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課堂教學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字號:

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平等溝通、學習交流的場所,也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根據(jù)教學的目標,選擇適合的方法,有計劃進行的多邊互動生成的活動。因此,課堂教學活動必然具有確定性的特點,如確定的目標、確定的時間等。但作為學習主體,每個學生是有差異的,不論從新知識學習
    過程中每個學生所提取的結構性知識及非結構性知識的角度,還是從當今開放的教學中教學資源的多元性的角度來講,課堂教學又都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教師如何處理好課堂教學活動中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關系,即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的關系,也就構成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問題。
     來自案例的啟示
     這是兩節(jié)同樣內容---“What'syour favorite fruit?”的英語課,但兩位教師的不同教學設計造成這兩節(jié)課有不同的教學效果。教師A課中活動的設計是:第一步猜教師用布蒙上的果籃中的水果,猜中的有獎,學生踴躍參與,但不少學生是用漢語猜,而且把注意力轉到所得的獎品上;第二步教師板書要學的單詞并帶讀,再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聽對話,鞏固單詞,呈現(xiàn)“What'syour favorite fruit? I like……/Idon't like……”;第三步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所學的單詞和句型互相詢問;后教師設置了“去水果攤買水果的情景”,但活動中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還沒有掌握所學內容,表達也不流暢,有些單詞的發(fā)音不準確。
     教師B上課時,教學活動設計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熱身階段,教師首先讓學生拼讀上一節(jié)課已學過的水果、食物單詞,然后教師用英語描述水果的特征,讓學生猜單詞;第二階段為呈現(xiàn)階段,教師借助卡片用英語口頭表達他本人喜歡的三種水果,由此自然引出favorite的用法和本課的重點句型;第三階段為趣味操作階段,讓學生兩人一組,邊擊掌邊操練句型,隨后讓學生在小組內用該句型互相詢問;第四階段為拓展階段,教師發(fā)給每個學生一張采訪表,讓學生對其他小組的同學和老師進行采訪,詢問喜歡吃的水果,采訪結束后在全班匯報。本節(jié)課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A的這節(jié)課設計了多種活動,學生也很踴躍參與,但為什么教學效果不理想呢?而教師B沒有新奇的課件,只有簡單的圖片和采訪表,卻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呢?我認為,教師A盡管設計了多種活動,但每個活動的層次性不強,目的性不明確,而且在課堂中缺乏對英語課非常重要的語言操練。因此,到后環(huán)節(jié),學生之間在情景中的交流表達不流暢,有些單詞發(fā)音還不準確。而教師B從課的熱身階段到拓展階段,每個活動都牢牢地抓住本節(jié)課所確定的教學目標,層層遞進,而且非常重視每個學生的語言操練。看來,教師把握好確定的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所在。
     關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
     課堂教學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一種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邊交流活動。教師如何把握課堂教學中確定性的目標,又如何處理學生主動建構中的不確定性呢?
     思考一:教學目標的合理性。確定的教學目標應該是教師教學的靈魂,也是判斷教師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jù)。教師應該合理地確定教學目標,這是關系到一堂課成功與失敗的很重要的因素。那么,教學目標的合理性應考慮哪些因素呢?我認為,首先,教師在理念上要明白教學目標范圍的層次關系。一般來說,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層次,一級目標是由政府制定的教育目的,二級目標是由學科專家制定的課程標準,三級目標是由教師制訂的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直接發(fā)生關系的是三級目標。教師三級目標的制訂,既要以一級、二級目標為指南,更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實際經驗,這樣才能使課時或單元的教學目標具有適切性,即合理性。其次,作為課時教學目標,它既要考慮“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關系,更要確定目標的重點,因為教學目標是課程標準的下位目標,無須一定要按三個維度來陳述。后,教學目標不應大而空,而應該具體、明確、能評價。例如,小學數(shù)學中的“統(tǒng)計”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目標,華東師大教授崔允漷認為,教師從認知目標、智能目標和情感目標來陳述不如以下陳述更好:(1)復習并鞏固一年級所學的有關統(tǒng)計的知識;(2)能從自己的生活中舉出含有統(tǒng)計內容的例子;(3)獨立或合作將一組數(shù)字變成統(tǒng)計圖;(4)結合統(tǒng)計圖,說明以“1”當“2”的含義及其意義。設計這樣的教學目標,便于課后評價這堂課是否達到了預定的目標。
     思考二:活動設計的時效性。活動是教師引領學生走向目標的重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活動設計的每一環(huán)節(jié)一定要以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依據(jù)?;顒釉O計的實效性,首先要求教師從宏觀上把握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上面所提到的教師A所設計的英語課的第一環(huán)節(jié),盡管教師根據(jù)兒童的好奇心特點,讓學生猜用布蓋住的果籃中的水果,但教師沒有明確規(guī)定必須用學過的英語,加上猜中后的獎品與本節(jié)課無關,又比較好玩,學生拿到獎品后就玩獎品了。從課堂的表面看,確實學生很活躍,但在深層次上學生得到什么呢?其次,從微觀的角度來講,教師要關注活動中的細節(jié),如教師的指#漢語水平考試(HSK)# #如何處理課堂教學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教師在創(chuàng)設課堂情景時是否考慮到課堂管理問題,如一位教師在學生學習動物名稱時,讓學生對照自己的卡片到墻角去尋找動物的頭飾,學生們你推我搡,有的甚至摔倒了,教室里一片混亂,對同樣的教學內容,另一位教師則課前讓學生準備動物玩具,上課時把玩具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在教室的墻上還貼上一些森林圖畫,把教室布置成一個“動物園”,還發(fā)給學生帶有英文單詞的動物圖片,再讓學生去找。這樣學生先仔細看單詞,然后再去許找動物玩具,這里就有一個思考的過程。由于玩具放在教室的四周,學生向不同的方向走,教室秩序也很好。另外,在活動中要關注學生的參與度,教學目標的表述要把握好行為的表現(xiàn)程度。后,教師要關注活動中的調控作用。
     思考三:生成性資源的選擇性。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學習是每個學生的主動建構過程。由于學習時每個學生從知識到動機再到經驗的差異性,因此在實施確定的目標過程中,必然會出現(xiàn)不同的生成性資源,這也就是課堂中的不確定性。我認為,教師的教學智慧在于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去選擇和升華基礎性生成資源,使之為確定的教學目標服務。
     思考四:學科素養(yǎng)的個性化。學校每個學科都應為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服務,但每個學科應該將其鮮明的學科素養(yǎng)的個性融入全面發(fā)展的育人共性中去。這也是當前在教學中所提出的數(shù)學要有數(shù)學味、語文要有語文味的意思。語文有其人文的一面,但語文課不是思想品德課。數(shù)學教材中有不少情境圖,但數(shù)學不應該變成看圖說話課,而是要求學生能從情境中提出數(shù)學問題??傊?,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定要把握好各個學科個性化的學科素養(yǎng)。
     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建議
     根據(jù)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性,教師備課時首先應根據(jù)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教材的具體內容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制訂單元和課時的具體目標。教學目標既作為行為的起點,更應作為判斷教師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jù)。
     教學目標的表述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目標指向是學生的預期學習結果。因此,行為的主體應該是學生,而且是全體學生。二是使用的行為動詞要清晰、可把握,不能含糊其詞,因為教學目標也是課后評價的依據(jù)。三是學生行為的表現(xiàn)程度也應具體化,如一道題有五種解題方案。在教學目標制訂時可以具體寫明:“至少寫出三種解題方案”、“有60%的學生都能列出五種解題方案”,等等。四是課堂教學中的不確定性產生課堂資源的生成性。教師既要給學生生成的時間和空間,更應善于把握教學效益的底線(預設目標),善于從每個學生的基礎生成的資源中選擇課堂中互動生成的資源,促使課堂的生成性資源更好地為預設計目標服務,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五是教育的有關部門應加強科學評價體系的建構,因為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六是課堂教學在時間上的確定性要求教師有較強的課堂控制能力及課堂管理能力,以促使每個學生增多課堂教學中的實用時間。七是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建構中的不確定性則要求教師既尊重差異,更要善于引導學生互相學習,發(fā)揚差異帶來的課堂精彩。教師面對有差異的學生,應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使學生得到有差異的發(fā)展。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張梅玲)