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宗永貞元年,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集團革新政治的活動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期間他寫下了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游記》為其首篇。粗粗看來,文章通篇記“游”,記偶識西山的欣喜,記登高暢飲的樂趣,記人與自然的融合,記山勢之高峻,氣象之闊大。然而細細品味,我們卻又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另一種心緒,另一個更為豐富隱蔽的情感世界,試簡析如下。
1. 因憂而游被貶之前的柳宗元正值仕途坦蕩,春風(fēng)得意,才華得施之時,突遭貶謫,對他來說無異于五雷轟頂,打擊之大常人難以體味。作者謫居遠郡,形單影孤,又恐*人再進讒言,滿心憂懼苦悶而又無處可訴,無人可說,以致“自余為 人,居是州,恒惴栗”。萬般無奈,只好效仿前人,借游解憂。
2. 以醉代游因為作者的出游既非興致所致,也非閑極而為,實為排遣心中的郁悶和憂傷,所以雖“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但也只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并沒有什么明確的游覽目的,具體的游覽計劃,走到哪兒是哪兒,隨意性較大。也正因如此,作者每到一處,便“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并不在意山水之景如何。且“覺而起,起而歸”,真可謂隨意而至,匆匆而歸,毫無愉悅之情,留戀之意。這種以醉代游的行徑,正是作者憂懼苦悶心理的真實外露。
3. 游而忘憂眼前的西山果然非同尋常,這使得一直郁悶憂傷,并不十分在意山水之景的柳宗元一下來了興致。遂披荊斬棘,歷險而上,登臨山巔,頓覺“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情味。作者縱目遠眺,但見“縈青繚白,外與天接,四望如一”。面對此情此景,即使是一個目不識丁的人也會心曠神怡,興奮不已的,更何況作者還是一個感情豐富的被貶文人呢。這獨特的氛圍,生動的景象令作者暫時忘卻了自我,仿佛融進了這博大的天地間,一切煩惱郁悶盡皆拋于九霄云外,真正是游而忘憂了。
4. 游中嘗樂拋卻了一切煩惱的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出游。作者游中嘗樂,樂而宴飲,“飲觴滿酌,頹然就醉”。顯然此醉絕非先前的“傾壺而醉”,這是滿足的醉,是愜意的醉,是身心完全解脫之后的醉,是陶醉。此次西山之游使柳宗元嘗到了無限的樂趣。這里的一切都令他留戀萬分,使他樂不思歸。以致“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5. 借游釋懷柳宗元雖郁悶在心,憂愁難耐,但面對如此高峻的西山,如此壯美的山河,如此博大浩瀚的大自然,怎能不樂然陶然?“是山之特立,不與培 為類”,這既在寫山,又在暗示自己遭貶的原因,同時又表明了自己做人的原則:傲視權(quán)貴,不與朋黨為伍。
6. 游而有悟一趟西山之游,雖歷盡艱辛,但收獲頗豐。此一“游”不僅令柳宗元心中的郁悶得到了完全的釋放和解脫,嘗到了自遭貶以來所沒有過的樂趣,也讓他獲得了深切的感悟:“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平實的語言道出的是作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悟,難怪他要特地“為之文以志”呢。
學(xué)習(xí)此文時,我們既要注意把握文中詞句的意思,了解文章寫法上的特點,同時還應(yīng)注意準(zhǔn)確體味文中所流露出的獨特情感,以真正做到學(xué)好此文。
1. 因憂而游被貶之前的柳宗元正值仕途坦蕩,春風(fēng)得意,才華得施之時,突遭貶謫,對他來說無異于五雷轟頂,打擊之大常人難以體味。作者謫居遠郡,形單影孤,又恐*人再進讒言,滿心憂懼苦悶而又無處可訴,無人可說,以致“自余為 人,居是州,恒惴栗”。萬般無奈,只好效仿前人,借游解憂。
2. 以醉代游因為作者的出游既非興致所致,也非閑極而為,實為排遣心中的郁悶和憂傷,所以雖“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但也只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并沒有什么明確的游覽目的,具體的游覽計劃,走到哪兒是哪兒,隨意性較大。也正因如此,作者每到一處,便“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并不在意山水之景如何。且“覺而起,起而歸”,真可謂隨意而至,匆匆而歸,毫無愉悅之情,留戀之意。這種以醉代游的行徑,正是作者憂懼苦悶心理的真實外露。
3. 游而忘憂眼前的西山果然非同尋常,這使得一直郁悶憂傷,并不十分在意山水之景的柳宗元一下來了興致。遂披荊斬棘,歷險而上,登臨山巔,頓覺“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情味。作者縱目遠眺,但見“縈青繚白,外與天接,四望如一”。面對此情此景,即使是一個目不識丁的人也會心曠神怡,興奮不已的,更何況作者還是一個感情豐富的被貶文人呢。這獨特的氛圍,生動的景象令作者暫時忘卻了自我,仿佛融進了這博大的天地間,一切煩惱郁悶盡皆拋于九霄云外,真正是游而忘憂了。
4. 游中嘗樂拋卻了一切煩惱的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出游。作者游中嘗樂,樂而宴飲,“飲觴滿酌,頹然就醉”。顯然此醉絕非先前的“傾壺而醉”,這是滿足的醉,是愜意的醉,是身心完全解脫之后的醉,是陶醉。此次西山之游使柳宗元嘗到了無限的樂趣。這里的一切都令他留戀萬分,使他樂不思歸。以致“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5. 借游釋懷柳宗元雖郁悶在心,憂愁難耐,但面對如此高峻的西山,如此壯美的山河,如此博大浩瀚的大自然,怎能不樂然陶然?“是山之特立,不與培 為類”,這既在寫山,又在暗示自己遭貶的原因,同時又表明了自己做人的原則:傲視權(quán)貴,不與朋黨為伍。
6. 游而有悟一趟西山之游,雖歷盡艱辛,但收獲頗豐。此一“游”不僅令柳宗元心中的郁悶得到了完全的釋放和解脫,嘗到了自遭貶以來所沒有過的樂趣,也讓他獲得了深切的感悟:“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平實的語言道出的是作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悟,難怪他要特地“為之文以志”呢。
學(xué)習(xí)此文時,我們既要注意把握文中詞句的意思,了解文章寫法上的特點,同時還應(yīng)注意準(zhǔn)確體味文中所流露出的獨特情感,以真正做到學(xué)好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