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昨日入城市”談起

字號:

《蠶婦》是北宋詩人張俞的最的詩歌,學生們在讀詩時普遍將“昨日入城市”的“城市”理解為純粹的“城市”,覺得該詩非常平淡。其實,是學生們沒能把握住意思,沒能領會到詩歌的神韻,此處的“城市”二字應分開解釋,分別為“城市”和“做買賣”。
    學生們?yōu)楹螘霈F(xiàn)錯誤的理解呢?主要是他們沒有掌握好古漢語中的復合詞,想當然地把“城市”當成一個詞語,因此才有此誤解。那么,遇上這種情況怎么去判斷它是一個詞還是復合詞呢?方法如下:
    首先,古漢語中遺留下來的聯(lián)綿詞不是復合詞。按照古今通理,聯(lián)綿詞是不能分開解釋的,只能整體解釋,分開無義。比如“蚯蚓”、“秋千”、“枇杷”、“玻璃”、“胡同”等等。
    其次,古漢語中的擬聲詞不是復合詞。如“嘔啞嘲哳難為聽”(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嘔啞”“嘲哳”均如此,它們不能分開講,兩字組合才能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意義。“間關鶯語花底滑”,(同上)中的“間關”是黃鶯鳥的叫聲,不能分開解釋?!傲腥迸Z,丘巒崩摧”(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霹靂”是形容雷聲的,也不能分開解釋。)
    再次,專有名詞不是復合詞。如“迨至菡萏成花,嬌姿欲滴”(李漁《芙蕖》)中的“菡萏”指“荷花”?!芭眢恢谟惺娚窖伞保ㄌK軾《石鐘山記》)中的“彭蠡”指的是“鄱陽湖”。它們都是專有名詞,名字不能解釋,組合后才有完整的意義。
    再其次,同義復詞不是復合詞。如“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增益”二字同義:“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蘇軾《石鐘山記》)中的“斧斤”二字亦同義。這二例均用不著分開解釋,均不是復合詞。
    最后,偏義復詞不是復合詞。如“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蘇軾《石鐘山記》)中的“淺深”偏重于后一字:“冀緩急或可救助”(梁啟超《譚嗣同》)中的“緩急”也偏重于后一字。這二例同樣不用分開解釋,只余意義,均不是復合詞。
    除此之外,古漢語中的雙音節(jié)詞必須分字解釋,都是復合詞。在翻譯時務必認真對付,一個字一個字地解析。請看下例:
    1.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北面:面向北方。
    2. 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出處同上)
    其實:他、實際上。
    3. 割據(jù)江東,地方數(shù)千里。
    (出處同上)
    地方:土地、方圓。
    4.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陶淵明《桃花源記》)
    妻子:妻子、兒女。
    5. 先帝不以臣卑鄙。
    (諸葛亮《出師表》)
    卑鄙:地位低下、見識淺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