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塵螨兩種皮試結(jié)果的對照分析

字號:

粉塵螨是世界性分布的一種重要變應原,在變應性鼻炎中,有64.5%的患者對粉塵螨敏感。診斷粉塵螨變態(tài)反應最常用、最方便的方法是變應原浸液皮膚試驗,更精確的方法是檢測血清特異性IgE.皮膚試驗與特異性IgE的符合率可達89.5%.近年來,國外已把點刺試驗作為臨床常規(guī)應用的皮膚試驗法,基本上取代了皮內(nèi)試驗。我們對53例變應性鼻炎患者用皮膚點刺試驗與皮內(nèi)試驗進行對照,現(xiàn)將兩種試驗結(jié)果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1996~1997年門診確診為變應性鼻炎患者53例,男33例,女20例,年齡8~56歲,平均33歲。其中常年性變應性鼻炎35例,季節(jié)性變應性鼻炎18例。
    1.2 材料
    1.2.1 變應原液:皮內(nèi)試驗用粉塵螨變應原浸液(下稱粉塵螨),濃度為0.5μmol/L.皮膚點刺試驗用粉塵螨甘油制劑,濃度為0.5 mmol/L.陽性對照用二鹽酸組胺54.3 mmol/L,相當于含組胺34.8 mmol/L.陰性對照用生理鹽水。變應原液與組胺液均系上海醫(yī)科大學醫(yī)學螨類研究室制備。
    1.2.2 一次性變應原點刺針:由上海醫(yī)科大學按照國際標準定型設計,針長3 cm,針尖長1 mm,以“柄肩”限制針刺皮膚的深度[4]。
    1.3 方法
    1.3.1 點刺試驗:前臂曲側(cè)按常規(guī)消毒后,自上而下滴陰性對照液、粉塵螨和陽性對照液各1小滴(每滴針頭大即可),每2滴間距>5 cm(以防紅暈互相融合)。用一次性消毒點刺針垂直點在每1滴液中,輕壓刺破皮膚,1 s后將針提起棄去,2~3 min后將全部液滴擦去,8~10 min觀察組胺反應并記錄,15~20 min觀察粉塵螨和陰性對照反應。
    1.3.2 皮內(nèi)試驗:以1 ml注射器用4(1)/(2)針頭將陰性對照液、粉塵螨和陽性對照液分別注入皮內(nèi),每點注入量為0.01~0.02 ml.皮試部位消毒、皮試部位、數(shù)、間距及觀察時間均同點刺試驗。
    1.4 記錄及統(tǒng)計
    用圓珠筆沿風團和紅暈的外緣各繪1個圈,然后用透明膠帶平貼在風團與紅暈圈上,使圈色粘印到膠帶上,揭起后貼于心電圖記錄紙上測算大小。數(shù)據(jù)處理用直線相關分析。
    2 結(jié)果
    2.1 兩種皮試丘疹反應對照
    丘疹反應平均直徑,點刺試驗為0.33 cm,皮內(nèi)為0.40 cm.直線相關分析,相關系數(shù)r=0.43,P<0.05,二者有顯著相關性。
    2.2 兩種皮試紅暈反應對照
    紅暈反應平均直徑,點刺試驗為0.93 cm,皮內(nèi)為1.19 cm.直線相關分析,相關系數(shù)r=0.61,P<0.0001,二者有顯著相關性。
    2.3 疼痛反應
    皮內(nèi)試驗時有20例(占74%)患者局部感輕度疼痛不適,尤其是年幼者因恐懼而哭鬧。點刺者無以上情況發(fā)生。所有患者均未出現(xiàn)全身反應。
    3 討論
    通過對照分析,兩種皮試結(jié)果比較有顯著相關性。皮內(nèi)試驗后全身反應的發(fā)生率為0.03%~0.49%.皮膚點刺試驗是當前Ⅰ型變態(tài)反應診斷中最常使用的皮試方法,點刺試驗與血清中的特異性IgE符合率高于皮內(nèi)試驗;而且皮膚點刺試驗操作簡便,無過敏性休克發(fā)生,僅偶爾出現(xiàn)全身性蕁麻疹;并可減輕患者疼痛,尤其適用于兒童。因此,可作為皮膚試驗的首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