原始社會教育表現(xiàn)出與以店階級社會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點:①教育的社會性和無階級性。原始社會的集體生產與集體生活,決定了其教育也是集體的、公共的、社會性的活動,沒有階級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專內的社會活動。原始社會的教育尚未從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分化出來,它的主要途徑是通過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實踐來進行。③教育以口耳相傳和觀察模仿為主要手段,因為原始社會文字尚未出現(xiàn),也沒有專門的教學場所和教師,當時教育手段極為簡陋,主要是口耳相傳、觀察模仿。
     2.春秋戰(zhàn)國私學的興起有何意義?
     答: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私學興起,是中國教育的劃時代的革命:①它沖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鎖,教育從政治活動中分離出來。完成了學校教育獨立化的過程。②教師不再是官吏,而成為以教育人為謀生之道的專業(yè)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擴大了教育對象,使受教育的范圍由少數(shù)貴族擴大到廣大平民,教育的社會基礎更為廣闊。④有利于教育經驗的積累和教育理論的形成,出現(xiàn)了以(學記)為代表的一批教育專著。
     3.簡述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
     答:“有教無類”是孔子的辦學方針,它規(guī)定了孔子辦私學的教育對象,其基本含義是,不分華夷,無別貴賤,擴大受教育的對象,使那些愿意學習而在學力、經濟條件和時間上又允許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權力和機會。這一教育主張順應了社會歷史進步潮流,打破了少數(shù)奴隸主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擴大了受教育的范圍,符合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趨勢。
     4.評析孔子“學而優(yōu)則仕”的教育主張。
     答:“學而優(yōu)則仕”是孔子的學生子夏提出來的,但它在理論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義是主張把官職與學習緊密聯(lián)系起來,有官職的人應該是受:過教育并繼續(xù)學習的人,受過教育的人應該得到一定的官職,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能治國安民的賢能之士。
     “學而優(yōu)則仕”教育目的論的提出,在當時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①反對不學而仕的世襲制,為平民開拓了從政的道路;②把學優(yōu)與仕優(yōu)聯(lián)系起來,以學優(yōu)保證仕優(yōu),有利于推行賢人治邦,改良社會政治。但是,這一教育目的論對中國古代教育也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①過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視了教育的經濟功能,強化了中國“官本位”的傳統(tǒng)觀念;②以名利為誘餌,使中國知識分子從一入學讀書始,就產生嚴重的功名意識,形成“兩耳不聞窗外事,二心只讀圣賢書”的傳統(tǒng)觀念。
     5.孟子關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論述?
     答:盂子從“施仁政”的政治主張和“性善論”出發(fā),高度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與在人的發(fā)展中的作用J他認為教育的社會作用是“得民心”?!暗妹裥摹笔恰叭收钡年P鍵,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措施。他認為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指出每個人雖然先天具有四個善端,但在后天的環(huán)境里,由于外物的誘惑與自身努力的不夠,可能會失掉或摒棄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發(fā)揚天賦的善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