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美麗——《晏子使楚》課文導(dǎo)讀

字號:

在中國古代偉大的歷史著作《史記》中,作者史馬遷記載了一位機智勇敢的外交使者,他就是公元前6世紀齊國的晏子。有關(guān)晏子的故事在中國流傳很廣,《晏子使楚》這篇文章就充分展示了晏子的聰明才智,他在談笑之間,挫敗了楚國有辱齊國國格和晏子人格的陰謀,使得他的聲名也越來越大,成為的外交家。文中是如何表現(xiàn)其非凡的智慧的呢?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怎樣全面、深入地去掌握呢?
    一、夯實基礎(chǔ),拓展思路這是一篇文言文,因此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先要對其中一些較難的詞語以及句子的含義加以揣摩,從而能夠更準確理解課文的內(nèi)涵。
    (一)文中難于理解的詞語有以下幾種類型:1、一詞多義“之”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虛詞,其用法往往也是多樣的。這篇文章中的“之”字主要有三種用法:(1)代詞,指這件事。如:楚王聞之 (2)助詞,的。如:齊之習辭者也 (3)人稱代詞,代晏子。如:吾欲辱之 (4)代詞,指下文的內(nèi)容。如:晏聞之“為”在這篇文章中也出現(xiàn)多次,其用法主要有:(1)相當于介詞“于”。如:為其來也 (2)作動詞用,如:何為者也?意思是:做;又如:生于淮北則為枳,意思是:結(jié)出。
    2、通假字(1)縛者曷為者也(同“何”)
    (2)圣人非所與熙也(同“嬉”,開玩笑。)
    3、古今異義(1)謂左右曰 古義:指近侍;今義:左和右兩方面。
    (2)其實味不同 古義:它的果實;今義: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承上文含轉(zhuǎn)折)。
    (3)寡人反取病焉 古義:辱;今義:疾病。
    (二)文中有一些語句由于形式的變化而需要深入理解,以明確其含義。在文中主要有兩種形式的語句需要把握。
    1、倒裝句。在文中表現(xiàn)為賓語前置,比如:(1)何以也,即“以何也”。(2)何做,即“做何”(3)縛者曷為者也,即“縛者為曷者也”
    2、判斷句。 如:晏嬰,齊之習辭者也。
    抓住了難詞難句的要領(lǐng),我們理解課文的基本含義就會游刃有余,為我們進一步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分析人物的形象作了必要的知識準備。
    二、機智的語言,鮮明的形象晏子的雄辯、機智主要是通過對話的形式展現(xiàn)的。在晏子第出使楚國時,楚王先是讓晏子從小門進入,面對齊國的這般羞辱,晏子說:“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背醪桓市?,又譏笑齊國無人,才派晏子來的。晏子回答他,楚國不僅人多而且是“齊命使,各有所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晏不肖,故宜使楚矣”,這就有力地表現(xiàn)出晏子不畏強暴,針鋒相對的斗爭精神,維護了祖國的尊嚴。楚王也為自己的愚蠢行為付出了代價,自取其辱。但他仍不思悔悟,得知晏子將再次出使楚國時,還妄圖再次羞辱晏子。課文就是講述晏子第二次出使楚國的故事。
    這,楚王寄希望于侍從的策略,以為自己污蔑齊人善盜的計謀能得逞。當楚國以如此卑劣無恥的行經(jīng)來羞辱齊國時,晏子并沒有正面駁斥,怒罵楚王,而是另辟蹊徑,巧設(shè)譬喻,以“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一比喻,來說明百姓生長在齊國不偷盜,一來到楚國就偷盜,是因為楚國的水土使人喜歡偷盜。反擊“齊國人本來就喜歡偷盜”的發(fā)難。晏子機智敏捷地化解了正面沖突,使楚王不得不以“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自我解嘲??梢?,晏子的言語猶如一把利刃直接指向楚王的要害,同時也避免了一場戰(zhàn)爭。
    故事除了用語言彰顯人物的形象特點外,還安排了曲折的情節(jié)激發(fā)閱讀的興趣。因為楚王“欲辱之”的做法使晏子的出使蒙上了一層陰影。楚國君臣定下“妙計”,晏子看來難免受辱。面對突來的變故,他卻能夠巧設(shè)比喻,直擊楚王要害;楚王顏面盡失,似難下臺,他卻能夠自找臺階,真是“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晏子以高超的雄辯技巧,隨機應(yīng)變的策略戰(zhàn)勝了楚國君臣,維護了國家尊嚴,課文刻畫了晏子凜然不可侵犯的自尊和楚王自取其辱的窘態(tài),對比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