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碩士模擬題:GCT語文模擬試題(04)

字號:

一、選擇題(15道)
    1. 下列各組詞語書寫注音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A.參與(yù) 犒賞(kào) 信手拈來(niān)
    B.記載(zǎi) 奢侈(chǐ) 潛移默化(qiǎn)
    C.粗糙(cāo) 哺育(fǔ) 一暴十寒(pù)
    D.祠堂(cí) 揣度(duó) 弱不經風(jīn)
    2.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
    A.在足足花了三天時間后,他們倆終于登上了海拔三千八百米的雪山主峰,使新婚蜜月生活既不尋常又別開生面。
    B.漢民族傳統的居住制度,是以婦從夫居為基礎的父系親屬聚居,這也就決定了女性總要離開她所出生的那個家庭而外嫁別家。
    C.文字就是那么奇妙,同樣的內容,顛來倒去,便生出許多不同的意味。
    D.在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后,我們必須從而研究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問題。
    3. 下列各句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她用手一摸口袋,發(fā)覺錢不見了,她馬上推醒身邊的覃某追問,覃某假裝搖頭說“不知道”。
    B.一般人都把制服孫悟空的“緊箍咒”說成“金箍咒”,這大概是因為孫悟空頭上戴著金箍,手上拿著金箍棒的緣故。
    C.十數年來,我一直害病,在我就醫(yī)的生涯中,結交了一批從事醫(yī)務工作的朋友,萬隆醫(yī)院的陳氏父子,就是其中之一。
    D.香港女人上海女人,又好似一對天敵,滬港兩地的選美舞臺和水銀燈下,從來是兩地女人的必爭之地。
    4. 下面這首古詩描述了我國民間一個傳統節(jié)令的景象,這個節(jié)令是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A.重陽 B.七夕 C.中秋 D.元宵
    5. 在中高緯度地區(qū)的夏季,把黑夜短到黃昏的余輝與黎明的曙光相接的現象叫“白夜”?!鞍滓埂钡牡途暥仁?9度?!鞍滓埂背霈F時,雖然夜晚不見太陽,但天空仍是明亮的,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地球大氣對太陽輻射的
    A.吸收作用 B.反射作用 C.散射作用 D.透射作用
    6. 根據世界時區(qū)的劃分,我國分屬于
    A.東五區(qū)至西九區(qū) B.東五區(qū)至東九區(qū)
    C.東一區(qū)至東九區(qū) D.東西區(qū)至東十區(qū)
    7. 對19世紀中期俄國和日本的改革,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A.是在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不充分的的情況下進行的
    B.改革采取的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
    C.改革都由是由資產階級化的政治勢力推動的
    D.改革使兩國都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8. 后人尊稱張仲景為“醫(yī)圣”,是因為他
    A.奠定了中醫(yī)治療學的基礎   
    B.首創(chuàng)我國中醫(yī)診病法
    C.奠定了祖國醫(yī)學的理論基礎  
    D.寫了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物學著作
    9. 下列世界的文化成就按其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   ②太陽黑子的記錄
    ③關于哈雷彗星的記錄     ④地動儀的發(fā)明
    A.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10. 與胰島素的合成和分泌有關的細胞結構依次是
    A.線粒體、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  
    B.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
    C.核糖體、內質網、線粒體、高爾基體、細胞膜  
    D.核糖體、高爾基體、內質網、細胞膜
    11. 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由元素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決定的
    B.β射線是原子核處電子掙脫原子核束縛而形成的電子流
    C.重核的裂變和輕核的聚變都可以放出大量的能量
    D.一種元素的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12. 下列物質制成的材料中,不能用來包裝食品的是
    A.聚氯乙烯   B.聚乙烯   C.聚丙烯   D.纖維素
    13. 生物技術在生產上的應用非常廣泛,下述做法不合理的是
    A.在果樹的掛果時期對果枝進行適當環(huán)割有利于提高單位產量
    B.一定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可作為除草劑使用,例如去除田間的雙子葉雜草
    C.大棚種植蔬菜,如果碰到陰雨天氣,可通過提高室內溫度的方法來促進光合作用,以彌補光照不足引起的損失
    D.花卉的優(yōu)良變異品種可用嫁接方法保存,亦可用克隆技術進行擴種
    14. 當前世界上天然橡膠和油棕的大產地在
    A.撒哈拉以南非洲 B.拉丁美洲 C.南亞 D.東南亞
    15. 世界上跨經度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
    A.亞洲和太平洋 B.亞洲和大西洋
    C.非洲和印度洋 D.南極洲和北冰洋
    二、填空題(15道)
    16. 在下面詩句空缺處選填恰當的字是
    春雨斷橋( )無渡,小舟撐出綠陰來。
    A.愁 B.恰 C.嘆 D.人
    1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上恰當的一組詞語是( )
    ①曹雪芹就是在這種窮困艱難的環(huán)境中,“ 十載,增刪五次”,堅持寫作他的不朽巨著《紅樓夢》的。
    ②經過了一番忙活,老先生專門給少爺 的十全大補湯終于熬好了。
    ③二叔氣壞了,抄起一把鐵锨就追了出來, 跟前來拉架的老村長撞了個滿懷。
    A.批閱 配制 恰好
    B.披閱 配制 恰巧
    C.批閱 配置 恰巧
    D.披閱 配置 恰好
    18.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恰當的一組是
    成功的得來,看似一蹴而就, ,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宛如一粒種子,深深埋在土壤之中,,苦熬過嚴寒和干旱,日益具備了破土而出的條件,而這時,機遇便宛如適時的春雨,使種子得以順利地發(fā)芽、開花。一粒生命力很強的種子,即使環(huán)境惡劣,也仍可能生存;但如果只是一粒干癟的種子,不論春雨下得多么恰到好處,也同樣無濟于事,它只會在土地里發(fā)霉乃至腐爛。 。
    ①帶有很大的偶然性
    ②帶有很大的必然性
    ③不斷地磨練自己的意志
    ④不斷地吸收養(yǎng)料水分
    ⑤說到底,機遇的作用就是如此
    ⑥由此可見,機遇對于成功有多么大的作用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19. 我國規(guī)定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 )周歲的未成年人。
    A.14 B.16 C.18 D.20
    20.進行稅費改革的試點地區(qū),農民負擔減幅一般都在25%以上。稅費改革之所以能減輕農民負擔,是因為稅收具有 ,有效地遏制農村的亂收費現象。
    A.無償性 B.固定性 C.強制性 D. 靈活性
    21. 增加國民收入的根本途徑是
    A.增加勞動者數量 B.提高管理水平 C.降低生產成本 D.提高勞動生產率
    22. 列寧說:“哪里有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哪里就有市場?!边@里的市場是指
    A.商品服務市場 B.金融市場 C.勞動力市場 D.消費品市場
    23. 我國西北部與美國西北部相比
    A.兩地冬季都受低氣壓控制
    B.兩地夏季都受準靜止鋒控制
    C.都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D.都具有海陸間循環(huán)和內陸循環(huán)兩種水循環(huán)類型
    24. 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與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土地革命路線比較,共同之處在于
    A.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思想
    B.完全消滅了農村剝削制度
    C.體現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張
    D.廢除了自給自足經濟
    25.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A.可以單獨決定國家重大事務
    B.是我國高國家權力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
    C.享有高立法權
    D.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選舉產生的
    26. 大面積燒傷護理不當時,易發(fā)生感染而引起嚴重后果,這主要是由于
    A.體液大量損失 B.特異免疫能力減弱
    C.非特異免疫能力減弱 D.營養(yǎng)物質得不到及時補充
    27. 下列哪種行為不能用親緣選擇理論來解釋
    A.兵蟻保衛(wèi)蟻王的行為 B.挪威旅鼠的自殺行為
    C.鳥類的報警行為 D.雄虻的騙婚行為
    28. 秦、隋、元三個朝代是中國古代不足百年的王朝,但其歷史影響不可輕視。三個朝代的共同點包括
    A.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B.實行以人丁為主征收的賦稅制度
    C.結束分裂實現統一 D.興修了人工運河等水利工程
    29. 下列于宋朝時傳入歐洲且對“近代世界”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的發(fā)明是
    A.指南針 B.地動儀 C.造紙術 D.火藥
    30.佛教廣為傳播對中國的影響不包括
    A.繪畫題材 B.建筑風格
    C.哲學斗爭 D.成為封建正統思想
    三、閱讀理解題(5道,20小題)
    (一)閱讀短文,完成下列四道題:
    ①“吾貌雖瘦,天下必肥”這句話,通俗易懂,可其所含的意思卻十分深邃。②說其是警世格言,世世代代為座右銘;說其是做人的哲理,個中的真善美的確意味深長;說其是言簡意賅的號召,由其激發(fā)的輻射力、凝聚力著實難以量計。③“吾貌雖瘦”,從字面上理解,刻畫的是主體一方在形體上“衣帶漸寬”的實況。④而從這句話的實質意義上講,大都反映的是自我約束、自覺奉獻之后在個人既得利益上的某種損失。⑤方志敏的清貧是一種廉潔奉公意義上的“瘦”,張思德的安于燒炭是一種不計名利意義上的“瘦”;白求恩、焦裕祿以身殉職更是一種獻身意義上的、被人們引為驕傲的“瘦”,等等。⑥這類安于“吾貌雖瘦”的舉止,源于追求“天下必肥”的高尚境界。他們深知沒有一個心甘情愿的“吾瘦”,已得的“天下必肥”可能喪失,欲取得的“天下必肥”,很可能是海市蜃樓;沒有一批批“吾瘦”榜樣的帶動,即“從我做起”,便難以形成以“吾瘦”為榮的浩然社會正氣,“天下必肥”亦難達到預期的目的。⑦“吾瘦”引發(fā)的反饋力巨大,正如陳毅詩云:“民當敬清賢?!雹噙@里指的“清賢”乃“吾瘦”,由于“敬”出自民眾之肺腑,融匯“魚水情”,“吾瘦”者的感召必能換得碩大動能回報,為“天下必肥”竭盡全力。
    31.“吾貌雖瘦”在文中所論述的意思是
    A.我的形體雖然瘦了
    B.自我約束、自覺奉獻之后在個人既得利益上的某種損失
    C.廉潔奉公、不計名利、獻身
    D.從我做起
    32.對方志敏、張思德、白求恩、焦裕祿幾個事例之間標點符號使用意義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論述對象不同。逗號前后是一層并列關系,分號前后分別是戰(zhàn)爭與和平時期人物的另一層并列并列關系。
    B.論證角度、層次不同。逗號前后是從個人利益受損意義上說的;分號前后是從獻身意義上說的。
    C.論述對象的行為意義不同。方志敏和張思德是就其廉潔而言,白求恩和焦裕祿是就其奉獻而言。
    D.前后關系不同。逗號前后是并列關系,分號前后是遞進關系。
    33.“這類安于‘吾貌雖瘦’的舉止,源于追求‘天下必肥’的高尚境界”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是
    A.總結上文,指出事例的性質。
    B.啟示下文,對論述“吾貌雖瘦”的思想來源進行論述。
    C.“這類”承上總結,“源于”啟下論述,有過渡作用。
    D.總結上文,指出“吾貌雖瘦”的思想來源。
    34.文中畫線句子的含義是
    A.無數革命先烈的奮斗精神使萬民景仰,并受到鼓舞,共同為“天下必肥”作貢獻。
    B.“吾瘦”者的精神感動了民眾,并成為民眾前進的動力,為“天下必肥”盡自己的大力量。
    C.“吾瘦”者的行為是為了獲得自己進一步奮斗的動力,從而為“天下必肥”盡自己的大力量。
    D.“吾瘦”的獻身精神感動了民眾的心,使民眾從心底產生敬意,于是上下一致,齊心協力,(精神變物質)為人民大眾謀利益。
    (二)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四題
    通過對基因的研究和開發(fā),可以生產出大量為人們所需要的產品,并形成開發(fā)、營銷、消費、擴大再生產等一條龍的經濟體系,以此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精神需求,為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的生活開辟巨大的發(fā)展空間?;蚪洕?,又稱生物技術經濟,無疑是今天知識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了基因經濟是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經濟或新經濟的基因經濟還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這一切是因為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包括人類),都具有DNA和各種功能基因,正是它們創(chuàng)造了世上的萬事萬物,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
    基因經濟的價值體現在其產品的開發(fā)和利用上,即發(fā)現和利用功能基因。一是人類基因產品。例如,一個肥胖基因的發(fā)現和轉讓,價值1.4億美圓,而利用這一基因生產的供千千萬萬越來越肥胖的人消費的減肥產品所獲利潤將是這一基因轉讓費的十倍至百倍。照此推論,人類基因組的幾萬個功能基因將會創(chuàng)造天文數字的財富。其次是植物(物別是農作物)基因產品。例如,美國的轉基因食品如玉米、西紅柿、土豆等,去年僅國內的銷售利潤就達100多億美圓。據估計,在今后5年內美國的基因工程產品和食品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200億美圓,10年后將達到750億美圓。另外還有各種轉基因動物創(chuàng)造的基因產品。荷蘭金發(fā)馬公司的轉基因乳牛可以產出含有乳鐵蛋白的牛奶和奶粉,這種產品每年的銷售額就達50億美圓。英國羅斯林研究所所創(chuàng)造的能分泌 a1——抗胰蛋白酶的轉基因羊每頭也價值30億美圓,因為它們能分泌出這種特殊的酶可以治療肺氣腫。至于其它被稱為動物藥廠的各種轉基因動物其經濟價值就難以估算了。再有,如果這些研究機構和公司上市和發(fā)行股票,其上市價值絲毫不會遜色于信息經濟的規(guī)模,而且無論在人們的觀念中,還是從實際的效益來看,基因產品和經濟都沒有網絡那種虛擬的泡沫成分,而是實打實的產物和經濟。
    但是在今天的新經濟熱中,基因經濟的發(fā)展卻受到制約,這種制約在人類基因上尤為突出。早在人類基因組研究之初,發(fā)展中國家的代表在1992年5月巴西召開的人類南北基因組會議上就提出,你們(發(fā)達國家)過去已經奪走了我們的石油、黃金,現在又要奪走我們身上僅剩的財富——基因。從此,作為一種看似正義的呼聲——基因是人類共有的財富,任何人都不得把它們占為已有并以此謀取巨額財富——就成為了一種表面上的共識,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因產品的研究和開發(fā)。就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取得重大突破并預計將提前的2003年完成所有DNA的測序時,按西方慣例向來不干預科學研究和開發(fā)的政府首腦現在親自出面過問基因研究了。2003年3月14日,美國總統克林頓和英國首相布萊爾共同發(fā)表聲明,呼吁把有關人類基因的所有原始研究資料,包括DNA測序和基因藍圖向全世界公開,讓所有的人共享有這一人類豐盛的“晚宴”。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所長科林斯和美國國家衛(wèi)生研究院前院長瓦穆斯也一直在試圖說服美國專利和商標局不要對簡單的基因發(fā)現授予專利權。
    問題的另一面則是,基因研究和產品開發(fā)是高技術的復雜而艱苦的勞動以及高風險的巨額投資,無論是投資者還是勞動者都有權提出高額回報的要求,尋求知識專利和保護基因研究的成果和產品也是理所當然的。美國加州大學開發(fā)了一種人類生長激素的基因產品,但美國基因技術公司未經同意就利用這種產品,于是前者將后者告上法庭,雖然終以后者敗訴并因侵犯專利而賠償前者2億美圓告結束,但這一事件所觸發(fā)的問題還是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美國PTO的生物技術負責人多爾所說,總統的熱情支持并不具備法律效力,總統們的呼吁“根本不會影響到生物技術專利的申報”,因此也阻擋不了生物技術公司利用基因專利營利的步伐。
    35.對“基因經濟”這一概念的理解準確的一項是
    A.基因經濟是在基因研究開發(fā)基礎上生產產品并形成體系的經濟模式。
    B.基因經濟是為滿足人們物質與精神需求,生產基因產品的經濟模式。
    C.基因經濟又稱生物技術經濟,是知識經濟或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D.基因經濟是通過研究DNA和各種功能基因而發(fā)展起來的經濟模式。
    36.不屬于基因經濟的“價值”的一項是
    A.通過發(fā)現和利用功能基因,生產人類基因產品、動植物基因產品,從而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
    B.有些基因產品的生產,有得利于改善人類的健康水平,豐富農產品和食品市場,滿足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C.在人類基因產品的研究開發(fā)上,發(fā)現了人類基因組的幾萬個功能基因,會創(chuàng)造天文數字般的財富。
    D.基因經濟更符合人們的一般觀念,從規(guī)模和效益來看會優(yōu)于信息經濟,能推動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37.在第3段中,本文作者所認為的基因經濟發(fā)展受到的“制約”主要是指
    A.民族矛盾和法律規(guī)范的制約
    B.道德觀念和民族矛盾的制約
    C.政府干預和法律規(guī)范的制約
    D.道德觀念和政府干預的制約
    38.對全文提供的信息,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動植物體DNA和各種功能基因的存在是基因經濟在新經濟中地位重要并具有廣闊發(fā)展空間的根本原因。
    B.第2段中多處提到“價值”、“銷售利潤”、“銷售額”,旨在說明基因經濟確實滿足了人們實際的消費需要。
    C.克林頓一布萊爾聲明的觀點與前文“表面上的共識”本質上相同,科林斯等人的舉動與政府首腦的觀點相關。
    D.后一段所說“這一事件所觸發(fā)的問題”指的是基因研究和產品開發(fā)是否享有專利,這個問題與第三段內容有關聯。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四題。
    科學家發(fā)現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跡象。
    參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正負電了對撞機研究項目的科學家近透露,他們在實驗中發(fā)現了一些表明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跡象。
    參加該項目的日本東京大學副教授川本辰男以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塔利等科學家,近日不同場合分別宣布了上述消息。該成果如果得到進一步實驗的證實,將是粒子物理學領域的又一重大發(fā)現。
    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早在30年前預言了玻色子的存在,但科學家至今沒找到它的蹤跡,希格斯玻色子被認為是物質的質量之源,是電子和夸克等形成質量的基礎,按理論假設,其它粒子是在希格斯玻色子構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其作用而產生慣性,終才有了質量。
    希格斯玻色子對完善粒子物量學理論有重要意義。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探索,科學家們曾建立起被稱為標準模型的粒子物理學理論。該標準模型以夸克、輕子作為基本粒子,以弱電統一和電子色動力學理論為主要框架,標準模型預言62種基本粒子的存在,這些粒子幾乎都已被實驗所證實。希格斯玻色子是后一種未被發(fā)現的基本粒子。因此,尋找該粒子被比喻為粒子物理學領域的“圣杯”。
    但希格斯玻色子僅能在瞬間存在,因此觀測起來難度極大。為“捕捉”該粒子,物理學家們常采取的方法是讓高速運動的粒子相互撞擊,如果碰撞過程中產生足夠高的能量,就形成希格斯玻色子的衰變來解釋,也就是說,他們在實驗中獲得了希格斯玻色子,但他們也指出,目前的觀測結果尚不是后結論,仍需要進一步的實驗數據才能確認其可靠性。
    39.文章說“該成果如果得進一步實驗的證實,將是粒子物理學領域的又一重大發(fā)現?!痹摮晒侵改囊豁?。
    A.它是粒子物理學領域的“圣杯”
    B.它可以證明物質質量的存在。
    C.它完善了粒子物理學
    D.它找到了標準模型,預言了62種基本粒子的后一種
    40.下面的說法中不能成為“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存在的理由是哪一項?
    A.現在的辦法都只能間接證明它的存在
    B.科學家至今沒有找到它的蹤跡
    C.科學家利用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進行實驗觀測,發(fā)現了一些“非同尋常的事件”
    D.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認為“這些非同尋常的事件”可以用希格斯玻色子的衰變來解釋。
    41.文章說“目前的觀測結果尚不是后的結論”的理由是哪一項
    A.希格斯玻色子僅能在瞬間存在,觀測起來難度極大
    B.現在的科學技術手段尚未成熟
    C.科學真理是可以重復的,成以還需進一步的實驗數據的證實
    D.只有一個科研機構的研究“希格斯玻色子”
    42.把物理學家們通常遵循的理論、采用的方法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研究項目”遵循的理論和采用的方法加以比較,下面說法中正確的哪一項?
    A.理論和方法都相同 B.理論相同,方法不同
    C.理論不同,方法相同 D.理論和方法都不同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四題。
    (1)正是為了向大自然學習,一門新的學科應運而生。它叫仿生學,是生物學和電子學的結合物。這門學科的目的是探索動物器官是如何工作的,以便人類加以模仿,為己所用。
    (2)在一些傳統學科里,仿生學這個名字總會引起人們的蔑視與嘲笑。也許,現代科學家研究蝎子、蟾蜍、盲魚或蜘蛛(也還包括蝙蝠、甲魚、電魚和電鰻、老鼠、螞蟻、蝗蟲、蜥蜴,以及其他許多動物),看起來確實有些荒誕不經。在有些人看來,這可能更像是中世紀的魔術師而不是現代科學。但是,當你看看這一大群奇異的動物有何等的本事時,你就會對仿生學的重要性恍然大悟了。
    (3)你能設想單憑氣味辨認出幾英里外的朋友嗎?雄性的蠶蛾就能做到這一點。它們的觸須對雌蛾細微的化學氣味非常敏感,只要聞到其中一丁點兒這種化學成分就能查明雌蛾的位置。人類的化學家即使利用靈敏的儀器,也難以達到這樣完善的程度。
    (4)蝙蝠發(fā)出尖叫聲用以導向,這已是人們頗為熟知的事實了。蝙蝠在一間布滿交叉電線的房子里四處疾飛,竟然能夠一下也不碰電線,人們根據這一點仿造了利用聲波的盲人導向器。還有一種蝙蝠捕食的蛾,它的極小的耳朵甚至比蝙蝠的耳朵更為靈敏。這種蛾的耳朵能收聽到蝙蝠的超音速的尖叫聲,因此,當它聽到附近有蝙蝠時,就能逃之夭夭??茖W家們曾把電極接在這種蛾的耳神經上,制造了一種靈敏度無與倫比的半天然半人造的傳聲器。
    (5)研究甲蟲的眼睛已獲成效。德國的一些科學家發(fā)現甲蟲能用眼睛準確地測定背景移動的速度。在發(fā)現了甲蟲這樣做的奧妙之后,科學家們研制了應用同樣原理的儀器,這種儀器能以高度的準確性確定飛機飛行時地面移動速度。
    (6)列舉動物身上的奇妙裝置可以無窮無盡,例如體內裝有羅盤的蝸牛,借助偏光飛行的蜜蜂,使用后翅控制飛行的蒼蠅……現在人類正試圖仿造所有這一切。每個小孩子都知道候鳥在定期遷徙時能夠飛越整個大陸和海洋,它們又為什么能這樣做呢?是按照體內的某種羅盤的指示飛行嗎?是借助于偏光嗎?還是憑太陽和星星辨明方向呢?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確信,科學一定能夠找出答案。
    43.根據第1段內容,給仿生學下一個定義,準確的一項是
    A.為了向大自然學習,應運而生的一門新興學科叫仿生學。
    B.生物學和電子學結合的產物叫仿生學。
    C.探索動物器官是如何工作,以便人類加以模仿、使用的新興學科叫仿生學。
    D.仿生學是人類為了向大自然學習,把生物學和電子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新興學科。它的目的是探索動物器官是如何工作的,以便人類加以模仿,為己所用。
    44.從第2段內容看,“在一些傳統學科里,仿生學這個名字總會引起人們的蔑視與嘲笑”的主要原因是
    A.仿生學是一個新興學科,還沒有被傳統科學所承認。
    B.現代科學家研究蝎子、蟾蜍、盲魚或蜘蛛等,看起來確實有些荒誕不經。
    C.仿生學像是中世紀的魔術師而不是現代科學。
    D.仿生學研究的對象還包括蝙蝠、老鼠、蝗蟲、蜥蜴等令人討厭的動物。
    45.研讀第5段,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研究甲蟲的眼睛已獲成效”,這一點在中學課文《眼睛與仿生學》中提到過。這篇課文的作者是王谷巖。
    B.“德國的一些科學家發(fā)現甲蟲能用眼睛準確地測定背景移動的速度”這句話的賓語是“速度”。
    C.這段文字的前兩句話都是單句,后一句話是個復句,是個并列關系的復句。
    D.本段中提到的這種根據甲蟲眼睛特點研制的儀器在《眼睛與仿生學》中也提到過,它叫“地速計”。
    46.下面有關這段文字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是一段介紹仿生學的科普性說明文。它用通俗的語言,向人們說明了什么是仿生學,以及發(fā)展這一學科的意義。
    B.這段文字主要運用了下定義、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從嗅覺、聽覺、視覺等方面有點有面地介紹了動物的奇特本領。
    C.文章用大量的事實,有力地展示了仿生學研究的重要作用和廣闊前景,和《眼睛與仿生學》有異曲同工之妙。
    D.文章的語言樸實無華,如同與朋友談心,既介紹了知識,同時又表現出對仿生學未來發(fā)展的堅定信心,具有激發(fā)讀者興趣的作用。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四題
    考古學在某些地區(qū),從旅游的極大重要性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在另一些地區(qū),從各種實際應用中找到巨大優(yōu)勢。為顯著的貢獻是在農業(yè)考古學領域。因為,在一些情況下,考古學家可以變得像上帝一樣,灌輸荒蕪的沙漠或極大地增加谷物的產量。然而,他們做到這一點,不是通過他們自己的才能而是通過重新發(fā)掘出被遺忘的我們祖先的智慧。例如,納巴塔人在兩千年之前占據著以色列險惡的內蓋夫沙漠,他們生活在城市里,種植葡萄、小麥和橄欖??罩袛z影和考古學已經聯合起來揭示出,他們做到這一點是借助一種精巧的系統,把這一地區(qū)很少發(fā)生的大暴雨的雨水引灌到灌溉溝渠與蓄水池中。科學家們已經能夠運用同樣的方法來重建這一地區(qū)的古代農場,這些農場現在甚至在干旱年份中也能生產出很高的谷物產量。
    給人以更為深刻印象的是在秘魯和玻利維亞高原所發(fā)生的事件。空中攝影術與發(fā)掘已經揭示出,大約在公元前一千年,在的的喀喀湖周圍地區(qū),有至少二十萬英畝土地屬于一種基于“凸地”的農業(yè)體系,這種體系用從地塊間溝渠中挖出的泥土來抬高耕種表面。這一體系非常適合于四千米的高度,適合于地區(qū)環(huán)境,也適合于傳統的塊根植物。然而,這種體系在五百年前印加帝國的征服之后被放棄了,現代的農業(yè)方法涉及大量的機械、化肥、灌溉和進口谷物,這種方法被證明在這種氣候下,恰恰并不成功。考古學家已經清理了與重新整修了某些古代凸地,只使用傳統工具,在這些地塊里種植了土豆和其他傳統塊根植物。這些田地迄今還沒有受到嚴重干旱、霜凍和嚴重洪水的影響,而谷物產量則大約是干旱農田上的七倍。許多村莊,數以千計的人民,現在已經開始采用他們祖先的耕作方法,這要感謝考古學家的努力。
    反過來說,考古學也能夠指出在過去出現過的生態(tài)破壞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所引起的——諸如在公元900年,拜占庭古城佩特拉在幾個世紀的對森林的毀滅性開采之后突然崩潰毀滅了;復活節(jié)島上對森林更具破壞性的開采,幾乎摧毀了這個小島的石器時代文化。另一個實例來自阿那薩奇人,他們居住在美洲西南部,在查科峽谷的居住地非常先進,包括有美洲摩天大樓出現前的大也高的建筑。為了這些建筑,從公元 10世紀開始,這里在不停地繼續(xù)著無情的木頭采伐。不僅如此,木材還要用于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燃料需求。終所造成的廣泛的環(huán)境破壞是無法恢復的,這是這一居住地被毀棄的主要因素之一。
    47.文中畫線處“智慧”一詞的意思是
    A.納巴塔人生活在城市里,種植著葡萄、小麥和橄欖
    B.納巴塔人興建灌溉溝渠和蓄水池
    C.從地塊溝渠中挖出泥土,并用這種泥上抬高耕種表面
    D.在被整修的凸地,用傳統工具種植土豆和其他傳統植物
    48.下列不屬于說明考古學家實際應用的一項是
    A.基于對古代農業(yè)方式的了解,考古學家會灌溉荒蕪的沙漠,增加谷物的產量
    B.使用傳統工具,在整修過的古代凸地上種植土豆和塊根植物
    C.指出古城佩特拉因為人為造成的生態(tài)破壞于公元900年崩潰毀滅
    D.空中攝影術與發(fā)掘揭示出的的喀喀湖周圍地區(qū),有基于“凸地”的農業(yè)體系
    4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納巴塔人占據著險惡的沙漠,能夠從農業(yè)中獲利,關鍵在于成功地發(fā)展了一套取水灌溉系統。
    B.基于“凸地”的農業(yè)體系完全是因地制宜的產物,只要恢復這種體系,便會使人立刻感受到它的效益。
    C.農業(yè)考古學的貢獻只在于讓人們懂得如何灌溉荒蕪的沙漠,如何增加谷物的產量。
    D.佩特拉、復活節(jié)島、查科峽谷均遭毀棄,有一個共同原因,就是環(huán)境破壞使農業(yè)文明無法維特。
    50.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現代的農業(yè)方法并非全部都是高效率的,農業(yè)考古學提供了繼承古代被湮沒的優(yōu)秀農業(yè)技術的可能性。
    B.內蓋夫沙漠上,納巴塔人的農業(yè)技術獲得成功在于種植的植物適合了地區(qū)環(huán)境;而的的喀喀湖周圍的“凸地”體系獲得成功則在于以精巧的系統解決了灌溉用水問題。
    C.過度采伐木頭,造成無法恢復的環(huán)境破壞,是導致阿那薩奇人那么先進的居住地被毀棄的原因。
    D.考古學可以傳送來自遠古的重大訊息,但它一切研究的目的只在于呈現過去的面貌,并不要求我們從歷史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